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大统筹大投入 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朝天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发展任务重,自身财力弱,脱贫成本高。该区始终坚持将加大投入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基本保障,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理念,自加压力、提高标准,有效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不断加大贫困村、贫困户扶持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促进贫困村、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坚持统筹统揽,促进筹资方式大转变。朝天区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强化政府责任,社会协同发力,坚持大整合、大投入的思路,统筹整合财政、社会、民间投入资金,围绕“缺啥补啥”制定“需求清单”,资金投入实现从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到“对照标准、按需筹钱、按需实施”的大转变,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一是整合财政投入。目前,全区累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项目资金4.97亿元,其中2016年共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35亿元,区本级财政贷款12亿元,为脱贫攻坚资金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争取社会投入。加强与国机集团、省委编办、铁投集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省、市帮扶单位对接联系,争取各类资金3976万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50余个。三是引导民间投入。积极主动衔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民间组织、商界成功人士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共收到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现金、物资2509.8万元。
坚持提档提标,促进投入力度大增强。围绕贫困村“一低五有”退出标准和贫困户“一超六有”脱贫标准,重点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兜底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道路建设上,全年投入1.02亿元,硬化通村通组道路255公里,贫困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通组公路硬化率达86%。安全饮水上,全年投入2872.68万元,修建供水工程666处,切实解决了8830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困难。生活用电上,全年投入368.97万元,64个贫困村线路改造实现全覆盖,贫困户均有安全用电。住房保障上,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方式,制定搬迁菜单,实行差异化补助,人均补助标准分为5万元、4万元、3万元、2.5万元、2万元和修建廉租房;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将C级危房维修加固从0.85万元/户提高到1.5万元/户,D级危房重建从2万元/户提高到2.5万元/户。二是坚持产业同步投入。区财政每年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安排财政资金910万元,对2014年、2015年、2016年脱贫群众分别按4000元、3000元、4000元的标准,用于产业发展奖补。同时,为当年计划脱贫的每个贫困村安排了专项扶贫资金、产业发展周转金,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保障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三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硬件设施上,区财政投入448万元,新建或改造提升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27个;区财政投入332万元,新建区级应急广播平台1个、广播“村村响”工程35处、电视“户户通”4518户;投入4350万元,加快推进“宽带乡村”和无线网络基站建设,27个贫困村3G、4G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上,区财政投入418.6万元,提高贫困群众就医报账比例,实现区内住院个人医疗费用“零支付”;投入330万元,全面落实贫困人口“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代缴政策。四是提高兜底保障标准。坚持“两线合一”,提高农村低保兜底补助标准,重点低保对象3100元/年·人,一般低保对象1800元/年·人。
坚持严查严管,促进资金效益大提升。一是建立监管制度。制定出台《朝天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和统筹整合用于脱贫攻坚的财政涉农资金区级项目主管部门报账制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审批、划拨、使用全程管理制度,并设立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二是构建监督体系。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督,着力构建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媒体舆论等监督体系,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全年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等部门开展扶贫资金专项督查6批次,实行常态化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廉洁扶贫,发挥资金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