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康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17.11.2014  15:04

——巴中市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回眸

率先推进精准扶贫有益尝试

  “如何识别真正的穷人?谁是贫困户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长期困惑着扶贫工作者,在现实中很难与真正的穷人‘对号入座’。最关键的是把识别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自己当‘裁判员’……

  2014年4月以来,我市率先在通江县唱歌乡方山坪村和恩阳区柳林镇玉金村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试点工作,为全市建档立卡规范操作流程探索经验、奠定基础。

  2014年4月25日,通江县唱歌乡方山坪村作为巴中精准扶贫试点第一村,已精准识别出53户188名贫困群众。方山坪村3社侯朝安进入“海选”,并经过民主评定会入列53户贫困户公示名单。而该村1社李文先在民主评定会前就拿到了“直通卡”。这次让包括李文先在内的3户最困难的群众直接“入围”,是为了避免因人际关系而漏选。

  “以前的贫困户大多由村社干部说了算,程序往往流于形式,村民也管不到。现在有了群众“裁判员”,要想塞‘私货’就不行了……”方山坪村村支书吴英杰说。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方山坪村摸索出了“贫困群众精准识别工作法”,其流程为:村社开会动员、入户摸底、确定规模、村民申请、群众民主评议、初步确定人员并公示、听取各方意见、第三方深度走访、乡镇审查公示、最后上报贫困名单。吴英杰介绍,民主评议环节是关键,群众参与式识别、让大家说了算,给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上了第一道保险。这是我市实施精准扶贫的有益尝试。

  在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提出解决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为我市精准扶贫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在通江县、恩阳区试点探索的基础上,我市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经验进行了总结,即:贫困村的识别严格按照宣传部署—自愿申请—乡(镇)初审(公示)—县(区)级审查(公示)—市级审核—省级审定—县(区)级公告的程序进行;贫困户的识别严格按照宣传发动—农户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干部核实(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区)级审定(公告)的程序进行。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均做到了“两公示一公告”,提高了操作过程的透明度。

  精准扶贫数据实现动态管理

  2014年5月15日,我省召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动员会,正式启动精准扶贫工作。5月27日,我市召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建档立卡工作并成立巴中市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新闻媒体发布了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公告,在交通要道口悬挂标语、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年5月来,我市开展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这次建档立卡是在2013年剩余贫困人口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的再识别、再认定。根据贫困人口数量、规模、分布及致贫、减贫原因,分县(区)、乡(镇)建立贫困村识别档案,分村建立贫困户识别档案,体现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轨迹。县(区)、乡(镇)、村确定一名专人负责贫困村、贫困户的原始资料、纸质档案整理和专柜保管工作,确保查有依据。同时我市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信息台账,做到实时掌握、动态管理,并着手信息录入、建立电子档案。

  按照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识别标准,目前,我市识别出贫困户159227户,贫困人口544267人;贫困村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识别标准,识别出贫困村699个;印制发放扶贫工作手册32万册、贫困户登记表32万余张,其他宣传、申请表等资料60万余份。

  为确保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不走样,5月底,我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四川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印发《巴中市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统一规范工作原则、要求、步骤,明确操作流程。我市还组织专业培训,各县(区)统一印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培训资料》,发放到(镇)、村干部、志愿者手中,以指导工作,并派工作队分赴乡、镇、村,进村入户指导;扶贫干部联村包片,村社干部、志愿者、社会监督员入户调查、宣传动员、信息统计、资料汇总、完善档案、信息录入、制订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全市落实县(区)、乡(镇)、村干部9468人、志愿者1022人,2367名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建档立卡工作和识别过程,确保建档立卡按时完成。通江县还引入四川省社科院作为建档立卡工作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进行评估,确保了公平、公正、公开。

  精准扶贫的巴中路径和模式

  我市属于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全市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是四川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秦巴山片区规划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从1993年建地设市以来,沐浴着党和国家扶贫开发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阳光雨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倾心支持和关怀下,地委、行署,市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与巴中400万人民一道,自强不息,不等不靠,扎实苦干,奋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在扶贫开发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在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决策部署,按照中办〔2013〕25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扶贫办“12345”工作思路,以“全域巴中”理念,以“巴山新居”建设和产业发展为抓手,整合资源、激活要素、连片推进,抓基础、建机制,利长远、惠民生,坚持分类施策,探索精准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路径和模式。

  2011年,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作出承诺,奔康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市委书记李刚在全市扶贫工作会上强调,当前,我市的扶贫开发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再靠以前‘撒胡椒面’式的粗放扶贫已经很难再取得良好的效果,各地要完善机制,构建精准化的扶贫路径。

  3年来,我市把“巴山新居”工程作为“六大扶贫工程”的首要工程,实施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的发展思路,扶贫开发思路与措施进一步明确,连片扶贫和全程、全面开发目标任务更加清晰:坚持推进“三个集聚”、“三项改革”、“六个统筹”和“六大扶贫工程”的扶贫战略(“三个集聚”即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点集聚、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聚。“三项改革”即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六个统筹”即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管理体制。“六大扶贫工程”即“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建设。)

  “精准扶贫就像打靶,只有瞄准目标,才能命中靶心。”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对记者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扶贫与发展同步,才能走出贫困。对特殊困难对象进行救助,“输血”以解温饱;对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施以产业扶贫、教育培训、科技扶贫、移民搬迁等“造血”之策,栽下“摇钱树”、养上“下蛋鸡”,助其致富奔小康。我市针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脱贫档案,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村社干部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并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干部定点帮扶制度,做到全覆盖;在精准扶贫工程中,我市做到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实施部门帮扶、精准推动爱心帮扶、精准考核督查。扶贫政策、扶贫规划、扶贫措施落地有声、具体到每家每户每人;驻村干部心系群众、科学务实,不浮躁、不松懈、不图虚名,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步步为营。对贫困村帮扶主要采取“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贫困户的帮扶主要瞄准住房、饮水、子女上学、就医、增收和社保等难点分类推进,指导贫困农户盘活农用地、林地、宅基地、小农水等资源,鼓励以“土地流转”、“土地信托”、“先股后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入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鼓励有种养条件的贫困户兴办家庭农场,规模发展茶叶、核桃、药材、芦笋、南江黄羊、巴山土鸡;协助有富裕劳动力的年轻贫困户参加职业技能或实用技术培训,引导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或手工作坊,通过转移就业、创业,逐步实现增收脱贫。

  3年来,我市把推进“巴山新居”工程、贫困村产业发展作为发展之举、富民之策、强市之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努力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更多贫困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全市共组建驻村工作队808个,选派驻村干部2602名,3万多名党员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已完成覆盖93个乡镇990个村89.78万人的24个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建设,12个巩固提升片区、15个新启动实施片区有序推进,片区累计实现减贫26.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