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准扶贫 做好“小与美”的文章

01.08.2016  20:39

 

 

村民正在管理夏蚕。

 

张华镇松浪村村民在当地农行扶贫小额信贷网点办理贷款。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助群众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我省各地区的扶贫政策越来越优厚,扶贫方式也在不断提档升级。精准扶贫,只有在“精准”两字上下真功夫,才能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精准”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各地区就应该认真思考怎样做好“小与美”的文章。只有把扶贫政策做细、做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把扶贫产业做精、做对路,真正保证困难群众增收致富……选好小切口,做好小文章,才能使精准扶贫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扶持有方
注入“造血干细胞”小业主带动大扶贫
□梁磊
    “这片猕猴桃有300亩,今年将进入丰产期,预计可采摘100多吨,实现产值200万元。”近日,在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双龙村的山坡上,种植大户王炜信心满满。
    按照有产业才有就业,有就业才能脱贫的思路,游仙区探索出一条“小业主、大扶贫”的产业扶贫模式。如今,游仙区农村像王炜这样的“小业主”俨然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干细胞”。
村民脱贫有方向
    三年前王炜的基地还是黄泥巴土,经过几年的农家肥改土,如今基地已经绿满山岗。去年,基地初产的4000多斤生态红心猕猴桃2天之内被抢购一空。
    对于基地进入丰产期后的市场开拓,王炜有自己的打算:“我们已经加盟了淘宝店,今年就可以网上销售了,同时也考虑发展生态休闲采摘项目。”虽然感觉前景乐观,王炜还是决定眼下不再扩大生产规模。“一是怕资金技术跟不上,二是怕劳动力成本太高。”如今,王炜的基地常年用工在15人左右,高峰期二三十人,每年支付的人工费用约30万元。
    “来做事的基本上是附近的村民。年龄大的就除草、施肥干简单的活;年轻的,就教他们疏果、施肥、除虫等技术。”王炜介绍,在基地的带动下,周边村民发展猕猴桃50余亩。
    “小业主产业规模不大,能见缝插针地生长在贫困村的各个角落,更容易实现业主与村民利益的良性互动。”游仙区扶贫办主任董光明说。目前,该区探索了“基地+农户”“小业主+合作社”“小业主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小业主的示范带动作用。
    游仙区人均纯收入低于3500元的贫困人口有7425人,这个群体中大多数是50-70岁的老人,由于年龄、技能、文化等因素,这部分人城里就业无门、乡村脱贫无路。在小业主的带动下,他们同时获得了土地、劳动力和技术收益,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产业对路有奔头
    “我们在荒山上建中药材基地,最大的难题就是基础条件太差,但当地政府部门的诚意打动了我。”绵阳久红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罗文相说,在游仙区扶贫办和当地党委政府邀请下,他先后来酒店村考察了4次,并提出了 “水通、路通、电通、土地平整”的要求,结果要求很快得到了满足。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游仙区优惠的产业扶贫政策同样吸引着业主们。在业主入驻初期,游仙就开始对项目进行跟踪配套,协调相关部门,通过争取产业扶持项目资金,强化技术指导、改善产业设施,直至产业基本成熟。
    游仙区为什么对小业主这么上心?“船小好掉头。”董光明说,选择发展规模在300亩左右的小业主落户贫困村,是因为即使业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测,要退出,归还土地也容易协调办理,留下的后遗症不大。当然,选择业主是有严格条件的,并不是有资金就能落户。为了避免出现“先搞产业,再找销路”的盲目闯市场,游仙区在选择业主时要重点看业主是否有成熟的种养技术和销售渠道。
    三年来,游仙区65个贫困村引进了200多位小业主,投资总额达2亿多元,发展猕猴桃、核桃、中药材等3万多亩。目前,已扶持100多个小业主顺利达产,4000多贫困户参与新型产业发展。
资金到位
为贫困户解忧 小额信贷办成脱贫大事
    本报讯 7月25日,在旺苍县张华镇松浪村,村民李秀华夫妻俩正在猕猴桃园里忙着管护。“我们用扶贫小额信贷的钱发展种养业,这一块地里的猕猴桃全是我家种植的。”李秀华说。
    “小额信贷一下子解开了我发展种养业缺资金的难题。”李秀华告诉笔者,去年11月他在农业银行贷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加上自筹资金7万元,投资12万元新建了鸡舍170平方米,新栽猕猴桃1.5亩、养鸡200余只、新栽核桃100余株。
    “我去年养鸡收入1万元,核桃收入3000余元,外出务工收入3万余元,加上其他收入有5万元左右。今年已有1.5亩猕猴桃开始挂果了,3亩核桃树都结满了核桃……从目前长势和市场行情来看,预计今年光种养产业就可以收入2万多元。”李秀华高兴地说。
    松浪村党支部书记伍凯向笔者介绍,该村去年开始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通过召开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组建了村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控制小组,按照贫困户诚信度、家庭劳动力、家庭成员掌握劳动技能、家庭人均纯收入四项评级指标,给有条件的贫困户授信,申请的贷款主要用于发展家庭种养业、家庭初级加工、家庭旅游业及购置生产小型农机具等生产性创收项目。
    “我们村辖6个村民小组323户1149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222人。目前靠小额信贷发展种养产业走致富路的农户共20户,贷款金额达到63万元,主要用于发展猕猴桃、核桃、莲藕等特色产业,预计户均年可增收8000元。”伍凯说。
    为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难题,该县去年率先在全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试点,目前已累计向2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8500万元,极大缓解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问题。
    (唐福升 特约通讯员向仕新 文/图)
产业对路
背靠“绿色银行”小蚕茧带来大财富
    本报讯 七月的德昌,正值盛夏养蚕的季节。茨达镇跃进村八组,放眼望去,绿油油的桑树在阳光下特别养眼。连日来,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着采摘桑叶的身影。
    今年46岁的该组村民范明擦去脸上的汗水,喜滋滋地说道:“一年养蚕有春、夏、秋、晚秋四季。我家种了三亩多果叶桑树,今年春蚕就挣了7000多元。现在正是夏蚕养饲时期,养好蚕儿又可以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好安逸。
    以前,跃进村生产单一,经济发展滞后,村民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随着栽桑养蚕的产业化、一体化经营,实现了种销不愁,让村民实现致富增收。如今的跃进村,旧貌换新颜,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村民们眼里,桑树就是实现他们致富梦想的“绿色银行”,大家伙靠着蚕桑产业,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目前,跃进村有桑园1061亩,今年春蚕己喜获丰收,比去年增收15%,仅此一项就为该村蚕农增收170万元。
    近年来,德昌县委、县政府着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蚕桑产业,做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县有桑园6.2万亩,2015年农民蚕茧、桑葚收入达1.35亿元。政府在资金投入,科技服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都给予优惠扶持,还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桑蚕栽培培训,指导村民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德昌县还成立了蚕茧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市场流通管理渠道,建立“政府主导,龙头企业牵头,群众参与”的蚕业发展机制,通过有组织营销,保护蚕农利益。
    德昌县农牧局在农机购置补贴中也严格按照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标准,对养蚕农户进行农机购置补贴。目前德昌养蚕农户有微耕机4216台,切桑机65台,村民享受国家、省农机购置补助资金1106.2万元。兴机富民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将村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降低了劳动强度,实实在在的栽桑养蚕,让德昌农民得到了实惠。(邝义权文/图)
政策给力
建立干部容错机制小革新激发大活力
    本报讯 “以前,我们一直在等上面的政策、项目、资金,上面给我们多少钱,我们就只办多大的事,导致工作推动不力,上级部门每次督查时,都达不到序时进度,老是被批评通报。”近日,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乡镇这一级不好抓、抓不深,抓不透的问题,通江县青浴乡按照 “脱贫攻坚工作怎么抓都不过分”的总体要求,在全乡范围内探索建立脱贫攻坚干部容错免责机制,容该容之错,追该追之责,真正让干部敢抓敢管脱贫攻坚工作。
    该机制主要适用于全乡党员干部、乡级相关单位在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建设、主导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推进改革创新等5类重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轻微违纪,但属于不可抗力导致,或者同时符合以下7项条件的,可免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这7项条件分别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符合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经过集体民主决策并有书证;没有为自己、他人或单位牟取私利;不属于重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或者没有造成其他严重损失、恶劣影响;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或消除不良影响;有利于改革创新和发展大局。
    该机制还规定,全乡单位和个人因工作出现失误受到追责时,认为符合免责条件的,可以申请容错免责;同时规定,乡纪委在追责过程中,发现问责对象具备容错免责条件的,应主动启动容错免责程序。但是,绝不能让容错机制成为“乱作为”的“保护伞”,对借脱贫攻坚之名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的,将从严从重从快查处。(袁大坤 王炜 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