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四川人获得感满满

18.10.2017  18:33

 

(记者 李春雨)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正在北京展出,五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多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成就展上生动呈现,40多个四川元素在成就展上精彩亮相,其中,四川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最为令人过目难忘。

 

国土扶贫。2012年以来,通过不断拓展增减挂钩支持脱贫攻坚政策,覆盖1250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助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图为增减挂钩政策让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钱库村换了新颜。

   巴中市恩阳区钱库村换新颜

  恩阳区下八庙统筹城乡示范片辖下八庙镇钱库、凤凰包、安居、普济宫和观音井镇观音庵、楼房、万寿7个村47个小组3084户11585人。

  三年前,该片中的钱库村还是这样一副光景:无新居,绝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危旧土坯房里;无产业,农民仅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养家糊口,2013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

  2014年1月,下八庙统筹城乡示范片建设的号角吹醒了钱库村这片沉睡的大地。产业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返租、产值分成”的模式。政府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土地、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农民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土地合作社),合作社统一流转给公司,公司采取“152”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抱团发展,实现利益共享。

  新居建设上,全面推行“三要四不五参与”民主管理机制,即群众要聚得拢、要住得进、要富得起;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支持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不办、群众无需求的事不办;群众参与选址、参与规划、参与建设、参与监督、参与管理。镇村成立了工作专班,驻村入户开展工作,以农村危旧房改造为重点,采取统规联建的模式,新居建设实现了加快提前。

  而今,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不远处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处处生机盎然,远道而来的游客垂钓赏花,世外桃源般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如今这一片已是旧貌换新颜,阡陌交通、产业连片、新居错落、鸡犬相闻。目前,钱库村按照“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片区内建成葡萄1600亩、猕猴桃1500亩、优质粮油1300亩,农家乐8家,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子,发展了新产业,过上了好日子。

  钱库村是恩阳区农村发展从“巴山新居”到“巴山新居+”思路的一个缩影:“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逐渐走出一条大农业发展路子。

 

泸州市江阳区新村聚集点

   泸州市江阳区马道子村新村聚居点

  马道子村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城乡统筹,全域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实现的“幸福江阳实景图”。马道子村位于泸州市东南面、长江之畔,全村幅员7.67平方公里,共有11个村民小组、982户、3425人。

  2013年10月,马道子村新村聚居点开始动工,新村聚居点所有线路均采用地埋式接入,内部主道路均为8米宽沥青混凝土路,支路也是6米宽。除了实现水、电、气、网、话、视“六通”外,还配套建设了1400平方米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800平方米的幼儿园、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停车场、文化广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地埋式垃圾库等基础公共设施。

  新村聚居点摆脱了纯粹的农民聚居模式,充分融入商业和文化元素,设计了16套农房商住楼,凸显乡村旅游、餐饮和商住功能,同时“点征”了5亩商业用地,计划对外招商,修建45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泸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按照“产村相融”的思路,马道子村同步规划了三大产业:规划建设了3000亩现代农业产业区,分片打造中药材种植园、特色花卉园等主题产业园;依托聚居点周围现有的15口鱼塘和水体环境,着力打造阶梯式休闲垂钓区;在临长江一侧,征用储备了土地近300亩,规划引进农业旅游龙头企业,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园,带动和辐射沿江农业旅游产业发展。

  马道子村新村建设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包括全域全面小康、全域农村公交在内的“十大全域”,实现供水、供电、交通、供气、住房、教育、文体、医养康健等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全面提速江阳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广大农村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坚持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机制。图为四川省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村灾后恢复重建新居。

   雅安市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村灾后恢复重建新居

  凤凰村位于芦山县飞仙关镇中部,幅员面积9.8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共640户2035人。凤凰村新村聚居点选址在塔子坪组,规划区内共120户住户,其中,70户统规联建,5户自建,8户困难群众保障房,37户维修加固户。

  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凤凰村围绕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镇村一体、产村相融”的幸福美丽新村。

  凤凰村按照“小组团、院落式、田园化”建设理念,围绕幸福美丽新村“五新”发展建设目标(住上新房子、用上新设施、培育新产业、过上新生活、展示新风尚),高水准推进新村建设,实现群众灾后重建安居梦。

  凤凰村重点打造凤凰新村聚居点,大力发展百亩优质葡萄园,提升S210线风貌塑造,按照农业产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重点打造茶叶产业。

  按照“七彩凤凰、田园新村”建设发展定位,凤凰村尊重规划、尊重民俗,结合川西民居建筑风格、自然山水林田资源、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配套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等生态空间,突出“傍园、沿溪、依山而居”人居环境特征,建设芦山南大门示范新村。

  凤凰村按照“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要求,完善公共设施配套。通过恢复重建村委会、卫生站、文化活动室、群众文体广场、农村书屋、放心店、优质无公害的新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改造电力管网、电信管网以及聚居点给排水系统,完善村域道路网;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栽植各类美化树木和花卉,实现新建基础设施为民、功能配套便民。

 

泸州叙永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沙盘

   泸州市叙永县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

  叙永县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全县总人口72.41万人,有90个贫困村9.6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986户30735人。

  本安置点位于全国重点镇——江门镇,紧邻川黔高速路出口和G321国道,规划占地200亩,建设具有川南特色民房83幢,拟安置207户926人。搬迁群众全部来自该镇边远石漠化山区、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的11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随迁户。住房面积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建设,群众自筹资金户均不超过1万元。

  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安置住房35幢,安置107户410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02户389人。二期工程拟建设安置住房48幢,安置100户516人。安置点还同步规划建设了水、电、气、通信、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安置点内的小商铺和民宿客栈,由县城投公司投资修建,贫困搬迁户享有优先经营权和租金优惠。搬迁群众还可依托在安置点附近的商贸街区、加工园区、精品景区就业,或兴办超市、餐饮店、民宿客栈等方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

  如今,江门古寨“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商贸繁荣、餐饮兴旺、游人如织、欣欣向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们正在转变为小镇新居民。新的居住环境和就业岗位,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主人翁意识,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9+3”免费职业教育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9+3”免费职业教育

  民族地区(藏区、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富民安康、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稳定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是帮助彝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大惠民工程,2014年,比照藏区“9+3”免费资助政策,四川省又启动实施了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许多彝族青年因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大小凉山彝区“9+3”学生,享受现行藏区职业教育免费标准,如:免除每生每年2000元学费;补助一、二年级每生每年3000元,三年级1500元生活费;补助学生交通、住宿、书本每生每年1500元杂费等共七项。

  除免费政策外,政府特别重视彝区“9+3”学生就业促进工作。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前介入、提前谋划,制定大小凉山彝区“9+3”学生就业促进指导意见并组织实施。通过畅通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提升就业服务等措施,积极促进彝区“9+3”学生实现就业。

  2014年启动实施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以来,首批2014级彝区“9+3”学生分布在14个市,26所中职学校,共招收彝区“9+3”学生2824名,期间10人因各种原因退学。截至7月底,彝区“9+3”学生已落实就业岗位2761人,其中就业2002人,参军35人,升学724人,初次就业率98.12%,实现了“培养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片”的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立。全国1.23万所职业学校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图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学习八万吨模锻压机操作。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八万吨模锻压机操作

  2007年初,中国二重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独立建造世界最大的八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项目(美国、俄罗斯、法国已分别拥有4.5万吨、7.5万吨、6.5万吨重型模锻水压机)。大型模锻件的生产能力及水平对国家航空、航天、核能、石油、化工、造船(航母)、兵器等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世界之最,谁来操作?当时,我国0.6万吨以上大型模锻技能人才缺口近2万人,而该类人才培养需要特殊的产业环境和设备条件,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2007年9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二重密切合作,签订了大型模锻压机操作技术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迅速恢复了中断近40年的模锻专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成为大型模锻压机项目申报优势之一。同年,首批学生入学。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中国二重建造世界最大的八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项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按照“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型模锻压机项目建设的设计、制造、调试、生产同步,成功实现了重大项目建成,技术技能人才上岗的目标。在省经信委和省发改委的支持下,学校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二重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了四川省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专门解决大型模锻检测技术和工艺难题。

  截至目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二重先后联合培养了300余名模锻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八万吨大型模锻压机主操手叶林伟和操作班组大部分成员均是学校首批模锻班毕业生。

 

新市民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图为四川省自贡市外来务工人员入住和泰家园公租房小区。

   自贡市外来务工人员入住合泰家园公租房小区

  53岁的山西人王拉全和妻子均为自贡市高新区环卫工人,目前配在和泰家园小区住着50平米的房子,每月租金200元。

  为解决外来务工及农民工来自贡工作的居住问题,自贡在首个公共租赁住房小区“和泰家园”按照30%的配租比例专项用于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为自贡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省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