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精准发力 干群携手 率先小康 ——广元市利州区建立起成熟配套的精准脱贫体系

13.04.2016  18:26

 

今年,省委、省政府把创新机制作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这是对贫困群众差异化帮扶需求的针对性回应。对此,广元市利州区因地制宜,创新机制载体,组建驻村工作队,落实干部帮扶责任,对贫困群众实行点对点的长效精准扶贫。目前,利州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有力,取得了一些可以学习、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进行系统部署

利州区是省定贫困县(区)、全国革命老区(县)、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县)、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区、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天窗县(区)。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3亿元,贫困发生率12%;通过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减贫脱贫,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7亿元、增长8%,站上了“新常态、二百亿、再出发”的全新起点,贫困发生率降至6%。但是,利州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明显,边远山区与城郊地带发展差距大,农民与市民收入差距大,农村贫困面广量大,特困对象生活艰难,居住分散,尤其是部分边远山区和移民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同时面临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的主题,扶贫开发的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利州区确立了“基本建成广元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核心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两大目标,提出并坚持了“市区互动,市区一体;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四化联动,城乡一体;统筹联动,全域一体”的“四位一体”基本思路和“两个率先、三个集中、四个统筹”的基本方略,对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的总体布局中,明确了走在全省“夯实底部基础”前列、走在秦巴山区“实现全面小康”前列的战略定位。2015年,利州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位,作出全面实施“1715”扶贫攻坚总体计划的重大决策。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就是到2017年,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销号”,在全市、全省乃至秦巴山区率先摘除贫困县“帽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是在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确保已脱贫村、已脱贫户稳定增收不返贫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我区贫困实际,力争年均减贫5000人以上,2016年摘帽20个村,2017年摘帽23个村。当前,利州区在全域规划、梯次推进小康建设的同时,着眼“补齐”全面小康建设中的贫困“短板”,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总揽小康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个性帮扶、特惠支持、增收是本、长效为要”的具体思路,着力改革创新,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科学的扶贫对象识别管理机制,采用差异化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积极构建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和资金支撑体系,做好两项制度衔接,落实农村低保兜底,确保贫困人口收入年增长达到30%左右,到2017年达到6000元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二、科学把握扶贫脱贫新要求,“五精准”补齐小康“短板

今年以来,为落实中办、国办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的有关精神,利州区制定了《关于建立个性化扶贫机制加快农村脱贫步伐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从对象识别、扶贫规划、扶贫力量、扶贫内容、扶贫效果等方面,进行精准发力。

(一)扶贫对象精准。 一是严格识别标准。根据各乡镇农业人口数量、贫困状况等情况,根据群众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支出、健康状况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比较、统筹分析、综合评定。二是严格识别程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按照“组内初评、村级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区上备案”程序,严格筛选建卡贫困户。三是严格对象管理。区、乡镇、村逐级建立建卡贫困户台帐,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完善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截止2014年底,全区共识别出5172户建卡贫困户。比如,宝轮镇宋家村通过9次小组会议,3次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比较、酝酿,公示无异议后,共筛选出45户建卡贫困户。

(二)扶贫规划精准。 一是找准致贫原因。全面查找致贫原因,找到致贫根源,实行对症下药,因户施策。二是理清发展思路。围绕“贫困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能见效”,通过“群众自己提、干部帮助想”等方式,梳理出贫困户发展致富的可行措施。比如,工农镇白刚镇长根据包带户邵银莲的意愿和能力,帮助其协调发展了一家百货商铺,既解决就业问题,又解决了包带户照顾子女读书的后顾之忧。三是长短结合,做优规划。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定脱贫致富发展的短期和长期规划。比如回龙河街道包带户胡秋,包带干部为他在工业园区联系了工作,又帮助其发展核桃产业,筑牢了脱贫致富的“双保险”。

(三)扶贫力量精准。 一是包带干部精准。利州区明确了党员干部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坚力量,县、科级干部“一包三”,一般干部“一包一”,按照“部门帮村、干部包户”思路,实现了点对点的帮扶,并通过帮带“连心卡”,公示帮扶干部姓名、联系方式、贫困户基本信息、帮扶项目、增收目标、措施,引导干部履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帮扶部门精准。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确定帮扶部门。例如,交通设施落后的宝轮镇左家村,优先安排区交通局作为包带部门,安排区农业局作为龙潭乡曙光村的包带部门,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三是政府投入与带动各方投入相结合。例如,区政协陈蕾主席带领政协机关相关同志“包带”的荣山镇大地村,碧桂园一次性赞助水泥500吨。

(四)扶贫内容精准。 一是干部包户和部门帮村相结合。包带部门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为主,包带干部以产业发展为主,分类实施包带工作。例如区扶贫移民局包带的宝轮镇宋家村,基本实现了入户路和院坝硬化工程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二是以产业为主和其他项目相结合。包带户主要以产业发展为主,又根据一些农户的情况量身定制了一些其他的项目。例如,部分残疾人贫困户,无法发展产业,那么包带工作主要就放在如何帮助这家残疾人解决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问题上。三是一户一策,扶贫产业由“大水漫灌”变为了“精准滴灌”,真正实现了精准化。例如,荣山镇太山村贾万贵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龙潭乡曙光村张子奎利用自身技术开起了摩托车维修店。四是技术培训精准。以贫困户需求为向导,通过“田间培训”、“院坝培训”等方式,依托社会组织、行业部门、专技学校、土专家等培训力量,今年累计开展现场培训30余次,受益人数1000余人。

(五)扶贫效果精准。 一是两项制度衔接效果明显。针对残疾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农村低保和救助,基本解决了生活困难,目前全区531户残疾人建卡贫困户解决了生活问题。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包带干部协助,基本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全区5000余建卡贫困户完成了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低保政策在贫困农户中的覆盖率。二是产业发展成效精准。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原则,贫困户产业发展规划详实可行,以户为单位的扶贫成效初步显现。例如,宝轮镇苏家村何玉刚在区委办公室包带下,养殖鸡2000只、牛5头、猪8头,示范效果明显,对周边群众的引领作用突出。三是帮带方式精准多样。例如,区委政法委在帮扶荣山镇峰岩村过程中,多次利用熟人、商场、超市、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联系市场,销售魔芋8000余斤,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

三、创新载体,全面开展“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

利州区在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扶贫开发实际,创造性开展了“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成为落实个性化、精准扶贫机制的生动载体。具体而言,就是区、乡两级3000多名机关干部全员动员,包带“建卡贫困户、经济发展重点户、和谐稳定重点户”三类对象1万户左右,同时明确了“四包三带”任务,“四包”,就是包规划制定、包信息传递、包思想解放、包感情联络,这是共性的目标任务。“三带”,就是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包带计划。一带建卡贫困户,推进实施个性化扶贫攻坚。重点推进解决建卡贫困户和因病因灾返贫群体的脱贫致富、全面小康问题,协调解决发展规划、发展产业、提升种养殖技术、创新经营主体、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二带经济发展重点户,推进实施大项目促大发展。着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招工用工、创新融资、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引导企业家和项目业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三带和谐稳定重点户,加快构建和谐稳定首善区。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开展信访积案化解行动,切实解决一批信访突出问题。

带领群众奔小康”是党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使命和中心工作。在这项活动中,利州一开始就鲜明导向,突出包带建卡贫困户,将活动作为精准扶贫的具体载体和抓手,既扶贫、更扶智,既输血、更造血,突出以“三千”干部为路径,把党的方针政策带下去,把群众的意愿呼声带上来。开展“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的目标是“五明显一确保”。即群众的住居、行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解困推进有力,户户都有增收主导产业,致富能力明显增强;群众思想解放,遵纪守法,整体文化水平明显提升;信访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提升服务效能,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有序,确保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脱贫奔小康,确保到2016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活动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2月为宣传动员阶段,3月起至2016年10月为推进实施阶段,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为总结阶段,旨在建立起转变干部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培养教育干部的长效机制。

四、“三到位”强化保障,确保扶贫脱贫见实效

(一)组织保障到位。 一是建强机构。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帮扶工作决策部署和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配强人员。安排33名县级领导干部牵头,组建17个扶贫攻坚工作组联系乡镇,85个扶贫攻坚工作队重点联系贫困村、指导帮扶贫困户;各乡镇明确扶贫专干,脱贫任务重的乡镇增配一名党委副书记专职负责脱贫攻坚;全区54个贫困村配齐配强  “第一书记”,不脱贫不脱钩。三是科学设定考核指标。量化设置包带干部主动联系包带户时间和次数,量化设置包带部门帮扶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考核指标,定性设置贫困农户测评包带干部和包带部门的指标。四是逗硬奖惩激责任。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表彰,对成绩突出的包带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成绩突出的包带部门通报表扬,在综合目标考核中加分3分以上,对工作不力,群众满意度低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五是严格监管强责任。区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检查审计,对挤占、挪用、截留、贪污扶贫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严肃处理,确保扶贫资金见到成效、发挥作用。

(二)干部帮扶到位。 每名包带干部指导帮助发展1个主导产业,每年为贫困户办实事2件以上。同时集中加强对包带干部的责任教育、能力培训,确保干部能够帮、帮得好。建立健全部门联系乡镇和帮村带户的工作机制,及时深入现场进行规划指导,让包带干部成为行家里手。包带干部主要做好“四包一带”:一包规划制定,根据贫困户实际,制定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二包信息传递,及时收集户情民意,向所在单位及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三包思想解放,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信心与勇气,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例如,龙潭乡曙光村张子奎、宝轮镇苏家村苏联富,通过干部包带,一扫以往的发展信心不足的心理障碍,焕发出蓬勃的干事激情。四包感情联络,加强与贫困户的交心谈心,建立深厚感情。现在,包带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包带干部。比如,区农业局包带干部谢钟鸣深入包带户家中20余次,与他们沟通,并经常电话交流。一带就是要把群众“”出贫困线,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脱贫增收奔小康”目标,坚持一包三年、梯次推进,做到对象不脱贫,责任不脱钩。

(三)扶持政策到位。 一是确立扶贫特惠政策。科学整合涉农专项资金,拿出当年本级财政资金1200万元,作为特惠产业扶持资金,按每户6000元标准用于帮助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以及其他急需事宜,第一次将财政资金直接发放到老百姓的户头,改变了财政资金传统的使用渠道。二是落实了建卡贫困户能力培训政策,分步骤、分阶段、分部门抓紧落实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劳务技能培训,年度培训2000户左右。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政策。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实行全额贴息,且贴息期限与产业见效周期同步。现有农村小额贷款重点向贫困户倾斜。每年安排200万元探索建立担保公司,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提供全额担保。四是倾斜行业投入。统筹各行业部门资金用于扶贫攻坚,将涉农专项资金的30%,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部分的30%,直接投向贫困村、贫困户,优先解决最紧迫的问题。五是集聚社会投入。积极搭建各方参与扶贫攻坚的有效平台,引导社会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汇聚、在贫困户中见效。在目前的精准扶贫过程中,户均6000元的特惠资金,极大地配套带动了部门和农户的投入,工作开展以来,部门累计投入资金就达3000万元,农户自主投入达到400余万元。

今后一个时期,利州区将一往无前,永不停歇,利州区的目标是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增长30%以上,年均减少贫困人口5000人以上,到2017年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驻村联户扶真贫,干群携手奔小康,在“率先脱贫、同步小康”的道路上,让利州区的贫困群众“一个也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