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8.01.2014  16:32

2014 年1月18日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唐利民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突如其来的芦山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60.8亿元,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81.1亿元,同口径增长14.5%。

  (一)投资消费稳定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49.2亿元,增长16.7%,超过预期目标549.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19754.4亿元,增长19.5%。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及社会事业三大重点领域完成投资16724.2亿元,其中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增长34.5%。民间投资完成11507.3亿元,增长19.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54.7%。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88.6亿元,乐雅高速、成南巴高速、稻城亚丁机场、官地水电站等项目竣工,锦屏一级二级电站、遂资眉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西成客专、成贵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355.4亿元,增长13.9%。其中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035.7亿元,增长14.9%;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8319.8亿元,增长13.7%。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474亿元,增长14.7%。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425.6亿元,增长3.6%。粮食总产量3387.1万吨,实现连续7年增产;肉类总产量增长3.6%;水产品产量增长6.3%。亭子口水利枢纽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通过国家审核,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17.6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61万亩,农民专合组织达到3.7万个。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579亿元,增长11.5%;全部工业增加值11578.5亿元,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000.5亿元,增长14.5%,比预期目标高2.5个百分点。七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左右,电子信息与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化工、钢铁、水泥、有色等高载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关闭小煤矿424处、淘汰433户企业落后产能。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369项,新升级4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新认定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改造投资完成4600亿元,增长14%。百亿企业达到58户,千亿园区达到2个。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256.1亿元,增长9.9%。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等行业加快发展,全社会融资规模达到7137.1亿元,同比多增537.1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298.9亿元,比年初新增4104亿元,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1万亿元,增长25%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877.4亿元,增长18.2%。

  (三)城乡区域竞相发展

  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预计城镇化率达到45.1%,提高1.6个百分点。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2.4万套,启动改造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25.6万户。百镇建设试点活动开局良好,城镇化配套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面启动,第二批60个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加快建设,建成各类新村聚居点9483个。

  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市(州)新增资阳、内江、自贡3市,达到12个,地区生产总值过百亿的县(市、区)新增12 个,达到97个。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启动实施。天府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在建项目达到651个。绵阳科技城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国科技城首届科博会成功举办,签约金额达425.2亿元。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复设立,“8市1区”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10市3县”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宜宾临港、内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统筹城乡“五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率分别达到94.9%、96.4%,95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除成都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放开户籍限制,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调整取消了279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省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21项。不断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2%左右。“营改增”税收改革试点顺利开展,约10.1万户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97%的试点纳税人税负减轻。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现突破,藏区留存电量增至每年80亿千瓦时,争取到雅安灾区连续3年每年15亿千瓦时的留存电量政策,出台直购电试点政策,开展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试点。年度医改任务顺利完成,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正式建立,7个市(州)大病保险试点有序推进。

  成功举办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三大投资促进活动和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四届西博会三大国际盛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5.7亿美元,引进国内省外到位资金8698亿元,增长11.6%。在川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新增13户,达到200户。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645.9亿美元,增长9.2%,其中出口额419.5亿美元,增长9.1%;进口额226.4亿美元,增长9.5%。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初级产品和工业半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占出口的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新增境外投资企业82家;核准对外投资额15.3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达到63亿美元,增长11.8%。双流机场新开通国际(地区)航线8条,达到71条,成都口岸实施了72小时过境免签。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实施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省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规模突破100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500余所,建设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4800套,改造农村初中97所,支持150所中职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安排“两免一补”资金65.7亿元,向133.9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以上。

  医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建设县级医院15所,乡镇卫生院320个,村卫生室2500个,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急救体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等建设不断加强。预计人口自然增长率3‰。

  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文化惠民工程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深入推进,累计建成437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7824个农家书屋。继续实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市州级“三馆”建设工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98%、97.89%。

  (六)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8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7895元,增长12.8%。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93.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29.5万高校毕业生和30.1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完善,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分别增加99万人、14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137元,全省“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人数达到26.6万人。

  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全省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达到64.1%,十项民生工程和新增八项民生事项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2万户,建设彝家新寨251个,新建巴山新居中心村14个、聚居点308个。首次实施新建公租房房源的30%面向农民工供应制度,全省10万农民工受益。新改建农村公路2.4万公里,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20万口,解决292.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和4.3万户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易地安置农村贫困人口4.3万人。推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启动实施611个整村推进项目和76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125万农村扶贫对象脱贫解困。

  (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预计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以上,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完成年度目标。组织989户单位开展节能低碳行动,87个高效节能产品列入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目录。绵阳保和富山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被确定为第四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广安市被纳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管护国有林面积18252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5.5%。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2%、85%。8个全国环保重点城市按新标准发布PM2.5等监测数据,对25个省控城市实行了空气质量排名。

  (八)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有序推进

  积极开展“4·20”芦山强烈地震抢险救灾工作,震后7天累计救治伤病员4万多人次,震后3个月完成过渡安置任务。编制实施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开工建设城乡住房8.12万户、维修加固37.06万户,开工建设学校328所,医疗卫生机构67个,公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39个,地灾防治和防灾减灾项目开工37个,省内对口援建顺利开展。积极应对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整个汛期因灾转移群众近100万人。得荣5.9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推进。

  对照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就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六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节能减排两项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出口总额四项指标与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年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既有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普遍原因,也有我省的特殊原因。从全国看,预计全国半数以上省(区、市)的经济增速低于年度预期目标,西部12省(区、市)有9个低于年度预期目标,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的大省中只有3个增速达到或超过10%。从我省看,芦山强烈地震影响全省生产总值增速放缓0.3个百分点左右;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全省生产总值增速放缓0.3个百分点左右;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幅回落拉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左右;煤矿停产整顿拉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左右;对433户企业落后产能实施淘汰,影响全省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左右,共计影响约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全年预期目标3.9个百分点,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利润下滑等因素影响,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占可支配收入约2/3的城镇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幅回落,影响可支配收入少增长2.9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10%左右的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幅回落,影响可支配收入少增长1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低于全年预期目标2.2个百分点,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幅回落,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少增长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幅回落,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少增长1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增速低于全年预期目标1.8个百分点,在外需不振、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部分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全省加工贸易同比下降5.4%,拉低进出口增速2.6个百分点。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