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扎实办好“四件事” 谱写发展新篇章

28.08.2015  08:56

  八月凉山,艳阳如春,悠扬的月琴与苍凉的山风,唱和着小叶丹与刘伯承彝海结盟的壮丽诗篇。

  大小凉山彝区群众再迎喜讯:继2014年实施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后,四川又推出7个方面17条具体措施,推进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

  不只是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高原藏区,都是四川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过去两年,四川瞄准“四大片区”,着力推动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750万减少到497.65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7.7%。

  交出漂亮成绩单的,不仅仅是扶贫开发。

  ----围绕建设美丽四川的目标,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一路加码提速,一道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正有序建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正在进一步形成。

  ----今年上半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300.1亿元,同比增长8.0%。经济数据不仅与全国“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走势一致,且GDP增速等多项指标跑赢全国。

  ----立足于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农村改革新路子,广袤的天府沃土上,一幅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

  十八大以来,四川确立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扎实办好扶贫、生态、转型、三农“四件事”,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扶贫:

  聚力精准扶贫,让老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再过两三天,全村彝家新寨即可建设完工,最多两个星期,90户村民就能搬进新家了!”8月10日,凉山州雷波县渡口乡鹿角湾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大伦正在房顶上忙着盖琉璃瓦。忙碌间歇,他望着即将建成的彝家新寨,幸福和满足溢于言表,“鹿角湾的变化,得益于四川彝区‘十项扶贫工程’的启动。

  原来,鹿角湾是远近闻名的极贫村,村里1/3是贫困户,2/3的房屋漏风漏雨或是危房。类似这样的极贫村,是四川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的真实写照。



四川大小凉山崎岖的山路改建成了畅通的油路。


  在人口和幅员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的四川,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的面积占了全省70%以上,到2012年底还有750万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逾1/13。贫困,是四川实现全面小康必跨之“”,必补之“短板”。

  为拉长贫困这根“最短板”,2013年5月,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首次把“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单独列入全省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如何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四川提出:贯彻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现后发追赶,着力推动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

  仅两年时间,四川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750万减少到497.65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7.7%。

  幸福不只是数字,更是鲜活的故事。

  受益于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凉山州木里县辍学学生偏初,读完“9+3”免费职教,当上了一汽大众车间班长;《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的实施,让乐山市马边县下溪镇珍珠桥村贫困户罗汉阿机有望在今年甩掉“穷帽”,过上好日子;广元市利州区为贫困户“私人定制”特色产业脱贫方案,龙潭乡贫困户张子奎一家五口人每年能增收1万元;阿坝州汶川县草坡乡足湾村445人整体搬至水磨镇,住进了风情藏寨,并靠人均2平方米的商铺吃上了“旅游饭”……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在交出扶贫开发高分答卷的基础上,2015年,四川将脱贫致富的关键节拍踩得更准,步履迈得更为坚定:7月8日至9日召开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以全会形式单独部署扶贫开发,开创了三个“史上首次”。

  第一个“首次”:会前,38位省级领导、50位厅级干部及112位市级领导奔赴160个县市区展开扶贫开发工作督查调研。这种规模的督查调研,不仅在四川历史上要排第一,在全国也是首开先河。

  第二个“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研究扶贫攻坚,并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为四川首次、全国未有先例。

  第三个“首次”:此次全会第一次大会首次以电视电话会方式扩大开到市县一级,参会人数达18500多人,牢牢抓住了县级这个扶贫攻坚的主体。

  对于新阶段四川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征程,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进行了再次明确: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确保全省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左右,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生态:

  建设美丽四川,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蓝天净土

  8月20日,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龙泉村中欧软枣猕猴桃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一排排竹竿并插在土地里,一株株猕猴桃树依附竹竿攀向空中,饱满多汁的果实挂满枝头,当地村民迎来收获的季节。

  “这就是迷你猕猴桃,漂洋过海从比利时来,现在产自中里,只此一家。”基地负责人范晋铭说,这一切,都源于“天赐”雨城的好生态。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好生态?全区森林覆盖率60%以上、城区负氧离子达到每立方厘米3400个……有港商说“这里的空气,完全可以灌装起来卖到外地”,当地人自诩“一根扁担插下去也要发芽”。

  作为四川两个首批入选国家生态文明现行示范区的城市之一,雅安是建设美丽四川的生态样板。



图为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


  扼守长江、黄河上游的四川,地理位置特殊,整体生态形势不容乐观。守好一方碧水蓝天,既牵系9000余万川人以及兄弟省市群众福祉,事关四川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更维系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

  使命如山,压力在肩。为打赢这场碧水蓝天保卫战,近年来,四川围绕建设美丽四川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一路加码提速:

  2014年2月,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并首次提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三条红线。

  2014年3月,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开班课上指出,“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即使牺牲一定速度也要下决心转方式调结构”。

  2014年4月,四川《2014年全省工业节能减排推进意见》发布,明确制定大气净化产业发展路线图,积极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

  2014年10月,《四川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印发,首次划定全省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

  2015年,《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暂行办法》开始施行。挥舞执法利器,向雾霾宣战,四川开始“逗硬”。

  ……

  在成都东湖公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夜跑队伍中。“在自然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跑起来比较舒服。”家住附近的夜跑者侯孝海说,“成都有个词叫‘巴适’(安逸),我觉得现在在成都生活就很巴适。有很多免费公园,这对市民来说,绝对是好事!

  住在成都双流县的梁女士说,每晚带着孩子在中心公园散步,已成为她家的日常生活习惯。

  改革激活力,转型铸动力,法治守底线。如今的四川,青山披翠,碧水蜿蜒,一道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正有序建成。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空气、喝上洁净水、吃上放心食品、享受优美环境的民生愿景,正不断照进现实。

  建设美丽四川,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蓝天净土绿水青山。这里面,不仅有对自然生态的念兹在兹,还有对政治生态的战略思虑。

  基于对中央精神和四川特殊形势的认识把握,四川省委明确提出,要打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坚决把一定时期遭到破坏的从政环境彻底扭转过来,力争在较短时间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2014年11月,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决定》,对思想教育、干部选用、管理监督、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制度治党、纪律约束、落实责任等作出“八个务必从严”规定,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八项要求”在四川具体化。

  2015年2月,全省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召开,要求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找病因”、“拔病根”,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把理想信念、规矩意识、党性原则、为民宗旨、廉洁观念、担当精神等牢固树立起来。

  2015年4月,《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十项规定》出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切实增强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通过不懈努力,四川全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良好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

   转型:

  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

  十八大后,四川省委明确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和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四川抓发展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快速度,走传统的老路,而是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



图为成都双流航空枢纽物流基地。


  针对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薄弱环节挖掘投资新潜力;依托水电、钒钛等战略资源培育特色新产业;突出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寻找发展新项目;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机遇探索合作新途径;围绕天府新区、成都新机场等重点区域和项目建设开辟发展新空间……

  在千方百计稳增长的同时,四川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率先突破,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化解和淘汰落后产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两年来,四川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势头,经济结构出现了可喜变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19%,优势产业比重上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和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此外,四川还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业四川行动,启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双引擎”,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互联网+”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确保四川经济“双中高”发展。

  今年上半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300.1亿元,同比增长8.0%。经济数据不仅与全国“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走势一致,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多项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

   三农:

  深耕天府沃土,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农村改革新路

  “确权完毕,现在就不怕了,无论怎么变,这些果树都是我的财产。”在为流转的80亩土地上种植的猕猴桃申请了农村特色产业所有权后,巴中市通江县新场乡石船村村民赵先武称,他可以放心地筹划未来了。

  2014年,巴中市掀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之风,通过大力推行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巴中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四川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四川“敢为天下先”的探索从未止步。



图为巴中市平昌县驷马水乡新村。


  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四川省委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农村改革新路子。努力实现到2017年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出现显著变化,现代农业成为主要业态,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农村更加美丽繁荣和谐,农民更加富裕幸福,到2020年广大农村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方向目标既定,四川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

  省委专门成立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业农村体制改革;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创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专项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

  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召开,进一步明确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指导思想、主攻方向、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

  ......

  谋定而后动的四川,2014年成绩斐然:成都市等4个市、区(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农民有偿退出“三权”的探索;55个省级试点县基本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农村地区的一瓦一屋,都有了“产权证”;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1400万亩,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全省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万多个,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500家;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2021个,建成新村聚居点7269个……

  改革没有休止符。

  2015年2月,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发布,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要求,并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5月27日,四川召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明确要以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为重要抓手,落实好新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尽快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让广大农村呈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崭新局面。

  5月初夏,成都市崇州文井江镇大坪村,72岁的村民陈光有开了一家农家乐。他说:“村里的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集体富裕了真好!

  在广袤的天府沃土上,勤劳的川人正耕耘着自己的梦想和幸福,一幅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画卷徐徐展开。(记者 陈曦 王凤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