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幸福生活 从新家园里起航

18.10.2017  18:32

 

 

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貌 。

 

迁入新家的贫困群众,高兴地贴起了“”字。

 

月华镇九银村党支部,利用“田园党课”给群众传授香椿苗管理技术。


        □王晓林陈俊秋 文/图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找到‘另一半’,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9月30日下午,在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2岁的张均刚从镇上的东汉醪糟公司完成当天的岗前业务技能培训回到家里,这对于一直未婚的他来说,曾是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刚住上新房,这事便提上了“日程”。
    近年来,大竹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突出三项原则,搭建三大平台,坚持三个融合,探索出的“三三三”模式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走出了一条符合川东丘陵地区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
算好账除顾虑心甘情愿挪穷窝
    “新建住房需要资金,钱从何处来?”“搬出去了处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靠什么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群众生活的重大机遇,但在实际搬迁过程中却遇到一些阻力,有的地方,政府费了力,群众却不买账。这都源于贫困群众对搬迁新政策的种种顾虑,只有帮贫困户算清“对比账”“工期账”和“资金账”三笔账,他们才会“认账”。
    “每个人交2500块钱,就可以住上新房子。”有不少贫困群众在惊叹好政策的同时,却迟迟不肯行动,周家镇新胜村三组63岁的甯毫乾就是其中之一。
    “原来我们老两口可以种田地,喂些鸡鸭,一年下来,虽然挣不到几个钱,但基本上没有开支。搬到街上怎么办?”患有多年肝硬化的甯毫乾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当初提起搬入新居,他就直摇头“当不起街上的人”。
    必须算透“对比账”,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搬迁后居住条件的改变。入住新居后为避免搬迁户“两头跑”,各地会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走上致富路子,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
    “政府给我安排杂工,一个月就有一千多元呢。还鼓励我们养猪增收,今年年底就能卖钱。”甯毫乾一扫过去脸上的愁云。
    “给群众解释清楚土地流转等补偿问题,算好住新房需要付的资金,让群众心里有数。往哪里搬、建什么房、谁来建,都由群众说了算,才能让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一语中的。
    大竹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按照“五靠五进”原则选好址,在规划布局时做到集中安置点靠场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区、靠产业基地、靠新村;搬迁对象进城区、进社区、进安置聚居区、进村民聚居区、进交通便利区,为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条件。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4个。
后续服务跟上稳稳当当住进新居
    金秋竹乡,满眼葱绿,阳光洒在一栋栋造型别致的小洋楼上。粉墙红瓦熠熠生辉,房前屋后“微菜园”里小葱、白菜长势喜人,还有338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752平方米的幼儿园,公共活动场所、卫生室、文化室一应俱全……这里是月华镇九银村137户417名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的新家,也是幸福的起点。
    从“山沟沟”搬到“街场口”,要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更要住得稳,用完善的后续服务帮助贫困群众从生活上到思想上的“市民化”过渡。
    走进宽敞明亮的九银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映入眼帘。在电商服务中心,新居民们兴致勃勃地学起农村淘宝等网上销售渠道;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耐心地给村民办理业务;农业科技人员声情并茂地向村民讲解香椿栽种管理技术;村民们更是对农家书屋里琳琅满目的书籍爱不释手。
    “平时,我们党群服务中心可以帮村民们讲解各种惠民政策、打印证明、代办养老保险等业务。成立的业主委员会负责管理安置点的安全和卫生,还可以协调居民们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九银村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蔡文术告诉笔者。
    住进新房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为了让幸福感长久地留在搬迁群众的心中,大竹县搭建起党建引领平台、惠民服务平台、社区治理平台“三大平台”,确保入住居民“稳稳当当住进新居”。
    住上了好房子,好风气好习惯也就渐渐兴起了。贫困群众不仅享受到居住环境的改善,文明新风也吹进了这个新家园。
    入住安置点里的天星村一组村民蔡继书感触颇深:“以前,邻居偶尔会为田边地角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搬出来后经常去‘农民夜校’学习要讲文明,现在大家再也不好意思为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空了就聚在一起摆摆龙门阵、跳跳坝坝舞,不仅丰富了生活,而且也没得以前那么爱计较了,都是邻里隔壁,哪家有困难帮一把也没什么。
量体裁衣致富高高兴兴过新生活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安居,在场镇就业,大竹县委、县政府针对搬迁户不同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采取“”镇融合、“”园融合、“”业融合三种方式,“量身订制”致富路子,规划就近就地就业,确保迁入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在机械轰鸣的中国西部皮鞋城月华鞋面加工车间,村民余国琼正与另外30余名针车工熟练地加工鞋面,这里是在月华镇设置的就业“扶贫车间”。而此时,余家村三组贫困户刘祥成,也在搬迁后的新家里认真地操练起来。
    “我腿脚不方便,不能出门打工,也干不了重活,没想到搬到这里后,中国西部皮鞋城给我家里搬来了一台针车,还培训我加工鞋面,现在在家里就能生产。”搬迁户刘祥成喜滋滋地说道。今年47岁的刘祥成因肢体残疾三级,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搬迁后,政府根据他的情况,和制鞋公司协商,专门安排一台生产鞋子的针车在他家,实现家里就业,一个月能挣近2000元。
    在大竹县,像刘祥成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不再是少数。全县共实施了11个“”镇融合安置点,有385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当地超市、餐馆、建筑工地等处就业,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同时,发挥东柳机电轻纺园、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园区的带动作用,通过“送就业到家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539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大竹县制定出台《大竹县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业创业七条措施》,聚力推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在计划当年退出的贫困村每村开发12个岗位,其余贫困村每村开发4个岗位,非贫困村每村开发2个岗位,迄今,已为劳动技能水平较低、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1036个,并按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大竹县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挥东汉醪糟、玉竹麻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起“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提升苎麻、香椿、糯稻、白茶等主导产业发展成果,重点培育小龙虾养殖、名优水果种植,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旅游,带动全县9524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人均增收500元。

广元已累计减贫18.3万人
  (记者 侯东)记者从广元市近日召开的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通报会上获悉,截至今年9月底,广元全市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8.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