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一年·从“扶贫”到“脱贫”
学习笔记按: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摆脱贫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事业,尤其在2015年,他曾在不同时间、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消灭贫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下面就随“学习笔记”小组一起来温习一下这些经典时刻吧!
一、调研篇
【背景】
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内容摘编】
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背景】
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遵义、贵阳和贵安新区,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园区、红色教育基地,就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考察。
【内容摘编】
党中央十分关心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农村发展。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学习笔记批注】
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脱贫攻坚先易后难,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贫困地区调研考察,2015年的云南与贵州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入基层,看望贫困民众、调查当地经济发展,鼓励贫困地区在脱贫同时走出一条跨越式的创新发展之路。抓民生的本质是抓发展,贫困地区的脱贫之路状况复杂,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环境、技术创新和民族团结当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与问题,就必须要抓住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主线,从而带领贫困地区走出一条不同的发展新路。
二、座谈会篇
【背景】
2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就推进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内容摘编】
一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采取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对老区发展的支持,增加扶贫开发的财政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老区建设,形成支持老区发展的强大社会合力。 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重点是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老区城乡居民全覆盖,深入推进老区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和住房建设。 三是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 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前提下,要优先向老区安排;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要优先向老区引导;国家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老区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需要。 四是积极落实改革举措, 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决策部署,针对制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向改革找突破、要效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夯实管党治党基础, 特别要有一个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一支素质较好、作用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套便利管用、约束力强的制度机制,有一个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生态。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背景】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
【内容摘编】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 ,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 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要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营造公平有序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管控边境秩序、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 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惩治。
【背景】
6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内容摘编】
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
第一,切实落实领导责任。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 ,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第二,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第三,切实强化社会合力。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 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 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背景】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 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
【内容摘编】
扶贫必扶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 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笔记批注】
在几次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强调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人的作用。精准扶贫中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落实领导责任,形成社会合力,尤其是扶智过程中关键角色的补给。“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二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感慨,40多年来,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共产党人也必须有这样的为民造福情怀,牢记“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的古语,倾注自己的心血、精力和情感,把脱贫攻坚战进行到底。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好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
三、国际篇
【背景】
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讲话。
【讲话摘编】
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 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立足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国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 贫困人口减少了 4.39 亿,在教育、卫生、妇女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发展不仅增进了13亿多中国人的福祉,也有力促进了全球发展事业。
60多年来,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 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同各国一道为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作出努力。
【背景】
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
【内容摘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 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 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 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我们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四点倡议”——
第一,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
第二,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
第三,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
第四,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
【学习笔记批注】
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期望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数量,高速度推进减贫事业发展,对于减少全球贫困人口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堪称发展中国家的楷模。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减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政府高度重视,而且在政府的积极协调下,全社会通力配合,形成了一个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在内的扶贫开发协同架构。随着中国经济转入较多依靠国内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减少贫困人口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减贫绝不是经济发展起来的施舍,而是推动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之策。中国的减贫理念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也值得向全世界推广。
同时,中国减贫事业发展也将为全球减贫事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南南合作等现有国际机制为基础,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相关投资基金发挥作用,特别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会释放各国潜在生产能力,有效提升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当地贫困人口减少。从全球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走出了一条和平、和谐、包容、繁荣和共享的道路,不仅实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这是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
四、会议篇
【背景】
11月27-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内容摘编】
“十三五”期间 脱贫攻坚的目标 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要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关键是 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要解决好 “扶持谁” 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 “谁来扶” 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解决好 “怎么扶” 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 “五个一批”工程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要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 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
【学习笔记批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此次会议连同11月29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申了减贫任务从“扶贫”上升为“脱贫”中关于体制机制运行的各种问题,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就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打赢这场攻坚战,制约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因素,不少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二是主观因素,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就能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这场硬仗奠定良好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必须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来检验我们的行动。脱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贫困群众有没有脱贫,不能自说自话,要让当地群众自己来评价,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在实字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再硬的脱贫攻坚硬骨头我们也一定能啃下来。
【结语】
在基层多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贫困有着深切的感悟,对于处在贫困中的人民有着最深切的感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能过上奔小康的幸福生活,是他心底最朴素的中国梦。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既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我们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只要我们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踏踏实实为民造福,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就决不会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就能够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