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时代强音 实现发展梦想——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催生强大动力

28.10.2015  09:18

 

漫画:新起点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记者赵晓辉、杨维汉、李延霞)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催生动力。

  站在“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即将开启的历史节点,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变化,中国将沿着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蹄急而步稳地坚定前行。

  “十二五”:改革“催化”强大发展动力

  48岁的王守森是安徽省肥东县合浦村村民,从1988年就开始在外打工的他,如今回乡承包了4000多亩的土地,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收入比以前翻了五六倍。

  流转给王守森土地的1000多户农民,不仅获得了更高的租金收入,还有了空闲时间外出打工,收入节节攀高。

  给王守森和乡亲们带来变化的是一项重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这项旨在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改革推动下,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而这,仅仅是“十二五”以来我国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世界经济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有待时日;中国经济告别30多年来的超高速增长,“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突出矛盾,保持战略定力,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步伐。

  经济换挡减速,改革快马加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等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密集推出:

  ——财税体制改革率先攻坚,助力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松绑提速;

  ——价格改革平稳推进,成品油、天然气、铁路运输等领域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更好疏通经济血脉;

  改革的“催化剂”,为站在历史关口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换挡调速、平稳前行,令世界瞩目。

  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说,中国心甘情愿地采取全面的深度改革措施,来构建一个增长稍缓但质优的繁荣社会。中国在新常态时代成功转变增长模式将令自身和全世界受益。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牵系国运。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棋局下,党中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不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不断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一项项重大改革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还体现在政府的“自我革命”。本届政府成立至今,已取消和下放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从推进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到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一系列事关简政放权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各项行之有效的改革和声势浩大的转变中,中国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人民福祉大幅增加、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改革催生的不竭动力让中国在“十二五”时期交出了不俗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这艘巨轮将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小康梦想破浪前行。

  新的历史时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新兴市场国家中可能会有一批经济体先后进入到中上等或者高收入国家;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将会带来很多机遇,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技术革命将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变化中有机遇,更有挑战。

  环顾国际,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世界经济在调整分化,主要经济体需求萎缩,深度融入世界市场的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不断回流,将会继续对中国形成高压效应;另一方面,一批中低收入国家利用劳动力、土地、环境资源和汇率,大力发展制造业,以比较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向这些国家转移,由此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供给替代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

  审视国内,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场需求总体依然不振,工业领域价格和企业效益低迷,新旧增长动力接替尚需时日,结构调整阵痛仍会持续。

  经济结构改革的作用正在显现,但仍需向深层次推动。

  未来几年,产能过剩矛盾依然存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还要打一场攻坚仗。“在出口困难的情况下,如果消费没有大幅度增长,产能过剩矛盾可能还会持续。”马晓河说。

  新矛盾新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加大。

  未来几年,可以预期的是,劳动成本继续上升,年轻和廉价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弱,势必引起社会养老成本的增加。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教研室主任阿列克谢·马斯洛夫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每个工作的中国人需要养活更多的退休人员。中国将不得不拿出更多资金养活老年人,这是阻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国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时期。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发展有着更高的诉求。

  着眼未来,我们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经济不仅要努力保持中高速增长,更要实现更加高效高质的增长,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创新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挖掘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着眼未来,我们要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在实现经济“双中高”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着眼未来,我们要实现更公平的发展。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

  “改革进入深水区,制度约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唯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的‘动力源’。”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说。

  砥砺奋进 攻坚克难

  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当前,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激发发展潜力,增强增长动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不久前,贵州省提高了一项补助标准——扶贫生态移民的贫困户,由之前的每人1.2万元提高到2万元。“十三五”期间,深山区、石山区100多万贫困人口将“挪出穷窝”。

  面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十三五”时期,扶贫将从原来的“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表示,只有改革,才能打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十三五”时期是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五年。攻坚克难,唯有改革。

  “‘十三五’的时间点特别值得关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周兆呈说,过去几年,中国在改革的顶层设计上动作很大,接下来的“十三五”改革答卷,大家充满期待。

  改革,必须放眼长远、夯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时代命题。未来5年,从顶层设计的“蓝图”落实到“施工图”,需要更清晰的改革思路、缜密的改革布局、有力的改革举措,保障改革政策举措“落地生根”。

  改革,需要向市场要活力,用创新驱动点燃发展“引擎”——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金融领域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只有以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适应新常态,才能更好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

  改革,必须消除壁垒,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项户籍制度改革,延续半个世纪,关系亿万人口,涉及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超常规”改革政策举措蓄势待发;司法体制改革不再局限于机制性、技术性的修补,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这些百姓心中所想所盼,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美画卷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

  改革,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使发展成果更好共享——

  全面建成小康,归根结底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破解13亿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的“世界性难题”,需要改革成果更好落地。

  发展越关键,改革越迫切。展望“十三五”,13亿中国人民将继续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