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5年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22.01.2016  11:33

 

  2015年,四川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决策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以“省内自求平衡”为要求的粮食生产稳中略增。深化高产创建和模式攻关“双轮驱动”,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示范区建设和适度规模经营,全年粮食总产达到689亿斤,同比增长2.0%。油菜产量238.4万吨,连续14年创历史新高。

 

现代农业快速推进,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1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第二轮6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建成万亩亿元示范区1100个,其中60个重点县建成769个、占69.9%。累计建成“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1000万亩。经济作物产值达到1688亿元,增长4.6%。优势产业强劲发展,蔬菜产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强县。成功推出“天府龙芽”省级茶叶区域品牌,“四川泡菜”、“大凉山”等区域品牌和竹叶青、吉香居等企业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第二轮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任务全面实现。预计畜牧业产值增长3%,肉类产量达到693万吨、增长1.4%,非猪肉产量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达到23354个、增长11%,其中40个重点县占42%。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面达到71.1%,提高4.8个百分点。

 

渔业保供增收能力不断增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03.8万亩,增长1.6%;水产品产量达到138.6万吨,增长4.5%;渔业经济产值达到340亿元,增长5%。新建和改建省级水产原良种场5个、标准化池塘3.8万亩、示范基地50个、健康养殖示范场33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稳步提升。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9.3%、99.4%和99.8%,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5136个,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畜禽免疫密度保持在95%以上,免疫抗体保护水平维持在70%以上;生猪产地检疫4350万头、屠宰检疫3399万头,检出并无害化处理病害生猪51.22万头。各级畜禽屠宰监管职能交接全部到位,开展生猪定点屠宰资格清理整顿,关闭不合格屠宰场点近300个。

 

物质技术装备支撑保障水平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4290万千瓦、增长3.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提高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建成高标准农田581万亩。新增提水控灌面积39.7万亩。累计建成各类初加工设施1.07万座,储藏保鲜烘干能力达290万吨。

 

农村改革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已完成75%,遂宁、广元、巴中等市已基本完成,进度全国第二、质量全国第一。耕地流转面积1619.9万亩,占承包耕地的27.7%。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5.8万个、增长23.1%,家庭农场达到1.7万家,种养大户超过13万户。10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县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和股权量化,还有49个县自主开展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全域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政策,15个市(州)发放贷款6.05亿元。率先启动30个县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取得突破。完成83358个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普查数据分析整理,建立了省级样品库,基本掌握了全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在5个县继续推进综合防控试点,初步探明了以农艺措施为主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全面启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退牧还草工程、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有效实施,全面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全年无重大草原火灾发生。新建国家和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各1个、省级水生生物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水生生物湿地保护示范区3个。完成民生工程新增沼气用户10万户目标,新增沼气工程400处。

 

其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一是产业脱贫扎实推进,牵头编制了专项方案,启动了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技术扶贫行动。二是举办和组织参加境内外展会近30场(次),通过展会销售“”字号农产品超过320亿元,四川蔬菜直供澳门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强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农业厅与农行、邮储行和国开行四川分行签署560亿元信贷合作协议,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保险政策,投保农作物5719万亩、牲畜3360万头,赔付13.25亿元,受益农户265万户次。“互联网+农业”坚实起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饲料生产及行业监管稳定有序,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我省“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亮点突出。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与2010年比,粮食产量增长6.8%,茶叶产量增长46.6%,蔬菜产量增长25.9%,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7.0%、17. 8%、8.0%,水产品产量增长31.9%。二是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巩固提升。第一产业增加值从第5位提升到第4位,马铃薯产量居第1位,油菜产量居第2位、蔬菜、茶叶产量居第3位,生猪、水禽、兔、蜂群养殖规模和杂交水稻制种均居全国第1位。三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预计“十二五”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3.7%,增幅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8:1以下。四是农业科技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十二五”新建高标准农田1969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1.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建立了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五是农业农村改革力度显著加大。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村金融保险、农业补贴政策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回顾“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奋进历程,我们把中央精神化为四川实践,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化为具体行动,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坚持和发扬。

 

始终坚持融入全局谋划农业,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我们主动把农业工作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去谋划,“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大局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落实产村相融、“两个带动”发展理念,提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强调“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指导性、政策性文件,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将部门工作提升到主干线去推动,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手段的作用。

 

始终坚持谋划实施重大项目,着力强化投入保障。我们牵头编制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纲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纲要、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牛羊肉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谋划实施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成为整合资源的平台、推动发展的引擎。2015年争取中央和省级各项农业资金201亿元,同比增长3%,也带动了市县加大投入,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

 

始终坚持连片成带集聚推进,着力促进转型升级。我们围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紧盯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强化资源要素统筹和区域协调联动,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连片推进、成带建设、集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强化种养循环、粮经复合、产加销一体,逐步集聚壮大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

 

始终坚持生产市场两手抓,着力拓展发展空间。我们在抓好规模化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持续抓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整合力量抱团打造区域品牌、做强企业品牌。我省已连续举办七届泡菜国际展销会和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迎春大联展、六届蔬菜博览会、五届茶业博览会,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农产品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宣传推介川猪、川兔、川菜、川茶、川果、川药品牌,成功打造出了“天府龙芽”等省级区域品牌,凉山、广元、巴中、眉山、甘孜、遂宁等市州打造出了市级区域品牌。

 

始终坚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激活发展动力。我们以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改革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推动组建了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科技创新,激发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始终坚持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增强服务能力。我们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公益性职能和公共服务岗位,强化“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成果推广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省市县乡监管队伍和质监体系基本建成,176个市县级质检机构获中央投资建设,其中50个机构通过了“双认证”,年检测样品量达到359万个(次)。进一步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实现全覆盖,成都、巴中、自贡、绵阳等市整合执法力量,集中行使种植业、畜牧业、农机安全监理、渔政执法等行政处罚职能。在全国率先创建政府购买植保服务机制,45个试点县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比全省高9.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