强化举措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市中区
找准“贫根” 多管齐下推进扶贫工作
2016年,市中区拟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41万元,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减贫2045人。围绕这一目标,市中区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扎实推进“六个一批”计划,深入落实“十大扶贫”任务。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找准“贫根”,积极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户一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好脱贫攻坚中的各种难题。一是着力抓好强村富民产业培育。按照“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原则,以“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确保每一户扶贫对象至少有一项种植、养殖、加工等增收项目。二是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镇联网路、通组公路建设步伐,解决农产品外运难、农民出行难问题。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保护农村饮用水源,让群众真正喝上放心水。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覆盖和“宽带乡村”工程建设进度,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三是着力抓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大病救助机制,扩大救助覆盖范围。强化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公平接受优质教育。大力推进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努力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四是着力抓好农村致富“带头人”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农村致富能人、大学生村官等农村致富“带头人”的重要作用,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培养,带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五是着力抓好资金整合和资金监管。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区级扶贫投入逐年增长率在10%以上。同时,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共2313万元。
东兴区
认真打好脱贫攻坚 “3+10”组合拳
东兴区着力“四个强化”,认真打好脱贫攻坚“3+10”组合拳,力争2016年贫困村“摘帽”17个,贫困户脱贫4593人。一是强化制度保障,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健全综合目标考核和脱贫攻坚专项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干部驻村帮扶、“第一书记”等各项工作制度,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全区驻村帮扶“7个1”全面落实,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整合农林、交通、扶贫、电力等行业资源,建立投入增长机制,确保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增长率每年不低于20%,区级涉农部门每年投向贫困村项目资金达50%以上。目前,已投入扶贫资金4573万元,扶持贫困村24个、贫困户4086户9737人,新建村道(水泥路)26公里、便民路74公里。三是强化精准扶贫,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科学规划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扎实抓好“四个一批”行动计划,做到“六个精准”、分类施策,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四是强化机制创新,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在具备条件的贫困村进行财政扶贫资金投资收益股权量化试点,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目前,已在小河口镇红林村开展试点,并向三烈乡芋河村等10个贫困村提供无息借款服务,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
隆昌县
协同推进区域脱贫与 精准脱贫
一是锁定“一个目标”,科学制定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到2019年实现全县2.6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4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的目标;2020年巩固提升扶贫成效。二是坚持“两轮驱动”,协同推进区域脱贫与精准脱贫。统筹推进“五大扶贫工程”,为贫困户制定“1+N”的脱贫方案,切实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三是调动“三方力量”,切实增强脱贫攻坚整体合力。政府发挥主导力量,投入专项资金1408万元;贫困对象发挥自身力量,筹资投劳2000余万元;发挥社会帮扶力量开展“栋梁工程”等活动,筹资2789万元。四是注重“四个关系”,充分确保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坚持攻坚战与持久战有效衔接,坚持 “摘帽”与“拔穷根”紧密结合,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坚持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五是建立“五个机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多元投入、项目整合、资产扶贫、人才支撑、工作考核等五个机制,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六是实施“六个一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实效。在摸清扶贫对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实施特色产业、就业创业、搬迁安置、医疗救助、教育引导和政策兜底“六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引导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300亩,帮扶135户贫困户就业。七是落实“七个到位”,精准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全县49个贫困村均落实了1名以上联系领导、1个以上帮扶部门(单位)、1个驻村工作组、1名党支部“第一书记”、1名农业技术人员,采取“1+X”或“X+1”等方式,实现1.2万户贫困群众户户有人帮扶。
资中县
增加农民收入 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以农村改革为主线,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区定位,按照“一二三四”工作思路,推进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地和核心区项目、永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黑溜宝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争建成川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内江分院,力争市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二期工程竣工。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强化产改成果运用,规范土地流转,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30%。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优质生猪和以花生酥、冬尖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发挥资中血橙协会的作用,引导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规范化种植,力争资中血橙标准种植园面积达4000亩,带动发展1万亩;推行“五统一”模式,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资中血橙品牌知名度和网销量。二是突出民生改善,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加大投入,完成省市下达的民生工程和民生大事目标任务。狠抓脱贫攻坚,完成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10个扶贫专项方案编制;推行“四统一”管理模式,强化“7个1”驻村帮扶,投入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6万元,整合行业项目资金1400万元,确保23个贫困村“摘帽”。三是突出民生工程建设,让农民得到实惠。加快推进城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启动两河口水库建设,完成河库联网输水工程投资4亿元,推进县城区水厂改扩建工程,结束城区居民喝沱江水的历史。加快推进总投资18.8亿元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拆迁安置还房建设,确保资中经开区安置还房A区1503套(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竣工并交付使用,推进B区2370套(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建设。推进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加快资安路改建工程,实施农村路网改善提升工程,启动铁发路、内资路、龙水路及明心寺快速通道、县汽车客运站等项目建设。推进中医院整体迁建、县人民医院业务用房扩建等项目建设,确保重龙初级中学建设项目竣工。
内江高新区
帮助贫困户 筑牢增收脱贫的基础
一是注重全面统筹,把握总体方向。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集体研究和制定隆昌县石碾镇唐家桥村扶贫规划和高新区脱贫攻坚工作计划。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选派1人担任驻村干部,机关党支部、工会、团支部、妇委会、“众创先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均指定专人参与,以“1+N”模式,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组织干部职工5次进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工作。二是注重因人施策,把握精准要义。通过两轮复核,坚持因人施策、一人一策的原则,将唐家桥村建档立卡的85户贫困户、202名贫困人员根据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分类施策,帮助他们精准选择产业帮扶路径,筑牢增收脱贫的基础。已实现土地流转53亩,用于大棚蔬菜种植;修建生猪养殖基地2000余平方米,养殖规模达1500~1999头。为8户贫困户提供土地流转、就近就业、自主创业的脱贫路径。乡镇集中开展的养鸡产业项目(预算每人500元)已通过县财政局采购中心审批,将于2月4日开标。三是注重典型扶持,把握示范引领。注重对唐家桥村种植户和养殖户的扶持,邀请技术人员为生猪养殖户钟兴良长期提供技术指导;目前,正在积极对接企业,谋划“超市+专合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四是注重三农建设,把握内外兼修。内江高新区和疾控中心各筹措3万元扶贫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去年已完成水泥路1.97公里,整治石河堰和山平塘各1座;配合完成唐家桥村新办公室的迁建。注重新风培育,开展扶贫宣讲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及省市全会精神宣讲、健康讲座等6场,向村幼儿园、村卫生室和广大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品1000余份;抓好党建工作,1名预备党员考核转正,发展1名入党积极分子。
威远县
“五管齐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威远县及时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全县脱贫攻坚大会,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16年13个村、4677人脱贫,到2019年5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9946人全部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抓产业扶贫。坚持因地制宜,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林下养殖和乡村旅游业;浅丘区重点发展无花果、枇杷、蔬菜和水产养殖等产业,探索引导贫困村以集体资产、贫困户以承包土地和个人财产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二是抓基础设施扶贫。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建设通组入户道路,逐步打通贫困村与骨干道路、与产业基地之间的联网路,到2020年所有贫困村的通村、通组道路全部硬化。三是抓住房扶贫。坚持“保、改、新”相结合,推进扶贫新村及农村廉租房建设,支持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农村院落改造。四是抓社会保障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无稳定收入的贫困人口实施低保政策兜底,全面加强对因病致贫人口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着力解决贫困人员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实际问题。五是抓能力扶贫。举办贫困人员职业农民培训班、实用技能培训班,引导有劳动能力和技能的贫困人员外出务工或就近就业,支持发展养殖业的贫困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健康养殖池塘等,确保每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内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