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同步小康

01.12.2015  11:16

 

  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乡村旅游扶贫”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要求各地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巴中是典型的贫困地区,但也蕴含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红色、绿色旅游资源尤为著名。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加大秦巴连片贫困地区投入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切入点,拓展“巴山新居”的内涵和外延,整体打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把改善群众生存环境和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伴随而来的是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已成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旅游扶贫也正成为产业化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巴中扶贫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仅2014上半年,已入住“巴山新居”的8.16万户中30%从事乡村旅游服务,户均年实现收入80万元、年利润近30余万。

  一、强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发展旅游扶贫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从更高层次上帮助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扶贫模式。作为秦巴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巴中旅游资源丰富,红色、绿色旅游资源各有千秋,禀赋优良,类型多样,四季区域分布均衡,这都巴中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发展旅游,必须要树立“全域旅游”的思维和理念,统筹整合旅游资源,在规划、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都要有一盘棋的思想,要把全市1.23万平方公里作为全域景区来规划,围绕巴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乡村民俗、古镇村落等,将各类资源进行嫁接和创新,实现全域化产业布局,在区域内合理布局旅游发展要素,打造不同吸引物和旅游综合体,形成多样化业态,实现城市与农村结合、景区与乡村结合、红色与绿色结合、山水与人文结合、县区与省市衔接,实现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

  巴中实现“全域旅游”的道路还很长,但我们要坚定的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走下去。一是加强旅游资源调查,尽快将巴中境内旅游资源的禀赋、类型、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提升品位,科学规划。二是深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巴中特色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尽快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围绕全市旅游大环线,着力夯实思想基础、交通基础、城镇基础和人力基础,营造“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打造特色精品,共同推进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酒店和精品剧目的打造,并连点成线,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以精品带动、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五是加大宣传营销,巩固和拓展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市场,面向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客源市场,逐步开展入境旅游宣传。六是加大建设投入,整合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文化、旅游等资源,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发展。七是创新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完善景区开发经营模式,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推进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创建工作,力争将巴中旅游扶贫上升至国家层面。八是建立旅游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在科学调研、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设立乡村旅游发展风险基金。在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共同监管下,采用政府补助一点、市场筹集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方式,减少村民产业发展的风险,增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信心。

  二、持续推进“巴山新居”建设,树立巴中旅游扶贫产业新名片

  在省十届三次全会上,“巴山新居”、彝家新寨和藏民新居已成为幸福美丽新村的三张名片,它们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搭建了一个脱贫致富的良好平台。我们巴中将“巴山新居”成为统筹城乡的重要载体和扶贫攻坚的主抓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进产业发展的一大旅游扶贫品牌,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一要按照星级农家乐标准打造巴山新居。更加注重产业的发展与推进,更加注重“巴山新居”的功能配套。坚持与群众生产半径和市场相协调,实现村庄的硬化、绿化和美化,营造“路畅、地绿、村美”的优美环境,使之成为各具特色的生态家园和浓厚氛围的文化新居;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以巴山新居为平台打造星级农家乐,让游客既能享受到农家田园风光,又有回归自然找到家的感觉,达到吸引城市人寻找乡愁、放松身心的目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进入农村。二要围绕巴山新居发展特色产业。寻求特色产业支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和特色环境,突出发展观光农业,将旅游元素融入到“巴山新居”工程中去,以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具有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旅游产业支撑、特色鲜明的“巴山新居”乡村旅游示范片。南江县正直依托七彩林业这一龙头企业,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彩叶珍稀苗木种植示范基地和光雾山珍稀彩叶植物品种母本园,储备了世界各地以槭树科为主的彩色苗木品种58个,修建了球形棚和连栋大棚,苗木栽种面积达3300亩240万株,带动12万农民从事彩叶珍稀苗木产业,基地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三要大力培养乡村旅游带头人。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川办发[2012]6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力争建设一支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队伍”。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加强乡村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乡村旅游发展意识深入人心;组织管理人员走出去,考察学习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创新思维,推动发展;鼓励市县部门相关人员走进村社,带技术、带思想,帮助村民发展。将景区管理意识、理念融入到社区管理,加强对社区管理人员和村民的旅游知识技能培训,要具备乡村旅游管理、发展的基本素质,引导、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三、加快构建“巴食巴适”旅游商品营销网络,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旅游商品的开发利用是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本地独特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巴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巴中丰富的资源,银耳、核桃、茶叶等绿色、生态、有机的农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开发了部分旅游商品,但存在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包装粗糙、附加值低等现象,没有自己的品牌,游客没有留下美好印象,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我市以“巴食巴适”品牌为统领,整合众多农副产品,以“富硒、有机、生态”为核心吸引物,提升品牌形象,取得了一定成效。

  生产贫困的本质是进入市场的能力不足,而扶贫的本质是提升市场的能力。我们要利用好“巴食巴适”这张品牌优势,推动农副产品的销售,带动千千万万农民的利益和收入。在产品销售上我们既要强化外部推销,又要注重内部市场,既要形成规模效益,又要注重品牌提升。一是尽快在各大中城市建立门店窗口,实现“巴食巴适”系列产品的展示展销,并逐步进超市、进商店,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网上销售“巴食巴适”品牌系列产品,通过建立专营店、淘宝网店以及微店,向全国提供土特产品和旅游产品,形成齐推共享的利益格局。充分利用专业的管理、运营团队,将互联网思维植入扶贫,为农民进入市场带来机会,力争在网上开创一片扶贫新天地。三是在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等场地设置“巴食巴适”销售中心,将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经过包装后就地转化成商品,减少物流成本,提高农户的利润。四是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的贫困有很大的程度是缺乏销售的渠道和经营的头脑,家里缺的是劳动力和现金,拥有的却是生态的绿色的食品。这些在大城市被当做是绿色食品甚至是防癌和对身体有益的健康食品,却不能变成商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将农产品变成市场需要的商品的途径。我们要加大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更多的专合组织,带动和帮助农户将多余的农副产品交易,将农产品变商品,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积极争创“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寻求国家更多政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讲,“推进扶贫开发、推进经济社会扶贫,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试点,并取得了很好的扶贫效果。宁夏六盘山地区是国家首个旅游扶贫试验区,该地区依托发展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地已有5万多农户通过发展农家乐、果树采摘、手工艺品和土特产销售等方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多数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旅游扶贫带动下,全国涌现了如宁夏六盘山、江西赣州、河北阜平、内蒙古阿尔山市等贫困县市的山区乡村逐渐成为游客接踵而至、旅游快速发展的高地。昔日老少边穷,今朝富美家园。越来越多的贫苦乡村和群众,通过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10.6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80多万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年接待游客9.6亿人次,年经营收入约2800亿元,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300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近年来,巴中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南江光雾山、通江诺水河、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平昌刘伯坚纪念馆、驷马水乡、恩阳古镇、东郡水乡、麻坝坪石林等相继成功。平昌县驷马水乡充分发挥山、水、林优势,充分挖掘旅游潜力,大力建设旅游设施,助推平昌成功创建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带动片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实践证明,旅游无疑是最好的扶贫和富民的方法之一,尤其在山区扶贫和乡村开发中,旅游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综合拉动性强、扶助功能大、投入成本低、受益面宽等特点让旅游成为不少地区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旅游既是产业,又是致富脱贫的重要手段。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试点,国家既有要求又有政策,市场有需求,老百姓有愿望,巴中乡村旅游有基础有资源,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加快巴中发展、同步小康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发展旅游扶贫工作,给予政策协调、资金投入、人员培训、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和推动,努力打造旅游高端品牌,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品味和形象,得到社会各界和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的认可,努力争创“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走出一条适合巴中特色的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作者系通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