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 练好内生动力“三字诀”
“转”—转变思想,唤醒“我要脱贫”主体意识。 坚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将精神脱贫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解决思想根源问题。 一是立志气。 持续开展“清洁、健康、文明礼仪”三大行动,深化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力推进村级文明创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订好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二是扬正气。 依托农民夜校、道德法制评议堂、五星级文明户、志愿服务队“四大载体”树正风气教育群众。创新方式办好农民夜校,推行“小组课堂”“指尖课堂”“田间课堂”“TV课堂”四大课堂;建立“羌山夜校”微信公众号;认真开展道德法治评议堂、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等,引导广大群众辨善恶、分美丑、知廉耻; 三是转风气。 坚持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感恩文化四种文化的传播和正确导向的涵养,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群众。通过开展“传承家训家风,弘扬道德文明新风”等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使优良家训家风深入到每家每户;大力挖掘民俗、民族文化,挖掘羌族民俗文化,不断增强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结合灾后重建带来的巨变,大力倡导感恩文化。
“精”—精准施策,解决“我想脱贫”后顾之忧。 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对症下药,靶向施策,让群众大胆干、放心干。 一是“五金增收”破解资金技术难题。 在农民增收固化模式方面大胆探索,通过务工就业挣薪金、委托经营拿酬金、流转土地林地收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集体反哺得现金,带动9201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120元。 二是“四项工程”破解安全住房难题。 实施地灾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全域危改、拆除破旧房“四项工程”,紧盯最穷、最烂、最特殊的群体和最偏远、最吊野、最边缘的区域,开展找人找户找房,努力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三是 “五道防线”破解因病致贫难题。 坚持“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爱心基金救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基本医保参合率100%,个人医疗费用报账比例在91%以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病举债等现象有效遏制。 四是 “三大行动”,破解因学致贫的难题。 开展“控辍保学”“免费教育”“就业促进”行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 五是“三项扶持”破解因残致贫难题。 强化对农村残疾贫困户的生活保障扶持、康复能力扶持、就业创业扶持,让贫困残疾人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强”—强化造血,提升“我能脱贫”续航能力。一是提升产业造血能力。 打造75万亩中羌药材、高山蔬菜、茶叶、魔芋、特色果品“五大高山农业基地”,完善利益链接,让群众敢干,带动311个村全部有集体经济收入,15686名群众靠山增收;依托“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1个AAAAA、4个AAAA景区,20多个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7600多名贫困群众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依托创建“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高标构建电商港、药博园、维斯特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港一园一中心”新兴电商产业体系,2049名贫困群众网售“山货”脱贫。北川富民村镇银行、普网·药博园、四川北华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总部经济蓬勃兴起,吸引130多家企业入驻,5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近万群众从中受益。建起山东产业园、通航产业园、新材料工业园、智慧家具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五大园区”, 2135名贫困人口进“园”务工,长期稳定增收。 二是提升就业造血能力。 持续办好“农民夜校”和“扶贫转班”量大“课堂”,加强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作,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模式,常态化开展羌绣、建筑、焊工、钳工、餐饮、旅游服务等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职业教育针对性、实用性,努力使每户群众中有一人掌握一技之长。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力度,稳定就业规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劳动力就业,实现群众稳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