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落下——巴中市力争到2017年将贫困人口减少到10万人

15.07.2015  10:42

  这是一场集聚全社会力量,全方位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攻坚战;

  这是一场让43万余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的“中国梦”的巴中实践;

  ……

  巴中市委书记李刚指出,巴中面临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必须树立全域扶贫、统筹扶贫、开放扶贫观念,以更加务实、更加有力的举措,贯彻落实省委重大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打好扶贫攻坚总体战,在四川新一轮发展中站稳脚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巴中属于典型的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三区叠加地区,截至目前仍有43.02万贫困人口。2011年以来,巴中减少贫困人口44万,随着扶贫攻坚行动持续深入推进,巴中有越来越多的群众脱贫致富。自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巴中坚持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精准扶贫与连片推进有机结合,提出“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的工作思路,实施“三三六六”扶贫战略举措,探索出一条扶贫攻坚、致富奔康的新路子,力争到2017年将贫困人口减少到10万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

   规划引领全域扶贫连片推进“1+6”攻坚行动

  近年来,巴中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扎实开展扶贫攻坚。详细编制了《巴中市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片区三年实施规划、分年工作计划,构建了规划到片、到村、到户的扶贫规划体系。

  巴中扶贫之难,难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发生率高。为了从根本上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巴中主动求变,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将全市农村连片规划为100个扶贫开发区。一片一片地规划、一片一片地推进。

  “在每个片区内实施‘1+6’扶贫攻坚行动,是目前连片扶贫工作的具体抓手。”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王伟介绍,“1+6”即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同步推进以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六大扶贫工程”。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建一片、成一片,发展一片、致富一片。”在大刀阔斧地推进下,这一目标在大巴山广泛实现。

  走在南江县惠民村的村道上,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小别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水泥路如缎带般延伸向远方,来往车辆在公路上顺畅疾驰,村民在田园里欢快劳作,老人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走进南江县红四乡惠民村,一幅家和村美民富的和谐景象展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曾经的这里是一个“穷山沟”呢?通过连片扶贫,建新居、筑村道、修水利、育产业、办学校……惠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住在新居里,房屋大了,环境改善了,村里有休闲广场、文化屋,家家户户还通了连户路,居住环境比城里人还好。”村民李习贵心里乐开了花。

  扶贫取得实效,必须斩断“穷根”。在连片扶贫开发中,巴中市对准产业发展铺就致富路。坚持“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大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和有机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坚持农工相联、农商对接、农旅相融、农文相通、生态农业与健康产业相结合,加快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和试点村,新建成七彩长滩、水乡名苑、花舞香炉等12个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创新实施电商扶贫,年内建成50个村级电商扶贫点和产业电商扶贫点;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巴中云顶”茶成为“千亿川茶产业战略基地”,米仓山核桃、通江银耳被评选为“天府七珍”,“巴食巴适”区域性农产品公用品牌走俏市场。2014年底,全市有龙头企业135家、各类专合组织1535个、家庭农(牧、渔)场578个、专业大户5600余家。

   不落下一户一人 精准扶贫因户施策分类扶持

  推进扶贫开发,最终还要落实到贫困群众这一个个“”上。连片扶贫开发改善了生产和发展环境,脱贫致富关键还要进村入户精准实施。目前,全市精准识别出贫困村699个、贫困人口50.9万。据介绍,结合贫困村信息化建设,9月底前将全市贫困村、贫困户电子档案全部录入“农村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化、精准化、信息化管理。

  同时,巴中市充分发挥“1”个服务型基层组织的作用,组建808个驻村工作队、选派2602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699个)、落实32568名帮扶党员干部,因村因户编制三年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在贫困户住房改造、长中短产业项目、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因户施策,要为每户贫困户找到适合的脱贫发展路子。”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王伟介绍。

  通江县梓潼村69岁的张志秀大娘,去年正月里搬进了廉租房,如今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利用一楼铺面开起了小卖部。沙溪镇王坪村村民汪桂昌和他老伴一同进入七彩工厂快繁育苗中心务工,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的工资。

  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村民周太福被识别为“产业滞后型”,帮扶干部帮他制订脱贫计划是发展生态葡萄产业。协调贷款起步、技术培训指导、联系渠道外销……去年周太福家仅靠葡萄就收入6万多元。

  精准不仅体现在“”上,也体现在“”上。对基础条件较好的片区,规划建设中心村和聚居点,加快推进“五化、五通、五有”,借助市场力量跨越式扶贫;对一般条件的区域,突出解决“改善生产条件、拓宽增收门路、提升造血功能”三个基本问题,实行渐进式扶贫;对条件较差和不宜人居的区域,采取易地扶贫搬迁,重点解决好路、水、电等基本设施配套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实行保障式扶贫。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纵深推进,巴中市逐渐由全域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点对点消灭贫困,确保不让任何人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多元主体参与 构建可持续发展“大扶贫”格局

  在创新扶贫机制过程中,巴中市坚持政府主导下各方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大扶贫”格局,尤其注重突出群众主体地位,通过改革激发动力和活力,积极探索扶贫攻坚可持续推进的新路子。

  7月9日-10日,全国产业扶贫金融创新研讨会在巴中召开。在平昌县青凤镇万亩药材基地,层层叠叠的梯田因山就势,绵延不断,一尺来高的芍药长势旺盛。通过金融支持,该地培育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实现了金融为产业“输血”、产业“造血”的良性互动,这一做法受到与会代表们的认同。

  在推进金融扶贫过程中,巴中市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了更多资金用于工业企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真正为产业扶贫提供金融支撑。以金融扶贫惠农“十百千万”工程为载体,市、县(区)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今年县级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7500万元、63个贫困村扶贫专项发展基金826万元已全部到位,为扶贫小额信贷提供政府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在信用贷款、抵押品范围和品种、产业链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积极建立农村及小微企业信用体系,以信用体系来推动解决三农和小微融资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已为1102户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2220万元,市县财政已预留贴息资金500万元,破解贫困农户和龙头企业融资瓶颈。

  构建大扶贫格局,离不开机制创新。巴中市正全面深化以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山林等资源资产入股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增加财产性收入。充分运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实施“回乡创业工程”,支持近30万在外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优先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帮助4.77万贫困户与经营主体实施合作共营,优先加入农民合作组织、优先入股经营、优先保底分红、优先入企务工,贫困户流转耕(林)地9.38万亩,5.6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人均增收3460元。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巴中鼓足了劲,将以更加有力的工作力度,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坚定不移、持续深化推动扶贫攻坚,巴中贫困群众正信心满怀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