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南江县:发扬“愚公精神” 力搬“贫困大山”

20.01.2017  02:32

 

□ 何菊 许萃 林仲铭

巴中市南江县,地处川东北,不仅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更是巴中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地灾隐患严重,“靠天吃饭”现象突出,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复杂。

但贫困压不倒坚强的南江人民。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巴中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江县交出了令人惊喜的脱贫攻坚答卷:“全面完成省下达的47个村1.6367万人脱贫目标任务,贫困人口降至4.2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7%,成功实现首战告捷。

面对“贫困大山”,南江是如何凝聚强大攻坚力,逐步破解脱贫难题的?

南江脱贫任重道远。非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发扬‘愚公精神’拼命干不行!”巴中市副市长、南江县委书记刘凯坦言,“只有这样,才能撼动‘贫困大山’,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县、贫困村2018年底全部‘摘帽’。

同心同德聚力攻坚 “愚公精神”荡气回肠

在南江县天池乡天池寨永安村通村公路建设现场,除了年轻工人,十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显得格外“突兀”,他们或拾柴烧火做饭,或帮忙捡石块清垃圾。“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要凭自己的双手去干!趁着还能动,我们也可以帮忙。”年近70岁的李富成老人说,大家合力上演了现实版“愚公移山”——硬是将陡峭的悬崖变成了平坦公路。

修公路、建新房、兴产业……南江大地,贫困群众只争朝夕,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正在迸发。

攻坚脱贫,南江坚持深抓精神扶贫、精神脱贫,积极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愚公志’。”南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善君说,同贫困作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打不赢这场硬仗的。

穿着打扮和村民没两样的何洲,是南江县长赤镇书房村“第一书记”。村里父老特别喜欢他,修公路、修建水渠……卷着裤腿就开干。

为抓实扶贫工作,他每天都要在村内、山上转一二十里地,村民们为他竖起了大拇指。面对这样的工作状态,何洲只有一句话:“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带头与大家一道拼着干!

增强“愚公志”,南江县自成一套——

在创新实践中,启动“一讲三比五树”(即,“一讲”政策正乡风,比生活习惯塑形象、比行为习惯扬美德、比生产习惯重安全,树崇德尚学之风、树移风易俗之风、树遵纪守法之风、树诚实守信之风、树热心公益之风)系列活动,以机制创新正乡风、优村风、淳民风,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激活精准脱贫内生动力。

在强壮攻坚合力中,南江通过建立“5个1+1”(每个贫困村落实1个帮扶部门、1名挂联领导,组建1支驻村工作队,下派1名“第一书记”,配齐1名农技人员)帮扶机制,向贫困村派出上百名驻村“第一书记”“主任助理”,明确要求帮扶关系“不脱贫不脱钩”“不稳定脱贫不脱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南江县党政干部初心不改,愚公精神历久弥新。

精准施策靶向强基 “科学精神”贯穿始终

南江县虽生态资源富集,但却有20余万人居住在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和旱山区,6万余亩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8.7万亩耕地无水源保障,资源丰富与相对落后的现状,让这里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如何破除发展瓶颈,成功打响脱贫攻坚首战?

要发展,基础设施就必须先行。”针对薄弱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敏锐的南江县决策层迅速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作为重中之重,列出全县扶贫专项任务清单,一个一个地强力突破。

思路出,满盘活。

南江县结合场镇布局和出行需求,不断加大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和农村客运安全水平,短短一年内,南江累计整合投入财政涉农资金14.63亿元,完成2016年47个预脱贫贫困村道路新建及硬化118.6公里。而该县利用社会资源助推农村道路建设的经验,更是被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学习。

路一通,村村开启了蝶变进行时。”马乡庙坪村村民李家修高兴地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还是另一番模样,处处是破旧土房子,雨天出门满脚泥。而如今,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通村到户,汽车、摩托车来来往往,大家的生活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李家修一样高兴的,还有八庙乡普照寺村的贫困户杨绍海。而今他彻底告别了偏远深山的生活,搬到了新修的聚居点,与生活了数十年的南江河的河谷不同,这里有水、有电、有路,更重要的是家门口就是菜园,这样的情景总是让杨绍海禁不住感叹:“生活真的变好了。

原来,南江“八山一水一分田”,近70万人口中就有20余万人居住在边远山区和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洪水隐患,住房安全等问题十分严峻。面对这一“硬骨头”,南江县按照三年集中攻坚的总体目标,按照“搬迁对象准、补助标准明、安置去处清、增收脱贫稳、建设机制顺”的总体要求,积极创新探索、先行先试。通过“搬迁+盘活”“搬迁+园区”“搬迁+旅游”“搬迁+劳务”模式,2016年,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建成聚居点620多个,1739户异地搬迁户6607人有了新房子、新生活。

不仅如此,2016年,南江县还解决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农网升级改造238公里,广播电视及通信网络覆盖1.1万人,完成达标文化室、活动室建设。

超常举措破解瓶颈 “创新驱动”屡立战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产业弱一直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的最大瓶颈,在脱贫攻坚中如何破解产业瓶颈,如何建立起产业强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围绕区域优势,超常破题,创新驱动。”南江决策者的话语掷地有声,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工作基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走进燕山乡楠坪村万亩核桃产业基地,一望无际的核桃树连片成势。燕山乡党委书记杜江海告诉记者,这些核桃丰产期产量可达260万公斤,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生意最好时,一天能接待600多位游客。去年一年收入有20多万元。我们从‘庄稼人’变成了‘旅游人’。”流坝乡金台村二社村民岳尚贵高兴地说。10年前,岳尚贵和大多数邻居一样,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救济粮。随着近几年南江发展乡村旅游的号角吹响,岳尚贵办起了农家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仅仅是南江县产业脱贫道路上的一个生动注脚。

依托国家首批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发展机遇,以及拥有南江黄羊、富硒茶、核桃、金银花等特色产业优质资源,南江县坚持做大产业规模,着力打造茶叶、核桃、金银花、生态养殖、乡村旅游“五条百里特色产业长廊”。目前,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30万亩,依托四川益雅、南江环永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订单农业。建成南江黄羊、茶叶、核桃、金银花等“四个百里特色产业长廊”。规模发展特色农产品142万亩、黄羊41.5万只,带动贫困户劳务和保底分红增收5400元。

围绕已建成的巴山新居聚居点,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着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目前,已初步建成“风情正直-七彩长滩-花桥流水-云顶茶庄-玉湖渔村、金银花海(红四乡)-三国文化(红光村)-灾后新村(将营村)-休闲组团(跃进、槐树)、川北民居新村(东坝村)-桃花岛(柏垭村)-品钓渔村(中江村)、小巫峡-光雾山等四条乡村旅游精品环线”,成功举办玉湖龙舟赛、云顶茶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全县年乡村旅游人数达380.09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6%、18.3%。

注重回引创业与农业招商同步推进,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培育经营主体,有效激发创业激情和发展动力。全县共回引在外成功人士1868人次,投资35.3亿元,领办创办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实体600多个,带回发展资金13亿元,创业带动就业4.5万多人。

同时,依托阳光工程、扶贫工程、就业培训工程等农民工培训项目,着力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全县每年输出劳动力23万人次,年均创造家庭劳务收入45.8亿元,其中,贫困户占比10%,人均增收1.8万元。

非常之策产生非常之绩。

奋进中,一幅幅产业富民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贫困村速写>>>

故事一 普照寺村陈幸福有了真幸福!

田成方、路成网。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的新村聚居点内,早已焕然一新,整齐的小洋房,四通八达的街道,有水、有电、有健身场所,无法想象,一年前这里还只是一块刚被场平出来的空地。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是2016年脱贫村,全村精准识别贫困户59户206人,2015年已脱贫32户102人,现有建卡贫困户27户104人。这里的村民大多以种植玉米、红薯为生,忙一年就挣点口粮,收入只能靠油菜。

如今,通过科学规划贫困村脱贫、帮助贫困户建设新居、深化集体资产改革、规模发展主导产业等措施陆续实施,普照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居住、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彻底改善——贫困村正向幸福美丽新村转变。

记者看到,在普照寺村村口,1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汶川青脆李果树正在生长,昭示着普照寺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在村里,今年59岁的陈幸福对“幸福”的感受尤为深刻。

陈幸福,虽名幸福,但在过去日子过得并不幸福。因为穷,2005年老婆离家出走,说是去打工,但却一去不返。陈幸福从此心灰意冷,日子越过越艰难。2014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时,他成为巴中市委书记冯键的对口联系户。“冯书记来看了我5次,第一次看我时,给了1000元体面钱,但我觉得不体面。因为我没有搞场(意为没出息),拖了党和政府的后腿。

自此,陈幸福天天为脱贫奔忙。他通过争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补助,对老房子进行加固维修,房屋安全了、美了;在信用社贷款3万元,村发展基金贷款1万,当起了猪司令,养了12头,年底收入2万多元;原有的冬囤水田也改建成鱼塘,养起草鱼。

今天日子,那叫真幸福!”陈幸福说,“未来的日子肯定更幸福!能有今天的幸福,我们全村上下那是真心感谢党的惠民好政策!

故事二 刘家村贫困户当上股民!

三山夹两沟,六弯绕七梁,十面坡台地,出猴不出粮”,这曾是红四乡刘家村的真实写照。2016年,刘家村被评定为年度脱贫建卡贫困村后,便迎来了喜人的变化——

3条断头路完全打通,7.7公里村道路得到硬化,长赤镇到刘家村的车行桥顺利完工,4个新村聚居点正在规划建设,建成后,112户村民将彻底告别老旧的土坯房,住进崭新的楼房。不仅如此,饮水、用电问题全部解决,就连困扰村民的致富难题也被全部化解。

在鼓励村民发展种养殖业的基础上,刘家村还引进天宫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全村大力发展土豆和丹参种植。并通过推进“入股分红”模式,将35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专业合作社。全村194名贫困户变成了“股东”,根据约定,接下来的五年内,每年每人都能分红360元。

断头路通了,房子美了,产业兴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也变得越发通畅了。

(何菊 许萃 孙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