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扶贫“五个一” 助力脱贫攻坚

02.12.2017  01:50

 

近年来,北川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文化惠民扶贫工作,着力建好一个阵地,满足一个需求,打造一支队伍,兴起一批活动,形成一个产业,促使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助力全县加快实现脱贫摘帽。

一、建好一个阵地

想要打赢胜仗,先要占领阵地。文化扶贫亦是如此。近年来,北川在全县23个乡镇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343个。农村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全县343个村(社区)实现广播“村村响”,6527户贫困户实现电视“户户通”,基本形成完备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图书报刊人人读,文化活动周周有,公益电影月月看,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的文化惠民目标。

在建设“基层文化高地”过程中,北川积极探索数字文化传承工程,构建文化传承共享新模式。通过广电网络建立数字文化馆、数字电视图书馆,将大禹祭祀、羌历新年、羌歌羌舞、民族民俗、北川“非遗”、文艺讲堂及涉农书籍等资源数字化,并在基层网站实现互动共享,老百姓可以检索自己需要的数字化多媒体内容,边看边学,实现自助提升练习,并精选练习精品云端存储,共享传播,让基层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自由点播“文化大餐”,实现数字文化馆“村村享、户户通、人人用”。青片乡正河村虽地处大山深处,当地老百姓对文化活动却是异常地热爱,平日里都是眼巴巴地盼着县上的文化培训进村入寨,自从开通了数字文化工程,山里的群众变被动接受为自主选择,在享受数字文化带来的成果后,都拍手称赞。

二、满足一个需求

在筑实基层文化阵地的基础之上,北川结合各村实际,按基层群众所需、所缺、所用进行文化器材配送,尽量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重点突出文化器材的实用性。从采购器材开始,便充分考虑到羌民族地区基层群众对哪些文化器材有所偏好?会使用、经常使用哪些器材?又紧缺急需什么器材?再按实际需求,为各村、社区分别配送羌风大鼓、着皮鼓、唢呐羌笛、口弦等具有羌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用品。马槽乡是北川一个较为边远的乡,当地老百姓农闲之余尤其爱好吹唢呐,还组建了一个20余人的唢呐队,县上在采购配送文化器材时,便专门为该乡配备了以唢呐为主的文化器材,既调动了基层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又为民族文化、非遗传承奠定了基础。

在图书配送上,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重点配送涉农法律法规、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图书;在文化院坝里,选择群众便于锻炼、便于使用且使用率较高的体育、健身器材进行配置;在广播覆盖上,根据各村农户分布情况,适量架设能独立使用的大功率喇叭进行安装。

三、打造一支队伍

为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进一步活跃乡镇、村、社区文化活动,北川培养了一支以民族艺术团为首的文化艺术骨干队伍,组建了20余个文艺协会,成立了300余个村级文艺队伍,全县文化积极分子多达2万余人。以民族艺术团为纽带,每年组织文艺骨干和各类文艺协会开展送文化下乡、送非遗进校园等活动100余场次。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村寨开展各类文艺辅导和培训,重点对原生态沙朗、羌歌、羌舞、舞龙、唢呐、羌风大鼓等进行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以上。永安镇向阳村村民陈胜平,不仅自己喜欢唱歌表演,还带领10多位村民建起了一个民间草根艺术团,通过文艺培训和辅导,他先后将村里人身边的事编排成小品《背爹》《麻将的危害》等,受到基层群众的喜爱。

与此同时,北川还将活跃在农村的、有文艺专长、热心群众工作、爱好参与和乐于组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牵头人发展为文化志愿者,在全县建起了一支覆盖310个村、33个社区的基层专、兼职“文化管家”队伍。并对这支队伍里的350余名文化志愿者分片区、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把各类文化设备搬进教室,由精通业务的老师手把手进行教授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各类文化设施、设备的管理,图书的借阅管理,文化队伍的组织与活动开展等。通过手把手、实打实的培训,文化志愿者们到村上岗,保障农家书屋、广播室、文化活动室的免费开放,指导群众正确、文明使用各类文体设施,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发现和挖掘基层文化人才、文艺作品,培育基层文艺爱好者和文艺团队……成为了基层名副其实的“文化管家”。

为了有效管好用好文化志愿者这支队伍,北川一方面为每位志愿者制作统一的具有羌族特色的文化工作服,提升志愿者文化形象,一方面利用QQ、微信建立起文化志愿者服务管理交流平台,全县350余名村级文化志愿者和县、乡两级文化工作人员、各类文艺骨干纷纷进入群内,县级文化部门通过交流平台宣讲政策、发布消息、搜集各村文化管理、活动开展情况;基层村社通过平台进行经验交流,找差距,补短板。通过基层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的建立,村文化活动室有人管了,文化工作有人抓了,文化活动有人组织了。今年羌历新年当天,在基层文化志愿者的组织带领下,全县各乡镇、村社10万余群众共同跳起了沙朗,欢庆羌年。

四、兴起一批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身“造血”功能,北川以文化搭台,以旅游唱戏,将文旅产业进行有效融合,把文化活动产业化,以文旅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以禹羌文化为主体,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5个,推出五龙寨、西窝羌寨、石椅羌寨等民俗常态展演5项,打造大禹祭祀、羌历新年、沙朗节、桂溪镇辛夷花节、青片乡情歌节等民俗节庆、乡村旅游活动30余个,创作“大禹羌山情”“风从羌山来”“阿哥阿妹唱羌山”等特色文艺作品30余种。每年举办的羌历年庆祝活动、沙朗节、情歌节、采茶节、百龙舞北川千人皮鼓舞、万人沙朗、我们的春晚、大禹祭祀、阿哥阿妹唱羌山、风从羌山来文艺展演等各类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高达500多万人次。

五、形成一个产业

在大力实施文化商品开发过程中,北川因地制宜,突出“一村一寨一特色”,大力挖掘、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将传统羌绣、草编、水磨漆、手工制茶等非遗项目打造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通过非遗传承人传习带动,每年参与羌绣、草编、手工制茶等培训的学员达15000余人,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以汇德轩、云云羌、和谐旅游等文旅公司为载体,形成了传统羌绣、传统酿酒、手工制茶、草编、水磨漆等50多项非遗产业。到2017年,上市羌绣、羌茶、咂酒、水磨漆、草编等文旅产品1000余种,全县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累计达30余家,文化产业总产值达2亿多元。全县23个乡镇80多个村1800多户贫困户,7600多名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户均年收入达1.3-4万元,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