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四川将累计完成农村廉租房建设16.65万户

09.10.2015  11:50

  ——《四川省新村建设扶贫专项方案》解读

  □记者 熊筱伟

  建好扶贫新村,改善农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我省新村建设扶贫的首要任务。日前正式印发的《四川省新村建设扶贫专项方案》,为未来5年我省贫困地区新村建设指明了目标和重点任务。

  方案提出了哪些创新做法?将为新村建设扶贫带来哪些变化?10月8日,记者采访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委农工委等有关部门。

   精准锁定

  扶贫目标精确到个位数

  方案中的目标数字,精确到了个位数:到2020年完成11501个贫困村的新村建设,全面完成5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

  之所以有零有整,是因为这是我省所有贫困村、所有有危房改造需求贫困户的数字。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制定方案,我省对贫困村情况、农村危房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从而精准确定新村建设扶贫对象,杜绝“大水漫灌”式扶贫。

  这种精准,同样体现在措施制定上。针对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方案对应提出建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四大板块”。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板块将针对不同环境和文化,采用不同建设模式。

  分片区基础上,政策更精准到了每一个村。每个贫困村都将编制新村规划。部分已编有规划的贫困村,其规划将得到重新审视并调整完善;每个贫困村也都将建立危房改造台账,给出针对性解决办法。

  整体推进

  既改善住房条件也提升公共服务

  新村建设扶贫=建房子?方案给出的答案是“”。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明确了“整体推进”理念,除改善住房条件外,还包括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统筹推进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和构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从生产、生活配套、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改善农村贫困户居住条件。

  该负责人认为,在各地扶贫开发不断深入、新村建设蓬勃兴起的过程中,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尤其需要重视。

  为此,方案明确各地应加强对贫困地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注重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传承;对贫困地区传统民居应加强保护利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旧村改造行动,防止大拆大建和片面追求大集中;同时挖掘贫困地区农耕文化和地方文化元素,注重运用本土材料和传统文化元素。

  制度创新

  率先提出建农村廉租房

  新村建设扶贫,制度创新如同“杠杆”——用巧劲来撬动难题的解决。

  对建不起房、改(危房改造)不起房的农村特困群众来说,如何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就是一大难题。为此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农村廉租房。方案明确,到2020年我省将累计完成农村廉租房建设16.65万户。

  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廉租房将实现对上述群体“兜底”。省、市(州)、县(市、区)将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社会捐赠帮扶资金用于农村廉租房建设;同时通过建、改、租、调、购等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多渠道增加廉租房房源。各地将锁定特困户对象,研究制定农村廉租房建设计划,分年度组织实施。

  制度创新,不止于廉租房。2015至2020年,全省将筹措新村建设扶贫资金296.8亿元。就筹集危房改造资金,方案还提出将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贷款贴息试点,大力发展扶贫小额贷款,支持农村发展资金互助合作,拓宽困难群众筹资渠道。

  连线

  特困群众如何兜底

  农村贫困户改造危房,资金问题靠“政府补贴+户主筹资”解决。

  在自贡市大安区乡建所副所长殷强看来,这一模式能解决绝大多数贫困户改善住房条件的问题。“农村建两间屋平房,大概4万元。政府补贴最高可达2.6万元,剩下1万多元老百姓基本都能掏得起。

  但总有特例。殷强介绍,所在区各乡镇都有孤寡老人等特困人员,多则10来户,少则两三户。“一个月就拿200多元低保,确实没钱整修,更不用说新建房子。

  针对这部分群众,方案明确将建农村廉租房,并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贷款贴息试点,大力发展扶贫小额贷款等,解决特困群众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