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副校长陈涛教授建议四川从五方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10.12.2015  11:27

        中新四川网12月10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瞄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减少到497.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7.7%。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副校长陈涛教授经过多年的调研认为,全省面临的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就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势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到2020年就难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过去的扶贫开发工作存在贫困人口数量不够准、帮扶措施不够明、帮户效果不够强、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好等问题。特别是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几年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陈涛教授认为还需要从五方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四川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在摸清底数、做实方案、整合力量、加大投入、跟踪问效上下功夫。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是精准识别、摸清底数

        (一)精准识贫。按照识别标准,开展入户调查,通过“五看”,摸清贫困人口和贫困程度。一看房子,即居住条件;二看健康,即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有无重度残疾人或重大疾病患者;三看劳力,即家中有无正常劳动力;四看收入,即家中有无增收的项目和门路,年人均纯收入是否在2736元以下;五看儿女,即已成年儿女有无能力尽赡养义务,或是否存在未成年儿女上学导致家庭贫困的情况。

        (二)找准原因。逐户当面听取实际脱贫需求,召开部门、基层干部专题座谈会,全面梳理、客观分析找出致贫原因,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开展精准扶贫打下基础。对贫困地方而言,重点识别出产业基础、人饮及灌排设施、电力及宽带、环境保护及改善、防灾避灾基础设施等问题。对贫困户而言,重点识别出因残疾致贫、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因经营技能或缺少发展资金致贫等原因。

        (三)规范程序。到村到户开展宣传,充分发扬基层民主,严格标准不打折扣,坚决公示不走过场,确保认定的公平公开公正。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前提是因情施策、优化方案

        (一)区分扶贫对象,量身定制作规划。对于因学致贫的情况,分阶段按奖、贷、助、勤、补等资助政策给予支持。对于因病因残致贫,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扩大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范围;对于有行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发放创业补贴;对于在精神智力方面有缺陷的,实行政策兜底扶持;对缺乏劳动力家庭的特殊情况,临时组建义工队、志愿者协助。

        (二)把握区域特点,因地制宜谋全局。对于高山深丘地区,引导发展养殖业,制定出台资助补助政策和相关保险机制,确保形成养殖加工产业链;对于浅丘平坝地区,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对于城边近郊地区,招引有实力的业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集观光、休闲、农产品采摘销售等一体的旅游文化;对于藏区边区,继续采取特殊政策予以倾斜,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狠抓项目推动,千方百计促发展。建好发展基础,通过整合资金、指标倾斜和筹资筹劳等办法,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危房改造和扶贫搬迁项目。提升发展实力,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推行电商扶贫,提升生产经营模式。激起发展动能,加快基层网络信息化建设,着力整治乡村环境,加快建设文化室以及标准化卫生室,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高中办学条件改善。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路径是整体联动、汇聚力量

        (一)发挥党政主导作用。逐级下沉责任,强化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各级部门、驻村工作组的主帮责任,“第一书记”的蹲点责任。全面推行党委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常委定期不定期约谈制度,并把脱贫任务完成情况与各市州、区县、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各级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度考评挂钩。对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任期考核优秀的后备干部要及时提拔任用。探索制定乡镇事业单位招考村干部,实行扶贫实绩考核优秀加分政策。

        (二)盘活社会扶贫资源。将社会扶贫纳入重要范畴,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每个区县成立扶贫开发协会,组织扶贫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扶贫经营主体和党员干部帮扶,全面发挥社会各界扶贫开发作用。制定专门奖励政策,对企业入驻乡镇,对在贫困村规模发展特色产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贡献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给予评先评优、优先冠名、政治待遇等激励措施。

        (三)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实行第一书记蹲点拉动,让第一书记的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实干精神、良好风貌,感染贫困群众,鼓舞贫困群众。注重致富带头人创业带动,免费提供创业技术培训,宣传贷款贴息补助等优惠政策,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干有希望。转化贫困群众脱贫动力。尊重群众的差异化要求,扶贫项目的决定权、资金的使用权由群众自己做主,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四、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完善政策、加大投入

        (一)特需保障要兜底。全面推行贫困地区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实施办法,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低保线与扶贫线之间的差距。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群体,主要通过纳入低保体系实行政策性兜底扶贫。对重度残疾人、低保参保对象、孤儿补助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等困难群体,逐步实行由县级财政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二)大病补偿要创新。宣传推广商业保险附加重大疾病提前给付,被保人确诊为重大疾病后,由保险公司赔付保险保额,让部分贫困家庭放弃治疗的事件不再发生。尽快对药品种类报销办法进行修订,将一些重大疾病的急用部分昂贵自费药品纳入医疗补偿范围,实现药品报销种类精准医疗扶贫。对经过一次报账、二次报账,自行负责支付较多的,建成民政、财政、红十字会、工会、妇联等单位统一救助制度。

        (三)资金投入要多元。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优先考虑扶贫开发区域,并保证财政专项投入逐年递增。开发金融产品,依照互助合作运行模式,创新无抵押“扶贫惠农贷”金融产品,当前重点用好扶贫小额信贷、农发行移民搬迁发债两大扶贫特惠金融产品。加大融资力度,出台政策,引导市场资金、社会资本大量投向农村,通过财政奖补、信贷支持、产权抵押等,引导群众自主投入扶贫开发。

        五、打赢脱贫攻坚战,底线是监管到位、问责问人

        (一)强化效果。关注硬性指标,涵盖人均纯收入提高标准以及相对贫困标准变化情况,基础设施改善修建数量情况,单一产业结构调整结果等。突出根本变化,包括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稳定的发展基础情况,基层组织宣传、落实政策的能力提升情况,就医就学条件改善状况,社会市场意识增强情况等。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要制定好扶贫规划和具体措施并跟踪督促到位,建立扶贫项目审计、实名挂牌制度,逐步规范管理,提升扶贫实效。

        (二)严格考核。要按照“一事一主体、一事一责任人”的要求,实行“一票否决制”,重点考核各级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第一书记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不同干部职责和工作实际,分类界定考核内容,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合理确定考核办法,使考核更加具体化、精准化。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鲜明“干与不干不一样”导向,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局面,由组织部牵头会同纪委、农工办、扶贫办、目标办等部门进行实时考核。

        (三)加强监督。明确范围监督,重点监督检查扶贫干部、资金、物资的情况,以及责任落实、工作作风、工作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实行行业监督,纪委监察、新闻媒体等坚持在群众关注的问题上开展监督,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从严查处,公开曝光。注重群众监督,吸纳基层监督力量,着力保障民众的扶贫信息知情权,消除“精准扶不贫”之类的怪状,避免反噬脱贫攻坚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