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抓实“两扶一树” 激活脱贫主体

30.11.2017  10:45

 

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论述,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广元市利州区从实际出发,根据贫困群众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创新开展脱贫攻坚“扶志扶能树新风”(简称“两扶一树”)主题活动,探索出了“扶贫+扶志+扶智”的品牌扶贫新模式。

作为四川省级贫困县区和2017年全省拟脱贫的16个县区之一,广元市利州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四个好”建设,精准施策发力,创新开展脱贫攻坚“两扶一树”主题活动,有效激活了贫困群众的主体活力,不断提升脱贫致富能力。

一、扶志自强,聚力思想脱贫。一是思想引领“立志”。 提高思想觉悟,是引导贫困群众立志自强的关键。该区54个“六个一”驻村帮扶队伍和2834名帮扶干部驻进贫困村农户家,每月不少于5天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感恩自强、争先脱贫”“自力更生、共建家园”“文明和谐、共同奔康”三项主题教育,帮扶部门每月至少在帮扶贫困村开展1次脱贫政策集中宣传。贫困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每天播放“脱贫攻坚·利州故事”不少于1次,《绣美利州》《巾帼利州十大魅力女性》等10余部脱贫攻坚典型事迹专题片在贫困村巡播。充分利用贴近群众的公益广告、横幅标语、橱窗专栏、山体墙壁、宣传手册等载体,将“感恩自强”思想融入环境氛围营造,植入贫困群众内心。贫困群众书写悬挂感恩自强宣传标语1500余幅。 二是文化熏陶“养志”。 文化是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该区大力推进落实全省“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建成54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等“养志”重要场所。机关文化干部、文化名人、阳光工程、文化义工、文艺团体等5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1024名志愿者常态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养志”重要力量。深入开展100场文艺活动进乡村、100支文艺队伍上广场、民间文艺调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将《精准扶贫▪携手奔康》《幸福村的浪漫故事》等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贫困村,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决心、斗志和勇气,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成为“养志”重要载体。 三是典型宣讲“励志”。 宣传部门牵头组建“感恩奋进、自强自立”脱贫攻坚基层宣讲团,深入机关、镇(村)面对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宣讲470余场次,开展“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735场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团组织、先进典型作用,组建知客宣讲队、第一书记宣讲队、巾帼宣讲队、“两扶一树”带头人宣讲队、车马灯宣讲队等14支宣讲队伍,深入文化院坝、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开展政策、文艺、劳模故事、“双创”标兵以及乡风文明等多种形式的宣讲2600余场次,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斗志。

二、扶能自立,加速本领脱贫。一是劳务技能培训“”能。 党的十九大要求,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该区配套完善“1+8”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4个,村村开设农民夜校,充分发挥驻村农技员、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优势和人脉资源优势,常态化、菜单式开展特色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和实用科技普及,每村每月授课2次以上。人社、住建、民政等部门落实专项培训补助资金162.4万元,组织3778余名贫困群众参加农村工匠、安居助巢、挖掘机驾驶、厨师、电子商务等劳务品牌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多元培训需求,提升脱贫致富能力。 二是新型主体带动“”能。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党的十九大重要部署。该区在大力新型主体的同时,创新实施“新型主体带动一批”举措,通过配套基础设施、简化审批程序、降低税费额度、贷款政策贴息等政策优惠,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余家,实现54个贫困村全覆盖,带动9748名贫困群众增收。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分红、到家庭农场务工、走进种植养殖大户“田间课堂”“圈舍课堂”零距离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劳务技术、产业发展、脱贫奔康的能力。新型主体带动“”能效应惠及每一户贫困群众,有效防止因人才断代和发展乏力返贫。 三是创业就业扶持“”能。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该区因地制宜扶持贫困户发展香菇、木耳、灵芝、杜仲鸡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保洁、护林等农村公益性岗位285个,到位专岗补助171万元。建成16个返乡创业园,提升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比例和效益。组织送岗位下乡进村等活动,新增村级就业服务工作站22个,发布用工信息2568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区转移。开展“百企进百村”和“三送一招”等活动,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1079名贫困群众获签长期用工合同,全区8782名贫困劳动力人人均有稳定就业

三、倡树新风,攻坚习俗脱贫。 一是人居环境“景观”化。 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该区在实施民居风貌塑造、危旧房改造、易地建房、新村建设等项目建设进程中,深入推进“四改一整治”活动,切实改变贫困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3700余户贫困户实现房前屋后庭园化、村落民居整洁化。深挖张公牛灯、小河唢呐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村级公共服务阵地建设、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村居民舍整体风貌打造之中,绘制彰显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廉政文化、产业文化等图文并茂的墙体画300余幅,54个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文旅景观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作用。 二是道德激励“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该区大力开展典型示范引领行动,选树宣传“感动广元十大人物”“孝敬父母、关爱子女”等身边典型,“利州好人榜”实现乡镇全覆盖,“百姓好人榜”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累计宣传好人好事3000余件。积极推动“文明家庭”星级评定,围绕“遵纪守法好”“团结和睦好”“环境卫生好”“生活习惯好”“经济发展好”五个方面,村民评议2000余户贫困户入选“五好文明家庭”。探索道德积分激励机制,群众善行义举量化为道德积分,记入家庭道德积分卡,在道德超市兑换物品或申请帮扶,让道德变成效益,让互帮互助形成风气。 三是乡村秩序“自治”化。 党的十九大要求,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该区54个贫困村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诚信缺失等突出问题自治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法治为引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群众信赖的党员干部、身边榜样成为村风民风监督员,身边尚德守法和失德失范行为均第一时间在村级宣传文化阵地“通报”。根据家庭优良传承和价值追求,引导村民提炼并悬挂家规家训1120余条,在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打造家规家训一条街,让优秀家规家训成为新风正气培育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