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纷呈首战告捷

15.02.2017  01:38

 

201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物质与精神、产业与基础、个体与整体“三个同步”,大力实施“六化”行动,精准施策、挂图作战、强力推进,全面完成了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首战告捷。

一、主要成效

全县各级各部门始终聚焦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贫困户减贫“一高八有”目标,以强烈的政治担当,高频率研究部署、高密度督查督导、高规格配强力量、高强度压实责任,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地见效。一年来,完成《青川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年—2020年)》编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2亿元重点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产业、教育、医疗、文化、信息、金融、基础设施等20个专项扶贫计划,完成390户1189人易地扶贫搬迁。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充分肯定青川脱贫攻坚工作,给予“谋篇布局有章法,调兵遣将有阵法,精准施策有心法,做实落地有办法”的高度评价。青川县“五个一”帮扶工作满意度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省通报表扬。根据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经省、市、县三级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检查,全县2016年计划脱贫摘帽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面达到退出标准。17个退出村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金额达41.07万元,人均38.07元(其中:人均收入在6元—10元的村有14个,10元以上的村有3个),17个村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村卫生室面积均超过50㎡,有基本的医疗设施设备和基本药品,有执业资质的乡村医生;村文化室面积均超过50㎡;全部实现4G+光纤宽带网络高质量覆盖。 2016年脱贫的1994户6007名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均在3100元以上,超过60%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住房安全、新农合参合率、享受医疗救助、义务教育保障均为100%;贫困人口户户有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三有”“四好”的脱贫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8.2%。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对象,着力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工作,36名联系乡镇县级领导带领帮扶单位、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深入乡镇、村、社开展拉网式摸排核查,分类核定“五个一批”贫困人口,确保对象识别精准。按照“四有”(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要求,户户填制了到户项目规划实施“公示卡”,村村建立了贫困户基本情况台账、减贫规划台账、增收台账,乡镇建立了贫困村、贫困户信息簿,县建立完善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全国联网的信息系统和省脱贫攻坚“六有”信息平台。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全国扶贫开发业务子系统和四川省脱贫攻坚“六有”信息平台“两个系统”动态管理工作,实行“痕迹管理”和动态监测,实现识别、扶贫与脱贫工作全记录、可追溯。

(二)明确责任,着力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直接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了《青川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统筹省、市、县126个部门5000余名帮扶干部,建立了县级领导任队长的36个乡镇帮扶工作队和各帮扶部门负责人任组长的268个村工作组,选派优秀干部到79个村任第一书记。二是坚持社会参与。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贫困村帮扶工作,5家省级帮扶部门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550余万元、22个市级帮扶部门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790余万元、社会各界累计捐赠资金2244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项目建设;全县15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累计带动79个贫困村250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三是坚持群众主体。积极推进“四好村”“农民夜校”建设,大力开展政策宣传和感恩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扩大贫困群众在扶贫各个环节的参与度,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注重人才、信息、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帮扶,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2016年,贫困群众自筹资金达1亿元、占总投入的28%,其中,小额贴息贷款7350万元,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面达100%。

(三)细化措施,着力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一是科学规划“绘蓝图”。编制完成了《青川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年—2020年)》《青川县20个专项扶贫2016年—2020年工作方案》《青川县20个专项扶贫2016年工作计划》《2017年贫困人口贫困村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方案》,及时上报了全县秦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建设项目,以乡镇、村、户落实了年度规划。二是整合资金“保投入”。强化项目资金统筹整合,编制了《青川县2016年度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案》《青川县2016年贫困村建设项目整合资金投入方案》,对17个减贫村整合资金2.2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同时,整合3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1805万元产业扶贫周转金,村村建立了产业发展基金,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贫困村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三是督导监管“促落实”。将脱贫攻坚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重点考核内容,提高了考核权重,并制定了单项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督导组,县扶贫移民局切实加强了督查检查指导力度,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和17个贫困村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一周一上报、半月一通报”,逐级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工作落地见效。在督查项目进度时,同步督查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切实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紧盯分配、使用、验收等关键环节,强化责任倒查,坚决杜绝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做到廉洁扶贫。

三、特色亮点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县上下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突出产业发展和解决基础设施瓶颈问题,找准脱贫攻坚着力点,探索建立了“三资入股”“电商扶贫”“乡村助劳”“飞地扶贫”等特色经验,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移民局的充分肯定。

(一)“三资入股”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产业分散不成规模,贫困村缺少集体经济等问题,创新推行“专合社+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了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入股机制,通过股权量化、按股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变股东,使贫困户和村集体获得了相对稳定的财产性收益,促进了业主、村集体、农户三方利益的紧密联结,确保了业主、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破解了贫困户长远增收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难题。经验得到国务院扶贫办肯定,在中国农业产业扶贫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

(二)“电商扶贫”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将电子商务上升到全县发展战略来认识和定位,努力找准电子商务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切入点,大力开展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电商企业、个体网商在农特产品网络营销体系中的优势,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探索建立了“产业基地+贫困户”“资金互助社+贫困户”“电商扶贫示范站+贫困户”“仓储物流+贫困户”的“4+1”模式,实现了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就业增加的阶段性目标,促进了农产品从卖得掉到卖得俏的转变。2016年,全县网络零售额达2.7亿元,直接带动农户18000余户,提供就业岗位11000余个,实现2041户建卡贫困户户均增收达3500元,青川县荣获2016四川电商10强县。

(三)“乡村助劳”破解贫困户缺劳动力难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邻里乡亲互帮互助作用,通过“专业施工队+土专家”方式组建低薪助劳队,帮助贫困户开展易地搬迁建房、改厨改厕、联户路建设等户办工程。通过“党员志愿者+乡里乡亲”方式组建义务助劳队,帮助贫困群众开展建材搬运、抢种抢收等义务劳动。通过“挂联领导+行业部门”的方式组建智慧助劳队,挂联领导带头开展政策宣讲,分片成立9支服务小分队,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支持。通过“村组干部+经纪人”的方式组建便民助劳队,为贫困群众开展便民代办服务。全县共组建各类助劳队伍310余支,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施户办工程缺劳力问题。

(四)“飞地扶贫”破解高山群众脱贫难题。针对高山村耳棒资源丰富但缺场地、缺技术,平坝村土地集中但缺资源、缺资金等实际问题,探索建立了“飞地脱贫”机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利用财政资金撬动民间投资,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平坝河谷建立农业园区,引进高科技的农业设施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贫困户通过“资源”“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通过合作社的纽带作用,进行股权量化,实现异地生财。同时选派有能力、有经验的高山群众代表参与合作社管理,对园区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经营和分配的过程公正公开。通过推行飞地扶贫模式,贫困户每年可根据各自股份得到相应的保底收益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由合作社统筹安排到园区就地务工,获得劳务收入。

(五)“四建四化”破解帮扶责任落实不力难题。建立驻村帮扶“指挥部”,实现组织领导“网格化”。成立县乡村三级驻村帮扶协调办公室和脱贫攻坚“指挥部”,形成县委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以全覆盖的组织体系压实压紧工作责任;建立驻村帮扶“联席会”,实现工作运转“规范化”。县上成立“六个一”帮扶力量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建立驻村帮扶“充电站”,实现技能水平“专业化”。以县委党校为主要培训阵地,分期分批对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农技员开展集中培训,提升驻村干部能力素质;建立驻村帮扶“制度墙”,实现考核问责“常态化”。对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月汇报、季通报、年考核”,对工作滞后的帮扶人员,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督促逗硬落实约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