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地区工商登记前置许可压缩90%

15.07.2014  21:30

四川探索多重措施保障“先照后证”改革举措落地

四川日报网消息(记者 刘佳)“‘ 先照后证’的试点地区,工商登记前置许可项由原来的130项大幅缩减为13项,压缩率达90%。这一改革措施直接破解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繁多,证、照互为前置的困局。”7月15日举行的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省工商局局长万鹏龙如此表示。那么,经营者先行领取了执照,相关部门如何督促其完成后置的行政审批?

作为《四川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确定的试点市,成都目前已有9个区县申报“先照后证”试点。

实行‘先照后证’后,除一些特殊主体的设立须经批准外,经营者办理营业执照无需再提交相关部门的前置许可审批文件。”成都市工商局副局长陈春健表示,即便有了营业执照,在没有办理相关行政审批的情况下,也是不能营业的。工商部门将在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标注“未取得相关行政许可,不得开展经营活动”或“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后方可经营”,经营者需向主管部门申请并取得相应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方可从事经营。

那么,如果工商部门发了执照,但经营者不去办理审批怎么办?比如开餐馆,按之前的规定,要先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需要确定场地、卫生状况合格、环境污染评估合格,才能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实施“先照后证”后,前置的卫生、环评、消防等许可变为了“后置”,怎么预防“违规提前经营”的问题?

成都将在已有的成都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公共的信息平台,以各方共享的信息数据对申请人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管。”陈春健解释,经营者一旦领取了营业执照,工商部门将通过该平台向相关部门及时推送相关信息,相关行政审批机关将通过系统认领并督促市场主体申办许可,明确哪些人或企业需要在哪个时间之前来办理行政审批,“一旦当事人逾期未到,就会安排相关人员检查。这也从另一方面倒逼行政审批机关加大改革的推进力度,解决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的衔接问题。

此外,按照《实施方案》,我省还将研究出台市场主体监督管理办法,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厘清部门监管职责。“全省还将推行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度。”据介绍,当年未年报或擅自变更了经营地址后未到工商机关申报的企业,将被载入异常名录,连续3年进入异常名录将被列入“黑名单”。“一旦进入黑名单,除了吊销营业执照外,再次投资时法定代表人和股东还将受到限制。”陈春健说。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建设“一处受限、处处受限”的“黑名单”模式,这些监管措施都将为“先照后证”工作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同步播报】

全省登记制度改革后,将有70万企业将迎年报

年报弄虚作假,受罚还将被公示

四川日报网(记者 刘佳) 今年3月1日,四川启动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后,今年该省将有多少企业参与首次年报?如何确保年报的真实性、有效性?在7月15日召开的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省工商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接受了记者采访。

皮包公司”会否存在?

今年3月1日,四川正式启动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商局的统计显示,3月-6月,全省新登记各类企业5.6万户,占上半年全省新登记企业的82.4%,同比增长67.7%;注册资本(金)2707.79亿元,占上半年全省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金)的84.8%,同比增长114.4%。两项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统计显示,私营企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新登记私营企业5.29万户,同比增长70.67%;注册资本2186.53亿元,同比增长149.74%。今年3-6月,全省有20个市、州新登记企业户数大幅增长,市场主体相对较少的巴中、阿坝、雅安等增幅超过80%;我省新登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5001户,是2013年上半年登记数的1.7倍,新增企业数在20个国民经济行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项传统行业。新登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546户,是2013年上半年登记数的1.9倍。

对社会普遍担心的在改革废除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皮包公司”并引发交易欺诈的问题,工商部门表示,根据统计,3月1日以来,全省新登记“1元”企业514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0.92%;新登记3万元以下的企业1076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1.92%;新登记1亿元以上企业213户,占新登记企业的0.38%。“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企业资金仍然维持在客观理性的区间之内,没有出现畸高畸低的现象。”省工商局局长万鹏龙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出现“皮包公司”并引发交易欺诈的风险比较低。同时,万鹏龙表示将定期监控不同类型企业的数量变化,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年报如何防止“乱报”?

数据显示,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后,今年该省将有近70万企业参与第一次年报,年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股东认缴和实际到位的出资额以及出资时间、出资方式;企业的基本情况,比如,从业人员、联系方式以及对外投资、从事网络经营等情况。不过,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状况和盈利情况,虽然必须报送,但是否对社会公示,由企业自主选择。

据省工商局副局长沈健介绍,每年省工商局将按3%-5%的比例,在全省企业中随机产生并确定抽查名单,各级工商机关按照抽查名单,对企业年报的内容和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检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依法做出处理并按照《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将其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和上级统一部署,工商部门将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类型开展重点抽查。“另外,对企业提交的年报信息有异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向工商机关举报,工商机关在收到举报材料后,将进行核查,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举报人。经检查发现企业在年报信息中存在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工商机关将依法处理,并将其纳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向社会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