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三个坚持” 建设业兴 家富 人和 村美新雨城

16.12.2014  11:44

 

首创小学的学生们在坚固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望鱼乡陡滩竹乡小区

 

雨城区川滇藏物流园区建设现场

 

上里镇庙圷村水景家园小区

冬天如约而至,30多万雨城人的心中却暖意融融。这个冬季,雨城区34户特困户在安全的永久性房屋中迎接新年;数以万计的受灾群众住进了安全结实的新家;整修一新的教学楼,为孩子们营造起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从南至北、从东到西,雨城区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震后经济复苏,产业发展引擎加速,一、二、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厚厚的红票子,装进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2013年7月,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雨城区按照灾后重建“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重建”的“三个坚持”要求,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打赢灾后重建硬仗,补上发展欠账,30多万雨城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用勤劳的双手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新雨城。

 

坚持安全第一 从选址开始

 

坚持质量第一 建永久性住房

 

9月1日,雨城区上里镇共和村首创小学迎来了首个开学典礼。宽阔的操场满足了孩子们活泼的天性,明亮坚固的教学楼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着新校园,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4·20”芦山强烈地震造成共和小学受损严重,200余名学生的正常课业受到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牵线搭桥下,首创(成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相关单位,对共和小学进行全额援助重建。

 

学校从设计到施工,都按照防震减灾原则和相关设计要求进行修建。以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标准进行设计,其建筑和环境综合采取了抗震、防火、防洪、抗风雪和防雷击等安全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新校舍于今年4月18日正式交付,为感恩首创置业成都公司的义举,学校命名为“首创小学”。

 

学校修得这么漂亮,把娃娃送到这里读书,放心!”开学典礼当天,不少家长看着安全坚固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脸上满是欣慰。

 

灾后重建中,雨城区坚持把学校、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工程。全区纳入重建规划的66所学校全部开工;34所学校加固维修任务全面完成;在全市率先完成2所新建学校的建设任务;2015年秋季开学前,学校重建项目将全部投入使用;19个医疗卫生重建项目全部开工。

 

在农房重建中,雨城区坚决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泄洪通道,避开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从安全和质量出发,创新片区监理制,严格落实农房抗震设防标准,全程监管农房重建的质量和安全。

 

三江小区位于雨城区中里镇建新村,这里依山傍水,小区周围是发展成熟的猕猴桃产业带。

 

小区内,33幢新建的小洋楼是33户受灾群众的新家。33户受灾群众原来的住址位于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内,考虑到他们的安危,决定迁址到三江小区。

 

不仅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地点,在小区修建中,还特别注意房屋的质量安全。修建之初,雨城区住建等部门为受灾群众提供了专业的设计图,让房屋设计达到设防标准;修建中,中里镇的派出包村干部每天到工地对修建流程进行监管,区住建等部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工程进度进行验收;受灾群众也没闲着,组建了村民自建委,监管工程进度、建筑用料标准,村民们怀揣着对新家的期盼,加入到修建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努力早日实现新家梦。

 

三江小区是雨城区坚持质量、安全建新家的一个剪影。截至目前,雨城区9857户农房重建全部开工,竣工9019户,入住6664户;8个新村聚居点交付使用;28个新村聚居点主体工程完工,农历新年前实现搬新家;109户困难户的重建任务已全部完工,在4月20日前全部入住新居。

 

与此同时,雨城区加快以道路交通、水利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把地灾防治和安全度汛作为“生命工程”,236个隐患点全部纳入监测网格,907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得到妥善安置,35处应急治理、排危除险和损毁工程全面完工,连续多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坚持生态修复、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生态修复项目开工15个,复垦灾毁耕地1.58万公顷,灾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 满足群众愿望

 

坚持因地制宜 谋划长远发展

 

上里镇庙圷村三组杨世学、杨世文兄弟的新居格外醒目。新居为砖混结构、川西民居的样式。房间内,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功能齐全。因搬新家,兄弟俩在大门口挂上了火红的灯笼,贴上了喜庆的对联。

 

杨世学、杨世文是上里镇庙圷村的困难户,地震发生后,兄弟俩的家成了危房,无法继续居住。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雨城区委、区政府,上里镇党委、政府和爱心企业为兄弟俩送来了样式美观、安全过硬的设计图纸和修建房屋所需的资金。

 

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新房共花费了14万元,而兄弟俩只掏了1万多元,其余的费用全由当地党委、政府和爱心企业帮扶。

 

灾后重建坚持“以人为本”,安居是每个人心中最质朴的愿望。从人本主义出发,按照上级要求,雨城区协调金融机构发放农房重建担保贴息贷款2.7亿元,支持群众早迁新居。通过政府兜底和“一对一”帮扶,在全市率先实现34户特困户安置入住,全面完成散户农房重建,109户农村建房困难户搬进新家。

 

安居还要乐业。

 

在雨城区南面,八步乡紫石村轱辘新区灾后重建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景观打造工作。该小区完全建好后,将是345户受灾群众的新家。与其他新村聚居点不同,轱辘新区建成后,将是八步乡未来的新场镇,它将居住、商贸合二为一。

 

按照受灾群众的意愿,轱辘新区的新房统一为欧式风格,底楼是商铺,楼上为住户,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每幢房屋的朝向,保证了每一户人家都有良好的采光。

 

八步乡境内有国道108线和雅西高速,而正在修建的川滇藏物流园区与八步乡毗邻,这里有着优越的交通位置,蔬菜产业是全乡的优势产业。

 

充分结合八步乡的交通、产业优势,在轱辘新区的建设中,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脉络已现雏形——结合自身蔬菜、核桃种植为主的特点,辅以花卉、苗木栽种,通过引进商家,建立农产品及花卉苗木批发市场,形成“产、运、供、销”一条龙,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发展。轱辘新区还将依托川滇藏物流园区建设和交通运输业发达优势,立足商贸、服务、旅游,按照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着重发展第三产业。

 

新区修好了,我们的生活将上一个新台阶。”看着即将交房的轱辘新区,户主李禄鑫高兴地说。

 

中里镇嘉阳小区由绵阳援建,南郊乡余家村新村由成都市援建。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两个小区都采用了先修建样板房,得到群众肯定后再动工的方式,为受灾群众建新居。这样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以后的新村建设中,雨城区将这一方法不断推广,一心建群众满意新房。

 

在房屋建设正酣之时,雨城区新生活进万家活动广泛开展,为受灾群众免费送去了技术培训,送去了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在确保群众住上好房子的同时,也能过上好日子。

 

经过党的群众路线的洗礼,雨城区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干部党员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听民所愿,解民所难,为又好又快完成灾后重建提供了正能量。

 

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雨城区在灾后重建中,将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贯穿始终。首位实现农房重建,设计100余套农房图纸供群众自主选择。根据每个乡镇独有的特色,以“景村一体、文村一体、产村一体”为思路,打造32个新村聚居点,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等做法,配套完善“1+6”公共服务设施,推动“自建委”向“物业管理”转型,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坚持实事求是 认清客观优势

 

坚持科学重建 加速建设引擎

 

雨城区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全区有6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长期为国家一级标准,城区负氧离子达到每立方厘米3400个,拥有规模超大的茶叶基地,猕猴桃、食用菌生产基地,拥有上里古镇、碧峰峡两个4A级景区。

 

十二五”以来,雨城区工业增速排在全市前三,工业总量不断壮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13年,雨城区区属工业中,“3+1”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81.03%,重点产业、优势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其中,机械制造业精锻齿轮、汽车电器、生物柴油榨油机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名优茶、传统藏茶、乳制品生产加工规模大幅提高。菊乐、吉祥茶业、雅安茶厂、老茶客等10余家省、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带动了全区茶叶、畜禽等种养殖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以恒圣石墨等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有力提升了雨城区工业的整体质量。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雨城区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重建,实现产业提升,为群众增添福祉。

 

按照打造提升“上中下里”片区、“五个融合”的思路,雨城区聚点成片、串片成线,打造“一镇一景区、一村一产业”、“三箭齐发、三线串接”实施雅上线改造工程,统筹布局“百里茶文化长廊”和“十里田园绿道”,加快建成“生态良好、文化繁荣、业兴家富、景美致雅”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

 

立足“山水茶马古驿、风情西康小城”城市组团定位,以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为龙头牵引,打造多营片区。以“新型城镇、农业现代化”为两轮驱动,统筹实施带状公园、藏茶村、国道318线改造提升等11个重建项目,加快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省级示范区。

 

以川滇藏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为核心,重点推进“四大专业市场”建设,形成商贸、物流、汽车销售服务等服务业链条,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川西物流中心节点体系,加快建成具有“显著产业特色、配套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战略物流园区,打造提升对岩片区。

 

中里镇龙泉村东风小区位于雨城区中里镇农业生态公园内,于今年7月交付使用。依托农业生态公园,小区内,猕猴桃枝条蜿蜒交错,翠绿的茶树散发着清香,远眺望得见山,近处看得见水,在小区行走,宛若人在画中,一村一景规格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雅上线扯人眼球的旅游景点。东风小区是雨城区“上中下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上的一个点,依托雨城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及线路上的重大工程,雨城区积极遵循创建国家级景区,探索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道路,让新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田变公园、农民变老板,实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在对岩镇,川滇藏物流园区正在如火如荼地修建中,目前已经完成了工程量的80%。园区建成后,不仅惠泽雨城,还将辐射全市、联动周边,对接滇藏区域的专业物流,构建区域大市场,聚集生产要素,扩大招商、聚合企业、带动产业、创新优势,成为雨城区建成“多点多极支撑”的川西物流中心节点的重要推手。

 

务实的背后是科学的支撑。雨城区严格遵循国家和省“1+11”规划,按照“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两步走”的要求,明确了“135”重建目标,即“一年重点突破·重建家园”,让灾区群众住进好房子;“三年基本完成·重振经济”,让灾区群众过上好日子;“五年力争小康·重塑形象”,打造以开放、实力、绿色、智慧、和谐“五个雨城”为显著特征的生态文明示范窗口。树立“规划效益是最大效益”的理念,按照“全域性规划、人文化设计、功能化布局、民生化建设”的思路,严格执行“1+11”规划齐头并进、专家咨询团队“一个漏斗”、区规委会依法决策的三级联动机制,编制完成《雅安市雨城区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上中下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等“点线面”重建实施方案,配套制定项目和投资年度计划,坚决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绝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

 

在灾后重建“三个坚持”的指引下,雨城区按时间、按节点,各个击破,努力实现人文、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拥有崭新形象的同时,夯实了自身内涵,并以更加开放友好的姿态,张开臂膀迎接发展的春天。(雅安日报记者 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