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实施“金融+”扶贫行动 加快脱贫奔康步伐

15.07.2015  20:07

近年来,平昌县抓住国家农行总行将平昌列为金融扶贫示范县的机遇,以实施“1+6”工程为载体,产业先行、金融跟进、多方联动、精准扶贫,探索出了大金融撬动大产业促进大扶贫的新路子。

一、金融+精准扶贫——打通“最先一米

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定向信贷支持,开动发展产业的引擎,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

( 一)精准识别到户。 按照中央、省建档立卡工作的统一要求和标准,通过“两公示一公告”,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146个、贫困户3.867万户13.54万人,逐村逐户锁定扶持对象,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建立脱贫目标。扎实开展“挂包驻帮”活动,全县组建146个驻村工作队,从县级机关选派146名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全县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867万户贫困户,实现规划制定、项目实施、资金安排、驻村帮扶“四个全覆盖”。

( 二)评级授信到户。 制定了《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评级授信办法(试行)》,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银行授信的程序,县上组建548个工作组,对自愿参加评级授信的贫困户,逐村逐户开展授信工作。在每个村建立风险控制小组,按《贫困户评级授信表》给予贫困户2-5颗星评级,根据评定结果贫困户授信额度为2-5万元。目前已完成贫困户评级3.867万户、授信3.4万户,授信率87.92%。

( 三)信贷扶持到户。 针对贫困户有致富愿望但缺资金的状况,建立1500万元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农行按基金5—10倍的比例提供“两免一补”(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信用贷款,贫困户自主确定发展项目、自主申请贷款,农行及时办理免抵押、免担保贷款,财政按年息5%进行贴息,同时简化申请程序,适当放宽审核条件,让贫困户贷款更方便。全县累计发放农户贷款(惠农贷) 358万元,支持1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贫困户真正尝到了小额信贷的“甜头”。

二、金融+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坚持大产业扶贫的思路,通过金融支持培育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奠定脱贫奔康的坚实基础。

( 一)聚焦金融扶贫制定产业规划。 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按照市委“三三六六”总体思路,确立“四三三”产业发展重点,在农总行和省、市扶贫移民局的指导帮助下,编制了《平昌县金融扶贫行动计划》、《平昌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空间上全域覆盖,内容上全面实施,时间上全程推进,实现金融为产业“输血”、产业“造血”给力扶贫。力争,到2017年贫困人口减少12.8万人。

( 二)强化金融支持培育特色产业。 推行金融+工业,县农行信贷支持同凯能源、兆润摩托等骨干企业,破解融资难问题,通过公司带农户,带动了2000多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推行金融+现代生态农业,县农行定向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实现助农增收。我们在青凤—鹿鸣—云台片区建立三产互动示范带,辐射6个乡镇25732户107212人,将解决片区内3000多户贫困户脱贫。借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推行金融+乡村旅游,加大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发展农家乐176家,从业人员户均增收1.5万元。

( 三)创新金融产品助推“三区”建设。 围绕新型社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三区”建设,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实施定向精准扶贫。针对从事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和专业大户,设立“巴山惠农贷”,支持其发展壮大。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工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设立“巴山兴业贷”,引导其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每带动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授信,最高额度为5000万元。针对金宝新区、佛头山文化产业园、星光工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巴山城镇贷”,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三、金融+合作平台——放大撬动效益

推行“政银企农”四方联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银行主动、企业主力和农户主体作用,为金融扶贫搭建平台。

( 一)建立对接服务平台。 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研判,定期分析经济形势,银行了解融资需求,企业掌握信贷投向,政府牵线搭桥。坚持“程序最简、时间最短”,贷款申请优先审批、一窗办理,符合条件的大额贷款对象原则上3天内办结放款,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原则上半天内办结放款。

( 二)建立园区驱动平台。 坚持一产业一园区,建立星光工业园、食品工业园、驷马清洁能源工业园、茶叶加工园四大园区和电子商务集中区,县农行在园区设立驻点代办机构,优先授信、优先审批、优先放贷。去年以来,县农行等金融机构共向园区发放各类贷款10亿元。大巴山生态农业园是引进业主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县农行共投放680万元信贷资金,带动1800人增收致富。县农行支持同凯能源信贷资金3亿元,建成投产以来,已吸纳本地员工168人,其中21名贫困人口就业。

( 三)建立创业孵化平台。 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建立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引导平昌在外务工人士和大学毕业生回乡创办各类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每带动一户贫困户发展,农行给予5万元增信。创业主体在县域金融机构贷款的,额度在1000万元以内的县财政按年利率3%贴息1年,额度在1000万以上的,按年利率5%贴息1年。

四、金融+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激活城乡要素资源,增强扶贫开发的动力活力。

( 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财政扶贫开发预算增长机制,县财政按每年增长20%预算扶贫资金。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牵引,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实行项目整合、财政贴息,业主投入、农户自筹,实现政府、市场、社会资源大整合。去年以来,共整合项目资金18亿元,实现信贷投放6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150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  的撬动作用。

( 二)创新产权流转机制。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规模化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推行“农户返租、产值分成”“土地入股、联产分利”等机制,实现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组建产权评估和抵押担保机构,引导农户以产权抵押融资。截止今年6月底,全县流转林(耕)地24.6万亩,实现农村产权融资1.8亿元。

( 三)创新风险防控机制。 县财政分三年筹资1亿元,在县农行设立“金融扶贫风险补偿基金”。若贷款发生风险,在审核确认银行无道德问题和管理责任的前提下,对银行所形成的损失,根据贷款协议约定,由风险补偿基金按照70%的比例给予补偿,为银行拴上保险绳。同时,鼓励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开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产品,降低贷款风险。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创建金融生态安全区,营造守信守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