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精准扶贫全面铺开 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

13.07.2015  10:42

(张涛 记者 岳东) 泸州古蔺县地处川黔交界、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幅员面积318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69个行政村、85万人,居住有汉、苗、彝等26个民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592个重点县之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38个重点县之一。扶贫开发规划体系从精准识别、管理、帮扶,到扶贫工程,再到考评、投入、监管机制建设,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大爷,这个面和油先给你,鸡苗等着调配过来以后再给你们哈。”近日,古蔺县委宣传部干部职工再次来到定点联系的黄荆乡原林村,为当地贫困户先期送去手工面、油、衣服等慰问品。此次帮扶,该部门根据此前摸底调查后作出的前期措施,造林、维修住房、种植红豆杉、栽植红莲、养蜂、中药材种植等扶贫举措逐步跟进,“落地开花”。

据了解,为精准扶贫拓展有力,100余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全县117个重点贫困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5000余名干部走出机关,走进田间地头,为联系户量身定做具体可行的个性化脱贫措施。“”到基础设施、特色产业项目扶贫,“”到贫困户种养殖、房屋改建维修、饮水池修建等扶贫,扶贫工程精准“着陆”,誓要到2018年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

精准识别——解决“帮扶谁”的问题

前些年,古蔺县迎来了一段“黄金发展期”,经济社会站上了“新高点”,扶贫攻坚砥砺前行,成果丰硕。

但是古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历史欠账大,产业起步较迟、结构单一,贫困人口多,程度深,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根据“一高一低一无”(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1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三公示一公告”(村民小组动员会议、农户申请、村民小组会议评议、村民小组公示,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级公示和乡级公示,县级上报、省级备案、县级公告)的程序,该县确定了重点贫困村117个、贫困户34222户、贫困人口113685人,逐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台账,做到户建卡、村造册、乡立薄、县归档。并对进入县乡两级精准扶贫信息系统管理的贫困人口实行联网运行、规范管理,做到精确掌握、动态跟踪、信息共享。

针对扶贫工作,该县制定了县、村、户三级扶贫规划,提出了“到2018年在乌蒙山片区率先实现脱贫”、“2015年起每年减少2.5万贫困人口”的“四年扶贫攻坚”目标和分年度减贫任务,并分解落实到部门、乡镇和村组。

按照省委“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要求,针对该县贫困村的实际状况,逐步制定和完善县域新村总体规划、7大区域特色规划和各个贫困村的专项发展规划。

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采取群众“点菜”、专家“配菜”、部门“下厨”的“菜单式”扶贫方式,驻村工作组成员逐户制定帮扶规划,着力推动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扶贫向“精准滴灌”扶贫转变。

精细帮扶——找准“怎么扶”的方法

古蔺县以117个贫困村脱贫为落脚点,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工资、种养结合等多渠道增收,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该县已形成“生态畜牧、山地烤烟、优质果蔬茶、道地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烤烟、畜禽等种养殖基地初具规模。

除此之外,该县还有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攻坚行动,把省委“五大扶贫工程”延伸至“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加快脱贫步伐。

该县以投入抓扶贫、抓民生,利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等机遇,积极上争外引,县财政每年将涉农资金的70%以上投入扶贫攻坚,分阶段、分区域对重点贫困村进行集中帮扶。

除了争取资金投入,该县“百名支书带支部、千名干部包万户”,创新实行“4+4”包带模式,即:百名支书带支部“四包”(包队伍提升、包整村规划、包整体脱贫、包矛盾化解),千名干部包万户“四包”(包到户规划、包脱贫致富、包信息传递、包感情联络);实现帮扶村生产生活设施明显改善,农户整体收入明显增加,群众素质能力明显提升,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群众对各级党政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帮扶户实现有一个明白人,有一个稳定增收项目,有一处安全住房,有一处安全饮水,有一条入户便道。

精管严考——力促“见成效”是关键

据了解,该县为了尽快见到扶贫成效,制定了《古蔺县创新机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构建精准扶贫工作“五大机制”。五大机制为:

扶贫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终目标绩效和干部执行能力考核,严格责任落实、全面逗硬奖惩。

涉农资金整合机制。以扶贫攻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将非定点定向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建立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

定向扶贫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精确瞄准贫困群体,村民、专家、部门其参与,推进贫困村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

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将扶贫攻坚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建立“挂包帮保”和“三联工程”帮扶机制,县领导带头联系最边远村社、最贫困群众,部门、乡镇根据职能职责,统筹安排帮扶人员,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定点驻村,跟踪落实,帮助发展,实现重点贫困村帮扶全覆盖。

兜底”保障机制。完善“三保合一”整合保障机制,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和安居住房等提供全面保障,确保特殊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病能医”等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该县制定了《古蔺县乡镇和县级部门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考核办法》,以驻村时间、贫困村经济指标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水平改善情况等指标为主要内容,采取“上评下、下评上、民评官”等方式,加大群众评价权重,对包户帮扶干部的工作力度和帮扶效果进行单项考评。对乡镇部门重点考核村级道路畅通、乡村旅游扶贫等15项乡镇指标和教育扶贫工程、资金整合等15项县级职能部门指标;同时,考评率先脱贫目标的实现进度,搭建了由“”到“线”到“”的三维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