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产村相融新居美

10.08.2014  20:59

产业走在前钱包鼓起来

  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楼房错落有致、一片片产业园彼此相连……在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的指导下,两年来,巴州区大力推进“巴山新居”工程建设,2013年,全区已完成“巴山新居”聚居点规划83个,启动建设40个,基本建成15个,聚居人口达5000多人,同时配套跟进交通、水利、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走进花溪乡明山村、天星村,平坦水泥路环绕新居,上千亩金银花特色产业园如一条条金丝带平铺于山水间,文明新村的气息扑面而来。

两年前,这样的景象我们想都不敢想。”花溪乡乡长吴文杰感叹。

  曾经的花溪乡是个典型的深丘贫困乡,因常年缺水导致常规作物收益不高,大多数年轻人只有外出务工挣钱。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得到发展?多年来,花溪乡党委、政府不断尝试解决,却收效甚微。

  2012年,花溪乡迎来转机。在这一年,巴州区将天星村、明山村纳入了“巴山新居”示范点建设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目标,花溪乡党委、政府确定了“产业先行”的基调。很快,在经过反复考察后,金银花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逐渐清晰。

  金银花生长期短,产值大,从明山村开始,带动附近天星村、新庙村等村庄很快大面积栽种,并形成了5000亩金银花产业园区。

  “以前村里都种粮,一年下来,除去成本,根本赚不了什么钱。”明山村1社村民杨树桂告诉记者,“现在种上金银花,一年就是两茬的采摘,不但活路轻松,收入也好,每亩能收入5000多元。

  新庙村五组村民何川没有外出务工,始终和妻子勤勤恳恳经营着自家田地。从2012年开始,何川除了将自家的两亩地种上金银花,还承包耕地7.9亩,种植金银花3552株。“农忙时就回到土地上来,农闲时就在村里跑运输挣点现钱补贴日常家用。”何川给记者保守算了一下这两年的收入,2012年全家总收入53000余元,2013年总收入达到了75000元。夫妻俩终于从土地上得到了满意的回报。

等过了今年,明年金银花将进入盛产期,除去雇工采摘支出,预计收入能达到10万元。”何川对村里引进的这项产业充满信心。目前,花溪乡的金银花种植基本实现全覆盖,种植面积达8000亩,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4650元升至7500元。

巴州区在推进‘巴山新居’建设过程中,首先考虑和发展的是产业,规划和发展好产业是建设‘巴山新居’的前提,只有这样,‘巴山新居’才富有真正的内容,也只有这样,建好的‘巴山新居’才能把人留下来,因此,化成、水宁寺、清江、梓桐庙等乡镇产业先行的特征也很明显。”巴州区政府机关党委书记肖华告诉记者。

环境大改善新村更美丽

  在水宁寺三皇村,一排排红瓦白墙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房前屋后花果环绕,不远处是5000亩猕猴桃园。眼下,正是猕猴桃挂果季节,好一幅瓜果飘香的田园风光。

  2012年,三皇村被巴州区列为“巴山新居”工程中心村,规划发展以红心猕猴桃为主的产业园区1550亩;建设聚居点1处,涉及6个社450户,新建集中供水点1处,配套建成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阵地。

  不到一年,三皇村已经形成5000亩猕猴桃产业园区为主、产村相融的美丽新村,同时展示产业风貌的别墅型新家园也拔地而起,村民第一次住进了漂亮的“小洋楼”,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记者在一户农家看到,高清电视、冰箱、电脑、空调一应俱全。在一间休息室,书架上摆满了书,甚至跑步机也进入了农家,在一楼的库房里还停放着一辆小汽车。村民告诉记者,这些是他搬进新居后添置的新家业。

产业发展了,怎样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他们真正过上新农村的新生活?”巴州区副区长孙蓉说“当产业发展后,迅速启动新居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巴山新居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

  通过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民主管理“三部曲”,巴州区在“巴山新居”建设上走出了一条产村相融、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改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典型路子。

在统一规划下,巴州区各乡镇整合各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通过实施产业道路、水利工程、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昔日普通的小山村短短一年变得配套完善,美丽整洁。

角色多转变经济大发展

  家住巴州区凌云乡印山坪村“巴山新居”里的郭安材由衷感到生活的滋润,“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住在新居里,房屋大了,环境改善了,村里有休闲广场、文化屋,家家户户还通了连户路,居住环境比城里人还好。

  新居虽好,但要留住人。在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中,帮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引进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基地、吸引农户向产业集聚地集中等方式,发展新兴产业。印山坪村引进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起了2000亩蔬菜种植基地。郭安材将家里土地以每亩800元流转给合作社,自己每月在基地打工可挣2000元,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此外,印山坪村还建成公共服务中心和“八权一股”产权交易平台。

  巴州区“巴山新居”规划中,2014年将新建“巴山新居”聚居点20个、改造15个、保护10个,打造水宁寺镇佛龛村、花溪乡新庙村、化成镇白庙村等3个中心村,将水宁寺镇佛龛村—枇杷村—凉风村—花溪乡新庙村—明山村—天星村—大和乡北山村—水宁寺镇香炉村—水宁村—清江镇巾字村等10个村连点成线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

  “在这条新村示范带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园区经济、精致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农民的生产生活形态,推动城乡资源共享趋向均等化。”孙蓉坦言。

  如今,打工、入股、分红,农户身份由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生产方式得到改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也由过去的单一种植收入发展成为三重收入: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劳务收入,还有分红得利,村民实现了财产性收入增加。

  青山、绿水、产业、新居,一个个名词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土地流转、产业调整、建设新居、旅游发展,巴州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提升农村自身“造血”能力,实现链条式发展,逐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巴山新居”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