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到需要处 扶上小康路——武胜县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2014年以来,武胜县深入贯彻中省“精准扶贫”战略,坚持“扶真贫、真扶贫”,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切实帮助全县3939户11178人成功实现脱贫,2014年,帮扶对象人均纯收入由1782.17元增长至3115.79元,增长率达74.83%,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找准着力点,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武胜县严格按照“一高一低一无”条件,根据统计数据识别贫困村。在贫困户识别上,实行农户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县乡村三级审核公示的“三步工作法”,确定最终贫困户人员名单。建立县、乡、村三级贫困群众台账,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按照“进出有据”原则实行动态管理。
该县精确制定脱贫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群众决定、精准扶贫”的原则,根据贫困村情况和贫困户个性需求,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因村施策、因户施治,科学确立增收产业、技能培训、助学助医、社会保障等方面扶持内容,统筹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按照“县乡联动、全员覆盖”的思路,开展贫困村帮扶工作,组建133个工作组驻村帮扶,选派117名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深入开展“1+N”干部联系群众活动,由县级领导带头,全县3200余名干部与3939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开展“五帮五促”活动,严格帮扶责任,不脱贫不脱钩。采取多种方式筹集专项扶贫资金,确保贫困户脱贫有保障、发展有支持。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扶贫工程
推进基础扶贫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县515个村全部通公路,通达率100%、通畅率77.1%,70%村通客运;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和农村用电难问题;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乡村医生(师)合格率均实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
推进产业扶贫工程。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培育特色产业,鼓励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增加经营性收入。
推进新村扶贫工程。以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在观音桥村、五里村等103个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农村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建制村互联网覆盖率均达100%。
推进能力扶贫工程。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种养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夯实脱贫致富根基。2014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6.2%,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技术型工人占外出农民工比例达到75%。
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加快嘉陵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洁净水”行动,推进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区建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8.5%。
筑牢支点,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在资金渠道、资金用途、管理权限、实施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向扶贫攻坚。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3亿元。
完善项目监管机制。全面推行竞争立项,按照“村自愿申请、乡镇推荐、考察评估、竞争入围”的原则,各项目村拟定实施方案后,由县级专业评审组进行综合评审,由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项目实施村,提高扶贫项目针对性。落实扶贫项目招投标制度,实行基础设施项目先审计后报账拨款制度和大宗材料政府采购制度,建立项目问责、调整等管理制度,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保证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建立扶贫资金公示公告制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扶贫项目资金拨付的透明度,确保扶贫资金用在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
完善工作考核机制。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扶贫工作的统筹、督查、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印发《武胜县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工作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引导各责任部门把扶贫开发工作抓得更富实效。(杨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