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六个转变”助脱贫资金精准发力

26.04.2016  20:32

 

  资金投入好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弹药库",投入跟不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一场空谈。近年来,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方调研,一批批形式多样,方法活、成效广的经验做法顺势而生。

  2016年是我市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的重中之年,在创新投入体系上,我市推行"六个转变",为整合盘活扶贫资源,提升扶贫投入保障能力,推动项目资金实施更精准起到了重要作用。

  转变1

  改“普雨漫灌”为“精准滴灌

  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到每家每户的吃饭、住房、饮水、挣钱等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在投入体系上不断创新。

  “过去减贫瞄准的是贫困县、贫困地区,现在我们瞄准的是贫困户、贫困人口;过去是普雨漫灌,现在实现了精准滴灌。”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这一重大转变。

  从普雨漫灌到精准滴灌,首要就是找准贫困对象。我市以识别体系奠基,通过三道关口确保贫困对象零遗漏。“从细化识别标准、创新识别程序到严格过程考核,市县区党政‘一把手’亲自带队核实,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1.04万户3.44万人,将因灾、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的0.95万户3.39万人及时纳入。

  针对主要致贫原因,我市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党员干部帮户“挂包驻帮”活动,因村、因户施策,分村、分户制定个性化的脱贫规划。在为贫困户铺设一条滴灌管道的同时,我市还坚持在精准财政资金投入上下功夫,对贫困村按照不低于50万元/年的标准持续投入4年;对当年拟脱贫的贫困户按照800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用于发展增收产业。

  “我家发展土鸡养殖,产业补助资金让我更加有信心了。”巴州区凤溪镇莲花石村贫困户何运秋表示,虽然资金不多,但政府的关心让他脱贫底气更足了。

  转变2

  改分散投入为集中投入

  摆脱贫困,人心所向。

  “打破行政界限,连片规划扶贫开发区域,改分散投入为集中投入。”近年来,我市创新投入方式,规划100个扶贫片区,每年每县(区)建设3-5个片区,连片推进、精准实施,截至目前,全市共整合各类行业扶贫资金112余亿元,已实施的66个片区综合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以通江县为例,该县首先推进实施空山-诺水河-两河口3个乡镇、15个村的连片扶贫,给空山乡中坝村民生活带来了转机。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哗哗哗”流进水缸,村里还建起了万亩川东北马铃薯种源基地、万亩空山核桃板栗产业带、2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

  看到喜人的变化,村民付友新“”不住了,他在马铃薯种源基地上班、学技术,又加入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20亩紫薯,“工资每月3000元,土地每亩纯收入4000元,仅一年我就从‘千元户’跃升到‘十万元户’,一举摘掉了‘穷帽’。”2013年,富起来的付友新从20公里外的山上搬进了中坝村聚居点,住上了两层160多平方米的巴山新居。

  我市以扶贫规划为引领,坚持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按照“穷村优先、穷人优先、边远优先”的原则,推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连片区”的资源整合机制,遵循管理主体、管理渠道、资金用途、使用方案、审批程序“五不变”原则,把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财政扶贫项目实施的重点区域。出台党建、交通运输、水务、通信、电力、生态、巴山新居、产业、旅游、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惠民、财政金融、社会扶贫15个扶贫专项方案,整合农业、林业、国土、住建、水务、交通等43个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扶贫开发片区。在片区内实施以基层组织建为核心的“1+6”扶贫攻坚行动。

  转变3

  改直接投入为周转使用

  在平昌县得胜镇丰收村,原贫困户陈定国在“平昌中学助贫发展基金”的帮助下,修了羊圈,买了羊羔和鸡苗。据悉,平昌中学定点帮扶丰收村后,将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通过发动教师捐款,挤出工作经费,成立“平昌中学助贫发展基金”,帮助50余户贫困户、发放借款近9万元发展种养殖业。

  “平昌中学助贫发展基金”是我市探索转变“挂包驻帮”投入机制的一大创新,定向支持建卡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首批借款两年内分批偿还,第一年度还款40%,第二年度还款60%,建卡贫困户首次借款不超过5000元,首次借款不计资金占用费。借款到期还款后,未脱贫需继续使用的,可申请续借或再借。已归还的借款用于支持新增贫困户,实现资金滚动发展,发挥最大效益。续借或再借资金按每月2‰支付资金占用费。同时,对因自然灾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产业发展失败的,经核实可延长还款期限或给予相应减免。

  “通过这种方式,既有力扶持了贫困户发展见效快的小规模产业,提振了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又减少了政府投入,极大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了帮扶成效。”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人士分析。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在“挂包驻帮”投入新机制上下功夫,将帮扶资金集中起来,按照“无偿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原则,为每个帮扶村建立10-2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增收致富产业。

  同时,我市将在今年积极推进产业扶持周转金的落实。即按每个贫困村10-20万元的标准,在资金投向上,坚持分期规划、分步实施、分类落实,首先在脱贫任务重、基础条件好、干部群众热情高的地方发放,用于贫困户发展短、平、快项目,购买幼崽、幼苗等,确保在1—2年内发展见效、取得收益,财政及时收回借款,周转使用。

  “有了资金的保障,贫困户的脱贫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增收才有希望。”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人士表示,产业扶持周转金将用于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旅结合等产业业态提供启动、周转用无息借款的专项资金。

  转变4

  改政府扶持为资金互助

  依托村里的扶贫互助社,南江县流坝乡杨槐村4组村民何奎然养殖黄羊有了“起火粮”,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每年实现黄羊销售收入5万元以上。昔日有名的贫困户如今成了小康户。

  不止是何奎然,通江县方山坪村民张家元想扩大养牛规模,往场镇信用社跑了几趟了,贷款买牛崽的事却迟迟办不下来。“眼看着大家养鸡养牛热火朝天,自己却使不上劲儿,只有干着急。”最后,村里的互助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精准扶贫光靠政府不行,光靠银行也不行,我们村80%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每年务工收入上百万,都存在银行,带动作用不大。村上成立了互助社,入社资金最低1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还可免交或缓交入社资金,每个加入互助社的群众都有优先享受互助资金贷款支持的权利。”方山村村主任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我市采取“财政补助、农户入社、小额借款、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模式,将群众的“闲钱”集中起来,以村为单位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社,为贫困户发放低利息、免担保贷款,用于发展增收产业。互助资金采取社员联保、村级审批、银行发放的办法进行。入社农户由5-6名社员组成联保小组,为农户在互助社贷款提供联合担保,农户贷款申请需联保人签字后送村上审批,经审核符合贷款条件,互助基金管理员开具支票,农户凭支票到管理银行提取贷款,贷款账目定期公开并由村民监督理事会审计。

  南江县成立专门互助资金管理机构,推行“竞争立项、民主管理、制度约束”的办法,保证了互助社规范高效运行。在试点基础上,我市制定出台了《巴中市扶贫互助基金小额信贷管理办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金融参与”的办法,坚持“自愿申请、严格审批、联户担保、按季付息、到期还款、财政贴息”的原则,将原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转为扶贫互助基金。承贷银行按各扶贫互助社基金总额5—10倍的规模,向互助社社员授信,并可按入社社员交纳风险金的10倍发放贷款。

  “互助社与传统信贷相比程序更加简化,审批、管理、风险控制直接由互助社自主完成,不需要担保和抵押,信用额度灵活,还款无压力,而且辐射面广,满足了贫困群众发展‘小本生意’的需求。”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共建立互助社三百余个,支持近8000户贫困户借款1.6亿余元,贫困户按期还款率100%,带动发展特色产业1.6万余亩,实现人均增收1000余元。

  转变5

  改财政资金为扶贫基金

  几年前,因摔伤的巴州区凌云乡印山坪村民郭亮全家陷入贫穷的境地。连年的愁云惨淡让他对脱贫失去了信心,然而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当村支书关林告诉他申请的3万元“免担保、无利息”小额贷款批下来的时候,他又看见了希望。

  据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全市通过“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已累计向贫困户发放“免担保、无利息”小额贷款12898万元。

  贷到款的郭亮承包了化成镇水观音村7社的2口堰塘,面积约8亩,用以发展养殖业。目前,他家共养鱼5000尾,在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鱼苗生长正常,预计到2017年可实现家庭经济收入10万元。

  贫困农户要脱贫,发展产业是“要径”。可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最大瓶颈之一便是资金,资金问题不解决,产业发展便是空谈。

  “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利益,我市探索建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据市财政局相关人士介绍,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转变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农业担保基金、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补充创业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五大基金”。其中,农业担保基金首期筹集资本金1亿元(其中:市级3000万元、五县区各600万元,吸收辖区内社会资本40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到位7500万元(其中:市级2500万元、县区各1000万元)、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到位2500万元(其中:市级400万元、县级500万元、区级300万元)。为建卡贫困户提供免抵押银行贷款的担保,银行最多可放大基金10倍的授信规模。

  同时,与银行合作,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发放贷款,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合组织+扶贫对象等模式,带动贫困脱贫致富。社会捐赠、企业帮扶、财政专项补助到贫困户的资金入股到基金,让贫困户从基金收益中获得分红。例如,南江县七彩林业公司通过“产权质押担保+县上财政扶贫专项发展基金”担保,由国开村镇银行向发展彩林产业的农户授信2亿元,目前已发放给农户贷款8000多万元,用于农户购买幼苗、肥料等,七彩林业公司负责到时收购彩林苗木,农户到期归还贷款,三年就能见效益,这一模式将直接带动当地一般农户户均年增收3100元,专业大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有效促进贫困农户持续增收。

  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市已累计向61个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299万元。此外,今年基金规模将达到5个亿,预计撬动金融扶贫资金20亿元以上。

  转变6

  改无偿使用为股权合作

  火炬镇苟家坝村距离通江县城18公里,从前属于重点贫困村。如今,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该村实行“股权改革拓宽增收渠道”举措,不但让贫困户增收,还成为了全县脱贫亮点。据悉,自去年9月份开始,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率先试点探索实施股权量化,通过入股形式对扶贫资金、集体资产进行再分配,让贫困户获得股权收益。

  苟家坝村驻村“第一书记”丁强告诉记者,该村用250万元财政支农资金成立经营性资产参股企业,每年至少可获得年利率8%的保底分红。村里的股权都一一量化到每一位村民。101户217个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占30%的扶贫股;村委会占30%的集体股;全村村民占40%的一般股。

  “股权量化、收益扶贫,将加快贫困户特别是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脱贫步伐。”丁强说,101户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委托村民委员会代为管理确权的资产与犁夫牧业组成股份公司。在对犁夫牧业公司投入资金后,由村民委员会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重置成本公开评估。村民委员会代表股东行使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近年来,我市围绕股权量化,不断创新政府投资使用机制。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农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等可整合的扶贫资金形成经营性资产,以股本金方式入股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再股权量化给全村贫困户、村委会、一般农户,按“扶贫股”、“优先股”、“一般股”给予量化到每个人,涉农资金贫困户享受双重配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据了解,目前通江、平昌、恩阳试点推进良好,试点地区每户贫困户年均可实现保底分红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