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两年顶过去六年 四川“棚改”的能量、经验和愿景

03.11.2015  10:12

(记者陈曦 王凤运 陈希)十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四川省仁寿县中城国际小区广场已经聚集了许多前来晨练的人们。他们或打太极,或跳广场舞,或跑步,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住了大半年了,我是越来越喜欢这个有健身设施的现代化小区哦。”刚过完60岁生日的黄碧华掩饰不住嘴角的笑意。今年初,在仁寿县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中,黄碧华拿到了40多万元房屋征收补偿款,在离当地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不到700米的中城国际小区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电梯公寓。

从1992年开始,黄碧华一家就住在县城西北方向的东风机械厂宿舍。在她的记忆里,住在“老家”时,因为没有路灯,晚上想出去逛一下都不敢。最难忍受的是下水道经常堵塞和顶楼漏水。如今,看着新家的新地板、新家具、新家电、新墙纸,黄碧华的老伴蒋代富开起了玩笑:“除了人是旧的,其他一切都是新的。

 

2014年和2015年两年,四川省共实施棚改70万户,比之前六年改造总量60万户还多出16.7%。(制图:陈昊)

在四川,越来越多像黄碧华家一样,曾经蜗居破旧民房的人们,深刻感受到“一朝跨越数十载”的生活巨变。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四川将加快棚改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工作安排,实施以棚改为主的“百万安居工程建设”,并将其纳入重大民生工程管理,作为考核市县党政一把手的重要目标,形成全力加快棚改的共识和良好氛围,棚改工作全面提速,取得了突出成效。2014年全省改造约40万户,2015年改造31万户,两年共实施棚改70万户,比之前六年改造总量60万户还多出16.7%。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到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棚户区改造工程调研,与基层群众亲切交谈。(毛漫丁 摄)

推进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说,要加快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提升城镇质量和水平,助推四川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川史无前例的“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如何“超额”完成?能量从哪来?

 

乐山市市中区斑竹湾“斑竹印象”小区。(四川省住建厅供图)

金秋十月,走进乐山市市中区斑竹湾“斑竹印象”小区,三三两两的居民正在暖阳下惬意地舒展筋骨,人车分流的设计使得这个超过3000户的集中安置小区秩序井然,成为四川省第一个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保障房。

类似的故事和画面,过去一年中在四川104万个家庭中频频上演。

2014年,四川开启“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确立开工建设城乡住房100万套(户)的目标,最终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达到104万套(户),其中改造危旧房棚户区40.6万户,居全国第二位。“这个力度是空前的,特别是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超过了我们2008年到2012年的总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称。

超额”目标是如何实现的?能量从哪里来?四川给出这样的答案: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惠民生“牵手”稳增长,始终是“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的源动力。

2013年以来,四川先后3次组织对危旧房棚户区情况反复排查,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将原本确定的2013年—2017年改造86万户的规划调整到150万户,增加74%。2014年的改造计划,也相应由约20万户增加到40万户。

2014年3月,四川出台《关于加快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4月,省政府一周内连续3次召开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现场会督促落实。随后,四川省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协议,共同创建省级统一贷款平台,先期融资规划600亿元。

同样在4月,《四川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管理办法》出台;5月20日,首批123个项目成功获得国开行351亿元棚改贷款授信;6月底,第一笔51.8亿元贷款资金顺利下拨……

与此同时,为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好”,四川在棚改拆迁、安置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决策公开,群众的意愿得到充分尊重。

项目前期已完成入户意愿调查,居民100%同意实施棚户区改造。”在成都铁路局人北片区棚户区,金牛区荷花池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称,这是成都“北改”以来规模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棚户区改造,涉及住户约2600户,单位13家。

只有片区居民同意率100%时,才能正式启动征收——从成都“北改”走出来的“自治改造”模式,正迅速在四川各地生根、发芽,成为新一轮棚改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既有顶层设置,也有基层探索,四川“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加速推进。2015年,四川将继续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总任务是新开工35万套,续建70万套,建设农村住房30万套,135万套的总量将超过去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芦山灾区农房重建样板--芦山县龙门乡白伙新村建设,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点赞”。(芦山县重建办供图)

快不是目的,关键是质量。”何健表示,必须把宜居放在首位,绝不能拆了“躺着的棚户区”,建起“立着的棚户区”。尤其是“百万安居工程”的另一半——农村住房建设方面,将总结芦山地震灾后农房重建的经验,打破现行的城乡住房建设二元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一体化管理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把农民自建住房纳入管理,确保农房建设的规划设计合理实用、质量安全。

全国率先全面推行的“货币化安置”,如何为群众着想?经验有哪些?

自己拿着钱买房子,想买哪里就买哪里。这种安置办法的选择余地比以前大多了,真好!”从棚户区里搬出来,成都内燃机总厂职工杨强彬有两个选择:一是搬进政府建设的安置房,二是得到一笔安置费自己买房。

杨强彬算了一笔账:自家原先的房屋面积是73平方米,按照政策拿到了100.5万元的拆迁安置费,花83万元在附近的小区买一套89平方米的二手房,安置费还有剩余。

从“搬进安置房”到“拿钱买商品房”,最直接的变化是想住哪儿的选择范围大了。和杨强彬一样,选择货币化安置,按照自己意愿拿到“真金白银”实现新居梦的,还有四川各地9万多户棚户区居民。

 

四川省实施货币化安置的情况。(制图:陈昊)

今年四川已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达9万户,是去年总量的2.5倍。货币化安置占棚改安置总量的比例,也由去年的8.4%提升到目前的37.5%,预计10月底将突破40%。”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宁称,截至今年9月底,群众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购买商品住房7万余套,占同期全省商品住房销售量的18%左右。

据何健介绍,相对于“政府建房,居民住”的传统安置模式而言,棚改货币化安置就是棚户区居民自己选商品房,政府“买单”,房价超出协议部分由居民自补。棚改居民不仅获得更多现金补偿,拥有更大自主购房选择权,不再等待较长的过渡期和承受房租上涨压力,还将其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消化大量库存商品住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四川率先在全国全面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将货币化安置任务分解下达,纳入目标考核,明确要求凡是未按时开工的棚改安置房项目一律不再开工建设,全部调整为“货币补偿+自主购房”的货币化安置模式。

四川还首次探索政府回购存量商品房,用于货币化安置——在广泛征求棚户区居民意见、选择相应楼盘基础上,由政府组织与开发商“讲价”并购买,最终转交居民。业内人士表示,以成都为例,批量购买50套以上的商品房,将获得总价10%至15%的折扣。来自成都市房管局的数据显示,成都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群众选择货币化安置的比例呈逐年增高趋势。2014年,全市完成棚改项目投资121.6亿元,货币化安置86.7亿元,占总投资比例的71%。

通过货币化安置,出台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等优惠政策,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货币化安置的好处,提高了群众实施货币化安置的积极性,部分原来选择实物安置的群众纷纷要求改为货币化安置。”何健说。今年10月10日召开的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四川就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成都、内江等地的经验做法受到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高度肯定,在全国推广。

2020 年底前基本完成棚改的目标,如何谋划?愿景是哪样?

 

成都市曹家巷300多名安置居民选择异地安置到泉水人家2期B区。(陈永斌 摄)

曹家巷人都是成都棚户区改造的最大受益者!”提及曹家巷棚改,安置户高国勇高兴地说。

2013年底,一则名为《曹家巷拆迁记》的新闻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曹家巷模式”不仅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旧城改造的缩影,更是一场与群众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民生战役——央视这样评述。

从繁华城区到边远地区,从条件艰苦的工矿区到恢复重建的灾区,在四川的棚改“战场”上,“曹家巷模式”效应正不断彰显提升,在推进城市形态不断升级的同时,为棚户区改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加快棚户区改造,让亿万居民早日“出棚进楼”,是改善民生的硬任务,也可以有力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之际,棚改对稳增长的重要意义正日益凸显。以四川为例,2013-2017年改造150万户危旧房、户均改造投资约40万元,总投资达6000亿元左右,可带动相关产业投资8000亿元左右。

正因如此,近年来,四川牢牢把握全国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的主要任务,把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作为当前稳增长、惠民生的重大举措,作为对市县党委政府考核的主要指标,作为全省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奋力推进。

棚户区改造既是一项惠及广大群众的重要民生工程,又是新形势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表示,要更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抓住资金保障这个“牛鼻子”,把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按照当前国家顶层设计的要求,为棚户区改造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今年5月25日,四川省政府召开第86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国家《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有关工作。会议审议通过《改造约50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棚户区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13-2020年,全省规划改造危旧房和棚户区170万户,计划在2018年底前全部开工,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造,比国家规划的总体进度安排提前两年,力争棚户区群众在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不仅能“出棚”而且能“入楼”,实现“住有所居”。

在此基础上,四川还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将规划安排尽量靠前实施,规划总量170万户的88%,即150万户将在2017年底前开工改造,改造力度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在棚改方面,四川要精准发力,确保全年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40%,实现棚改安置房开工建设目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完全可以达到。”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称。

不仅如此,四川还将棚改纳入新型城镇化范畴,视角从城市扩大至乡镇,出台了《引导约700万人就近城镇化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实现约700万人就近城镇化、全省城镇化发展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的总体目标,提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有序推进新区建设等四个方面重点工作。

过去只注重建房子,配套考虑得少,现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配套要全面跟上,规划更加着眼长远。这也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何健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