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16.02.2017  15:05

 

  (王军)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四川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483.5万吨、增长1.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0%;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确权基本完成,土地流转率达30.6%;精准脱贫首战告捷,实现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2437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3元、增长9.3%,继续保持“三个高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全省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53:1,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

今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2017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据了解,这已是四川省委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今年的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与中央一号文件保持高度一致。

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认为,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反映。

为何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个变化”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随着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相应放缓。随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增加。随着财政收支矛盾加大,每年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已难做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明显减弱。

二是农产品需求格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问题更加凸显。农产品需求结构加快升级,但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一方面,名特优农产品仍然偏少,消费者青睐的好东西供不应求,有些中高端产品还要大量从国处进口;另一方面,很多“大路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不时积压滞销。

三是农业外部竞争形势发生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不适应的问题更加凸显。四川省农业已融入国际、国内市场,这些年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行,加上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涨较快,在与国际现代大农业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四是资源环境状况发生变化,农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凸显。四川长期主要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来实现农业外延式增长,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过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不仅造成严重面源污染,损害农业生态环境,也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近极限,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

杨秀彬认为,农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必须坚持“五个着力点”,必须守住“三个底线”,必须明确“六大任务”。

三个更加注重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抓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既有传承,更有创新,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一要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二要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在突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五个着力点

一要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

二要把握形成市场导向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三要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坚持效益强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四要把握促进绿色发展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有机统一。

五要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着力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

三个底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守住三条底线,即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六大任务

第一,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统筹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第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推动生产要素向产区聚集,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第四,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农业这个基础,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抓住新经济发展的机遇,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

第五,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继续抓好供水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节水,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

第六,强化农业供给物质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