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扶贫闯新路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围绕“旅游兴川、旅游强省”目标,以优势资源为支撑、精准扶贫为要义、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旅游扶贫从客观被动向主观主动转变,致力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协调互动发展,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优势资源 规划产业格局
四川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是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地带,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省贫困人口规模、贫困村数量接近全国的1/10,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四川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自然风光为代表的九寨沟、泸沽湖、峨嵋山,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藏文化、彝文化、羌文化,以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文物古迹、革命老区等绝大部分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旅游资源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
不仅资源丰富,四川的旅游扶贫基础也非常扎实。这里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乡村旅游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历经了自主发展(1987-1991年)、规模发展(1992-2002年)、规范发展(2002-2008年)、提升发展(2008年至今)四个阶段。全省乡村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档次从低到高,业态从少到多,形成了环成都天府农家、川西藏羌风情、川东北苏区新貌、川南古村古镇和攀西阳光生态五大乡村旅游发展板块。
目前,四川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9个、示范点19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1个,全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402个,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6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748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3572家。
经过30余年的培育,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已形成规划较大、产业融合、业态多样的产业格局,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区域产业发展经验和个体经验,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2012年至2014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3223.2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6.6%,比全省旅游经济增速高2.1个百分比。其中,全省四大片区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530亿元,占全省乡村旅游收入的48%,同比增长30.2%。全省5万多个行政村中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超过35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10万余家,带动800余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
坚持项目带动 注重产业创新
为统筹谋划旅游扶贫,四川省在强化措施保障上下足功夫。省扶贫、旅游、住建等部门建立了定期联席协商会议制度,把发展旅游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灾后重建、贫困村整村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强规划衔接,深化产业融合,整合各类资金,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
结合贫困地区生态文化优势,四川省组织编制了《秦巴山片区(四川部分)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大巴山片区旅游发展战略与重大项目策划研究》《四川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及稻城亚丁、大九寨、环红原、环贡嘎等系列专项规划,参与完成了由国家旅游局主导编制的《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规划》,目前正在牵头编制国家旅游局委托的《秦巴山区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同时,《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与扶贫开发相衔接,整合各类资金重点在贫困地区建设1000个特色民族村寨、100个特色观光农业园、10个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带,培育10大国际性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发展目标。另外,四川全面启动“十三五”全省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和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围绕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支持藏区创建全域旅游扶贫试点区,推动“四大片区”创建一批旅游扶贫示范区,加快形成10个以上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20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100个各具特色的县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在推进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四川省坚持项目带动,树立了“大旅游、大产业、大扶贫、大发展”的工作理念。2012年以来,全省围绕乡村旅游在86个连片贫困地区和510个贫困村中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围绕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巴山、大攀西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的70%用于四大片区旅游项目,共完成重大旅游项目投资879亿元,引进社会投资1318亿元,集中力量打造出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发展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同步推进,既改善了片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又能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形成旅游连片扶贫开发的良好格局。
为做出特色,四川省重视指导各地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和产业资源,打造不同业态类型、特色各异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以客源市场为依托,打造满足城区居民不同需求的周末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以贫困地区旅游景区为依托,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的发展,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实现景区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三是以贫困村特色村寨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节庆、宗教文化为依托,打造民族(民俗)特色村寨型乡村旅游产品。四是以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为依托,打造历史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五是依托农(林)业产业基地(园区),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聚集区(带)、综合体、示范点,满足城乡居民新型消费需求。六是以灾后重建发展旅游扶贫,如汶川县水磨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4年全县旅游收入28.26亿元,贫困对象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2014年,四川省在稻城、黑水、雷波县各选择1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强化乡村旅游扶贫主体,确保农民分享发展红利,实现精准脱贫。黑水县和雷波县试点村依托国家4A级达古冰山景区和马湖景区,积极探索“景区管委会+公司(旅行社)+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业主的社会融资手段,激发贫困群众参与热情,实现与周边大型景区同步发展格局。稻城县桑堆试点村依托亚丁景区和高原藏族文化,大力探索“政府主导+合作社经营+农户入股”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由一个试点村带动一个乡全面推进的旅游扶贫格局。目前,旅游扶贫试点已使170户586人受益,其中71户270余人已脱贫。
为提升景区村民接待服务水平,近年来,四川省贫困人口劳动力技能、技术培训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开展,并通过与旅游部门设立乡村旅游培训专项经费,采取“送上门”“派出去”等方式,分级、分批、分类对贫困户实施培训。2015年,组织300名贫困村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学习,以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传播推广乡村旅游先进经验和做法,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供稿:四川省扶贫移民局规划处、四川旅游局产业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