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拔“穷根”齐心奔小康
严把政策关 算好统筹账
中共巴中市委 巴中市人民政府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巴中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严把政策关、算好统筹账,同步推动挪穷窝、换穷业、摘穷帽。目前500个项目村全部启动,建成71个安置点、2709套安置房,5163套安置房加紧建设,今年计划搬迁的10968户贫困群众可如期搬进新房子。
一、突出规划引领,确保“搬得准”
坚持城乡统筹理念,把易地搬迁与精准脱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与17个扶贫专项规划衔接,编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连片综合规划和点位规划,力求规划科学系统、操作性强。
一是搬迁对象“准”。我们深入宣传政策,让干部、群众了解政策、吃透政策。聚焦安全隐患区、资源匮乏区、基础配套艰难区、工程移民区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户,采取“三看三评三审”,精准识别,锁定对象。“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建卡贫困户5.2245万户、18.2479万人。
二是项目落地“准”。严格执行政策,尊重群众意愿,安置地点群众议、建设模式群众选、主导产业群众定。在安置点选址上,坚持选址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并考虑,做到“三靠”“五进”“六不选”。在建房标准上,坚持“不超标、不豪华、不闲置”的“三不”标准。在脱贫路子上,针对致贫原因,因户施策、配套项目,实施巡回免费诊疗让生病群众“站起来”。
三是进度台账“准”。按照“五年任务四年完成”计划,倒排搬迁任务到年度,年度计划细化到季到月、落实到村到户,运用“巴中市精准扶贫数字系统”,全程动态监管,搬迁一户、脱贫一户、销号一户,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
二、突出配套施策,确保“搬得顺”
针对随迁户政策安排、新居功能配套、生产权属保障、邻里乡情维系等问题,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制定系列配套措施,严格政策标准不走样,让搬迁对象吃下“定心丸”。
一是随迁户与建卡贫困户同步搬。坚持建卡贫困户、随迁户统一规划、同步搬迁、公共服务共享、差异化政策补助,消除相互攀比,促进群众和谐。建房补助上,严格按不低于建房成本70%分类补助。对随迁户,通过整合政策“补”、银行低息“贷”、配套设施“免”、群众自主“投”的方式多渠道投入。
二是新居与基础配套同步建。充分运用政策,坚持住房与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实施、整体推进。坚持专业化建设,采取打捆招标、比选等竞争方式,优选专业施工队伍统规统建,对统规联建或统规自建的,配备规建技术员全程技术指导,做到所有安置点“五通六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通讯,有产业基地、有活动场地、有购物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站、有垃圾收运点。
三是稳定亲邻与调整权属同步引。顺应新农村社区发展趋势,注重以亲情乡情为纽带,规划建设三合院、四合院等川北民居特色院落,引导兄弟姊妹、近邻友好相对聚居,先富带后富、乡邻共同富。通过土地调换、一事一议,为易地迁入户配置基本生产生活资源,确保有菜地、有发展空间,实现权属随人走、搬迁不失利。
三、突出持续增收,确保“能致富”
坚持“输血”与“造血”、当前与长远结合,实施就业稳收、产业促收、产权增收,让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一是多渠道就业促工资性增收。突出就业脱贫,针对搬迁群众个体情况,通过园区景区就业、搬迁聚居点服务岗位就业、进入城镇从事服务业、依托金融扶贫自主创业就业、通过技能培训劳务就业等方式,做到人人有事做、有钱赚。目前全市搬迁户中,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
二是业主带动促生产性增收。突出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壮大茶叶、核桃、巴药及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积极拓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每个搬迁片区,至少引进培育1-2个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今年,85%的搬迁户可依托产业增收。
三是盘活资源促财产性增收。深化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变资源为资本、资源为财产。率先在易地扶贫搬迁村实施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市场经营,将财政性支农经营资产转化为村集体新增资产。对无创业就业能力的,政策兜底到户到人。
积极作为 创新推动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今年以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呈现出各方合力推动、资源要素集聚、逐步加速推进的态势。
一、统筹协调,主动作为,大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
截至6月底,全省68个项目县(市、区)开工建设,完成投资8.34亿元,开工建设住房1.6万套;配套建设安置区引水管道248千米、电网222千米、道路硬化120公里,新建学校及幼儿园30所、卫生室54个、活动室92个。
强化规划统筹。编制完成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和《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指导各项目县编制县级“十三五”实施方案和2016年实施计划。与省扶贫移民局联合下达了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及2016年搬迁计划,确保全省21个市(州)、144个县(市、区)搬迁任务落地落实。
落实项目资金。截至6月底,全省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计划187.6亿元,出台支持政策。会同省级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四川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关政策》。
组建投融资平台。按照国家要求,率先组建了四川省国农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平台;各项目市(州)、县(市、区)也完成了本级平台公司的组建,签订了《政府购买服务协议》和《项目资金使用协议》。
规范建设与管理。配合研究制定《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情况检查。
加强政策培训。会同省扶贫移民局、财政厅等省级部门,组织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讲解读工作视频会议及片区培训会。
但是,在看到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项目建设进度与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还存在主要领导重视不够、相关政策把握不准、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积极作为、创新推动。
二、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全面完成今年目标任务
面对新时期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加强协同服务,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资金和项目的落地落实,积极推动项目加快实施。
统筹指导,加快推进。省上即将研究出台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有关工作的通知;出台《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加快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加快落实项目开工条件,加快推进全面启动实施。
完善机制,强化调度。建立健全综合协调、责任落实、督查通报“三项机制”,健全完善部门互动、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项目调度协调机制。同时,稳妥推动临界贫困人口的同步搬迁,为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创造更好条件。
形成合力,强化服务。会同国土、财政、环保、住建、林业等部门建立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批快速通道。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组织开展全省第二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培训,提高各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加强对接,保障要素。督促省国农公司加强与地方平台公司的有序、规范对接,将年度易地扶贫搬迁最后一笔86.44亿元贴息贷款资金尽快承接落实到位。同时,协调相关要素部门保障用地、水、电、气、运等建设需求。
督促通报,考核激励。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奖惩激励机制,出台《易地扶贫搬迁考核督查通报办法》,对项目建设进度滞后的县(市、区)实行“一对一”督促检查。下半年,拟组织开展全省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专项稽查。
全面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中共南江县委 南江县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南江县重点围绕7个乡镇137个村3353户12264人年度搬迁目标,全面启动贫困户搬迁建房1813户6607人,11月底前将全部入住。
一、坚持差异化补助,解决“标准怎么定”
按照“不超标、不空置、不豪华”的总体要求,制定《南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根据搬迁安置方式和建(购)房成本实行进中心村和聚居点、一般乡镇、国省市重点镇、市县城区、分散安置和投亲靠友“五档”差异补助。
二、坚持科学化选址,解决“人往哪里去”
推行“三靠三进”搬迁安置。推行“三靠”建新村,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基础,找准选点依托,优先选择靠近园区、旅游景区、产业地带规划建设中心村和聚居点,共规划安置点426个。推行“三进”促安置,在提倡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聚居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有条件的搬迁对象鼓励进市区和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对鳏寡孤独、“五保”等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通过建设美丽幸福院(农村廉租房)等方式集中安置,今年已启动建设558套。
三、坚持多元化兴业,解决“穷业怎么换”
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和生产就业统筹谋划,创新“三个搬迁+”模式,同步推进易地搬迁和增收脱贫。“搬迁+园区”主要围绕南江核桃、富硒茶叶、生态养殖、金银花、万寿菊等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大户带动,用好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周转金和订单农业政策,采取规模流转、入股分红、就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搬迁+旅游”主要依托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顶茶乡、醉美玉湖-七彩长滩国家AAAA级乡村旅游景区,支持贫困户从事旅游服务和发展农家乐增收。“搬迁+劳务”主要利用县内职教资源,开展创业和就业技能培训,优先聘用贫困户进酒店、宾馆、物业、物流等服务行业,解决进城入镇贫困户后续增收问题。
四、坚持条块化明责,解决“事情谁来做”
组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成立专门办公机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乡镇负责组织实施,主要承担前期工作,跟踪抓好项目推进。村社负责施工保障,具体抓农户动员、矛盾调解等工作,保障施工环境。
五、坚持规范化实施,解决“工程如何管”
在资金管理上,统规统建按照协议在先、多方监督、交验认可的步骤,由贫困户、乡镇和春晖公司“三方”签订建房协议,审计、发改、监察、财政“四方”全程监督,验收交付后签字认可;其他方式安置实行乡镇报表、资金汇总、打卡到户,由乡镇统一报表,县财政汇总各项资金,审核属实后直接打款到户。在项目监督上,工程预算实行发改、财政、审计、项目乡镇、搬迁户业主委员会“五方会审”机制;质量监理实行“第三方监理+业主委员会监督”机制;项目验收实行部门、乡镇、易地搬迁户、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六到场”验收机制。
用好用活国土资源政策
省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通过集成运用国土资源脱贫攻坚政策、项目、资金和措施,助推各地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一、要充分掌握国土资源助推脱贫攻坚政策
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的国土资源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国土资源部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支持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十条措施》等文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
增减挂钩指标向贫困地区倾斜。部、省要求市、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组织增减挂钩项目区时,优先考虑贫困村庄特别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
拓展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使用范围。对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确定的贫困县和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老区开展增减挂钩的,可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对上述区域内此前产生至今尚未使用的节余指标,可按规定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捆绑布局,围绕田、水、路、林、村开展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要充分认识国土资源政策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脱贫攻坚支持政策,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创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措施,成功破解了脱贫攻坚中的一系列难题。一是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占补平衡结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筹集了大量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有效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二是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在市域内挂钩使用,有效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难题;三是复垦散乱低效的旧宅基地,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四是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五是通过整治土地发展规模化产业,有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持续增收。
三、要灵活运用国土资源脱贫攻坚政策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以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地灾避让搬迁“三大项目”为支撑,从政策、项目、资金、配套措施等方面精准发力。
要组合运用国土资源政策。贫困地区市、县在运用国土资源助推脱贫攻坚普惠政策的同时,更要用好国土资源部对乌蒙山片区、凉山州、巴中市分别出台的“订单式”倾斜政策,形成政策合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敢闯敢试,把国土资源部对四川特殊支持政策用好用活用足。
要因地制宜运用国土资源政策。要针对“四大片区”不同地貌类型和各地实际,采取分区施策精准帮扶。秦巴山区属于耕地后备资源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可重点采取土地整理项目+增减挂钩+避让搬迁+产业发展的模式。
要切实抓好扶贫项目的落地。要以贫困片区县、村为重点推进对象,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按照“建设一批、启动一批、验收一批、巩固一批、规划一批、梯次推进”的模式,整合各类资源办实事,确保实施一个帮助脱贫一个。
破解贫困群众建房难题
中共屏山县委 屏山县委县政府
今年以来,屏山县针对先后政策差异、各项农村建房补助政策差异、分线运行且要求验收到户等问题,探索实施了相应的办法措施,力争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主要有以下六个做法:一、探索统筹政策,破解“多策运行,标准差异较大”难题
屏山制定了贫困户建房实施办法,对贫困户按照散迁自建、聚居统建、城集镇购房分类、以家庭人口数分类统一补助标准。如4人户散迁自建100平米,建房成本7.5万元,补助金额占建房成本80%,农户自筹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结余部分可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政策平稳落地。
二、兼顾先后平衡,破解“先建后建政策补助差距较大”难题
屏山在保障贫困户建房补助不低于其成本70%基础上,坚持先后平衡法,多方筹集资金,在两个方面平衡先建贫困户:一是补助资金帮助先建贫困户“三建五改”,完善住房功能;二是整合资金投入通户通组路,较好降低了矛盾点的温度。
三、共享好政策,破解“聚居点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补助差距大”难题
屏山县在贫困户住房建设实施办法中,聚居点贫困户(4人户)建房补助4.5万元、使用政府长期债务资金5.5万元,而聚居点非贫困户建房仍旧享受土地增减双挂钩政策补助5万元,同等享受政策配套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可有效化解聚居点内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建房矛盾。
四、坚持成本补助保基本需求,破解“贫困户散迁自建与聚居统建补助差异较大”难题
屏山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取分类施策控制建房面积,保障住房基本需要,变户均、人均补助标准为户型成本补助标准,较好解决了散迁自建与聚居统建的矛盾。以1-2人户为例,规定建房面积散迁自建不超过55㎡(含附属设施面积),聚居统建不超过60㎡(含附属设施面积),按自建、统建不同单价和建房面积计算建房成本,按补助金额不低于建房成本70%,且严格控制债务规模的情况下,贫困户散迁自建可享受补助3万元/房,贫困户聚居点建房可享受补助5.5万元/房。
五、强化聚居点配套产业投入,破解“建好新农村变成空心村”难题
屏山探索产业发展到哪里,聚居点就建在哪里,财政资金跟随配套到哪里。通过统筹整合其他财政补助的农村建房政策,保障农户建好房少负债,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的前提下,将剩余统筹整合的资金投入建好房子后贫困户产业发展,有望实现青壮年劳动力留得住、能致富。
六、创新多措并举,破解“搬迁建设复杂艰巨”难题
坚持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为中心,全县上下组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片区指挥部,逐户研究确定散迁、集聚点、到城集镇的户规划。由住建部门统一设计户型图,比选了一家国有地勘单位,对安全选址进行有效把关。公开招标确定了一家垫资和建设单位,有效解决了搬迁聚居点建设、垫资、拆旧复垦、土地增减双挂钩指标变现、资金回收等问题。坚持倒排工期,严格督查。建立半月工作推进协调制,每月交账督办制,完善资金安排、进度划拨、兑现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和廉政搬迁。创新打捆验收,将建房补助资金按贫困户建房户数安排到乡镇,在确保资金必须用于精准扶贫前提下,实施打捆验收到乡镇。
统筹规划 梯次推进
中共旺苍县委 旺苍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旺苍县按照“统筹规划、梯次推进”的思路,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4242户13969人实施精准扶持。
一、坚持“四统筹”,确保搬得出
统筹规划制定。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搬迁建设。动员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不足区域内的贫困户易地迁建,鼓励安置小区内的其他农户同步改善居住条件。与搬迁户逐户签订协议,约定建房面积、建房自筹资金、违约责任、建新拆旧复垦要求。统筹政策措施。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抓手,结合土地增减挂钩,采取就近协商调剂、置换形式解决宅基地问题;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开垦非耕地等项目统一配置,解决生产资料问题;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公开议价办法,解决农房拆迁青苗、山林等附属物赔偿问题;迁入地学校无条件接受搬迁户子女入学,解决教育问题;落实精准扶贫扶持救助政策,解决搬迁户生产生活困难。统筹项目资金。统筹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等相关资金,打捆使用、组装配套,确保贫困户搬得出、不负债,同步搬迁户建得起、不返贫。
二、坚持“四到位”,确保推得快
宣传发动到位。集中开展脱贫攻坚进村入户“大宣讲”活动;大力开展法治、感恩、自力更生“三大教育”,充分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到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责任落实到位。厘清责任清单,健全层层尽责、环环相扣的责任机制。激励约束到位。按照"3322"办法兑付搬迁户建房补助资金鼓励群众“积极搬”;采取预留质保金、按进度拨款的办法,激励承建单位“高效建”;在建房补助资金中确定5000元的拆旧复垦资金,引导搬迁群众“尽快拆”。党建引领到位。创新在安置小区设置党小组,将搬迁户中的党员及时纳入党组织管理,引导党员“带头搬”;遴选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全面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基层组织“领着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现场实践,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结对帮”。
三、坚持“四标准”,确保建得好
坚持土地调配标准。采取协商调剂与国土整理、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人均宅基地不超过30平方米、每户最高不超过150平方米、不超过原有宅基地面积,且优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需求。坚持面积控制标准。严格控制贫困户人均住房25平方米的标准,每户配套生产生活附属用房25-30平方米,一并纳入户型设计。针对搬迁户家庭人口结构,为贫困户提供4种户型选择,为同步搬迁户增加2种户型选择。坚持资金补助标准。对纳入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依托专项资金,按照人均2.5万元的标准发放补助,其中建房补助2万元、拆旧补助5000元。对于同步搬迁户,在享受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同时,建房验收合格后,可享受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项目中人均1-1.5万元的搬迁贷款。坚持成本控制标准。规划选址上注重依山就势,不搞大挖大建,工程预算上实行最高限价,建材价格上实行政府指导,民工使用上组织搬迁户务工,既有效降低了建房成本,又平衡了贫困户能力差异。
四、坚持“四配套”,确保留得住
基础设施配套。统一规划建设安置小区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级活动阵地、卫生室、文化室、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配套。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鼓励引导贫困户发展茶叶、核桃等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同步推进中药材、蔬菜等短平快的特色产业。生态环境配套。突出“微田园”风貌,尽量保留石、树、塘等生态原貌,配套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坚持农旅融合,积极发展民俗体验、垂钓采摘等乡村特色旅游。基层治理配套。让贫困群众全程参与建房管理;大力推进“三进三到”“三线一点”等基层治理方式,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搬迁群众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