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探出贫困山区“土地扶贫”新路子

21.01.2017  03:35

 

□ 何菊 张萍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支持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措施。如何充分释放这些政策红利,助力打赢脱贫攻坚这一硬仗?

在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的巴中,该市国土资源局在巴中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创新实践,率先探出了“以四大项目为抓手,以项目叠加为核心,以市场化手段为牵引”的独具特色的贫困山区“土地扶贫”新路子,得到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并称赞其为全省、全国创造了经验、提供了样本。

为推广学习巴中经验,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先后在巴中举行了国土资源部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全省国土资源助推脱贫攻坚政策业务培训会两大重磅学习、交流活动。同时,巴中实践还引起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高度关注,在巴中设立了基层联系点,共同进行国土资源改革创新探索,助力地方脱贫攻坚。

巴中,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特征明显。打赢脱贫攻坚战,巴中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作为职能部门,巴中国土系统如何发挥职能优势倾力地方脱贫攻坚?

土地被誉为是撬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杠杆。作为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我们坚持积极担责,积极用心用情用力去冲锋、去探索。”巴中市国土资源局一负责人表示。

在巴中市委、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坚强领导下,巴中全市国土工作者积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重要指示精神,积极秉承“担当、奋进、廉洁、高效”的国土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科学开启了服务巴中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篇章。

典范举措一:

用活“增减挂钩” 3.5万户12万人住上新居

冬日里,记者走进恩阳区下八庙镇钱库村村民刘大娘的新家倍感温馨,房间宽敞透亮,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说起刘大娘一家曾经的生活,钱库村村支书张明书印象深刻:“当年她家是村里老贫困户之一,一直住着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四面透风,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为了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条件,刘大娘操碎了心。

巴中国土部门在钱库村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刘大娘主动报名参加。

没想到政策这么好,拆掉老房子还给了4万多元的补偿,我们建新房就有钱了。” 刘大娘说,房子周边的配套像城里一样,村里的贫困户跟她一样都住上了新房子。

这只是巴中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中紧盯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充分与地方脱贫攻坚实际结合,用活相关政策,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流转——成功与成都市高新区签署了总额为13亿元国土资源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全国第一个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的成功案例。

据悉,自从2012年开始启动增减挂钩试点以来,巴中已申报、实施增减挂钩项目131个,覆盖全市421个村,已建和在建聚居点949个,帮助3.5万户12万人住上好房子。

有专家指出,在推进贫困户建新房“巴山新居”中,依靠贫困群众自身力量难以承担建设费用。巴中用活增减挂钩政策,通过指标流转收益很好地解决了——给拆旧房屋及其附属设施较高的补偿,可用于新房建设。通过增减挂钩产生的效益,对项目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村统筹推进,实现了贫困户生活、生产环境提档升级。

通过增减挂钩项目,巴中还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巴山新居”建设,解决新居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金问题。

巴中市国土资源局一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巴中市贫困村中的农村存量宅基地有45%的面积参与增减挂钩,按每亩29.5万元交易节余指标,能在短期内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

典范举措二:

高标“土地整治” 让特色产业兴起来

土地没有整治前,土地不成形、土质差,我们就只有在地里‘打转转’,零零星星的种一点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也没什么收入。现在土地整治好了,公路也通了,村里还发展起了产业,收入也比以前多了。”隆冬时节,在巴中市恩阳区钱库村,村民王德华一家围炉坐在一起展望美好生活。这个曾经“早吃苞谷晚吃薯”的山村,在近几年的扶贫开发中发展猕猴桃产业,如今村民人均收入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

受益于土地整治的,不只是王德华。

南江县黑潭乡蓝鹰村是距离南江县县城较远的一个村落,交通不便、水利设施不健全、没有特色产业,特别是当地土地不成片曾一度制约着蓝鹰村的发展。“你现在看到这片土地以前都是整片石,老百姓种地都是零零星星、见缝插针,在地里‘打转转’。”蓝鹰村支部书记谭顶一告诉记者。

土地整治后,蓝鹰村组建了茶叶和渔业专业合作社,连片发展富硒茶4500亩,引进四川金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3年投资5000万元。村民的茶叶不仅能够自产自销,还能够通过茶业合作社销售出去,年收入比以往提高了近两倍。

蓝鹰村的发展变化只是巴中市土地整治项目助推脱贫攻坚的冰山一角。

据介绍,近年来,巴中坚持以“实施一项工程、改变一片生态、培育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为核心理念,深度推进“瘦田”变“肥田”,“低产田”变“高产田”,挖掘土地的整治潜力,科学地建起了一个个“田成片、水成系、路成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据测算,项目区土地整理后,耕地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了10%-20%,生产成本降低了5%-15%,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收入。

十二五”期间,巴中全市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74个,实施总规模181.97万亩,总投资239851万元,新增耕地18.2万亩,共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85.28万亩。惠及169个乡镇、635个行政村、116万余人。据调查统计,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后,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00元以上。

典范举措三:

统筹“避灾搬迁” 搬迁与脱贫致富同步走

原来我不想搬,现在放心了,房子从山上搬迁到了这聚居点,有了小卖部、卫生室、阅览室,还有健身场,还有全新的致富养殖产业,这是我们山里人过去不敢想象的啊。现在的日子不知要比过去好多少呢。”展望搬迁后的美好生活,巴中市南江县下两镇瓦坪村村民颜贤兵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巴中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已查明的隐患点3601处,居全省前三,威胁到3.6万余户16万余人生命。这部分群众大部分生活在高寒山区临崖临坡地段,生活环境恶劣,家境困难,自救能力弱,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破题?

巴中一方面坚持科学选址布局,整村推进、应搬尽搬,紧密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危险性评估,科学选址设聚居安置点,避免因规划调整、地灾威胁引起“二次搬迁”,推动“三靠”(靠园区、靠景区、靠社区)、“五进”(进园区、进景区、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让群众搬到安全宜居的好地方、新家园。另一方面整合项目资金,把避险搬迁与增减挂钩,土坯房改建、生态移民相结合,整合补助资金,搬迁群众平均补助较单一的避险搬迁补助金额提高2-3倍。同时,同步推进安置聚居点周边土地整治,统筹产业培育和技能培训,让避险安置与脱贫致富两步并作一步走。

以民为本,情系民生。近年来,巴中市国土资源局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把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45处,排危除险190处,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3.53亿元,有效保护了8792户3万余名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搬迁避让地质灾害方面,组织了16091户6万余名群众搬迁远离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集中打造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聚居点53个。

典范举措四:

保护“地质遗迹” 搭建脱贫攻坚新载体

有了漫水桥,如今我们出入方便,不再靠肩挑背磨,不少村民都买了摩托、长安车等车辆。”家住巴中通江县诺水河的村民朱以明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诺水河园区玉皇坝中码头原有一座既用于民用又用于科考的铁索木板桥,由于年久失修十分危险,出行极不方便,严重影响过往该桥的玉皇坝村90多户当地老百姓和科考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一座水泥混凝土桥成了当地群众热切期盼。

急民众之所急,总投资157万元的诺水河园区玉皇坝科考漫水桥2016年10月全面竣工。路桥修好了,来村里旅游的人也多了,很多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土鸡、食用菌、笋子等土特产也好销售了。

玉皇坝科考漫水桥的建成,大大促进了当地休闲旅游观光等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大大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致富。”通江县政府一领导告诉记者。

诺水河园区玉皇坝科考漫水桥是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创新改革,通过实施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助推脱贫攻坚趟出的又一新路子。

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建设地质公园,增加当地民众收入,助推脱贫攻坚,巴中国土资源局积极作为,争创了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这张世界级名片,提升巴中区域影响力,助推“五彩巴中”建设。

光雾山园区地质公园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先后投入中央补助与地方配套资金4000余万元,包含多种服务功能,满足5A景区服务要求。地质公园博物馆不仅是地质遗迹资源集中展示区、光雾山景区的标志建筑和靓丽名片,还是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评估重点之一。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光雾山园区3000人就业,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坚强动力。

助推攻坚脱贫,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坚持统筹规划,叠加村增减挂钩项目、农村土地整治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每个贫困村全覆盖,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实现功能互补、效应叠加。同时,创新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持续推动项目实施,连片实施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水宁寺镇枇杷村就是用活土地政策的典范。

村民金光城原居住地长期受到山体滑坡威胁。金光城说,以前只要一下大雨都不敢在家住,想搬家却没能力。三大项目的推进让金光城老两口搬到了统一修建的新农村聚居点。“旧居30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补助资金10万元,修房子主体自己出资5万元就建成一幢两层半高180平方米的新楼房,水、电、绿化都有,和城里楼房小区一样,暴雨天也能睡个踏实觉了。

守护一方土地,造福一方人民。 一个个典范项目、一个创新举措承载着巴中国土人矢志不渝的努力,也寄托着他们对这片土地这方人民的真情。

虽已是光环加身,但巴中国土人深知逆水行舟的道理,从未停下奋勇争先的脚步。以成绩作为前进的新起点和动力,巴中国土人用“担当、奋进、廉洁、高效”的国土精神在巴中后发赶超的画卷上正描绘浓墨重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