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定愚公志,下足绣花功——越西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秋高气爽的季节,记者来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的越西县。道路边尽是绿浪翻滚的田野,清澈的泉水潺潺流过,远处是云雾笼罩下的青山。越西拥有2000多年建制历史,南方丝绸之路“零关道”纵贯全境,“文昌帝君”张亚子出生于此,诸葛亮南征翻越小相岭留下千古佳话;1935年七百多名彝汉儿女参加红军,留下了“彝族红军之乡”的美誉;彝族、尔苏藏族等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与此同时,越西县也是一个现有5.48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5%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今年起,越西县集中力量,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双向发力”,开始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第二战的征程——
谋划产业发展,群众脱贫奔康有保障
南林村的附子、德吉的生态香猪、尔赛的藜麦、依洛地坝的红米......一个个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产业正在精准布局。“越西县把产业扶贫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以发展旅游首位产业为带动、特色农业产业为支撑,大力推进“农文旅一体”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让群众脱贫奔康有保障。”越西县县委书记袁洪说。
今年以来,越西县依托“1园区+10基地”建设,深入实施“1+X”产业和“借畜还畜”项目,目前已完成核桃造林18.3万亩,投放种畜20900只(头)。同时,越西县配套推进电商扶贫,建成1个县级电商运行中心、3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培育出龙裔良品等一批电商主体。积极推进“以购代捐”,国家、省、州、县四个层面96个帮扶部门全部签订“以购代捐”协议,各帮扶单位职工共出资21万余元购买贫困户蜂蜜、土鸡蛋、高山腊肉等农产品。
大瑞镇瑞城村于2014年3月成立华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支部+专合组织+基地+群众”的模式,现已建成占地面积300亩、年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2400吨的标准化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日常管理经营中,合作社引进“社会能人”,筹集420万元社会资本;引进“管理能人”,协助基地建设、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引进“技术能人”,引入5人优秀技术团队,指导基地蔬菜种植等生产技术,并与西昌学院及省、州农科院(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广泛技术合作。2016年合作社实现产值600万元,带动128名成员共同致富。
村民向安华告诉记者:“我家有2亩地,以前自己种地,每年仅能收2000多斤谷子。土地流转后,每年每亩有保底收入600元、分红750元,再加上每天80元的务工收入,我们家两口子每月合计能拿到2000元。”
教育为先,适龄学生和贫困群众“一个都不能少”
越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砸锅卖铁也要办好教育”的信念,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为契机,投入各项资金7.43亿元抓学前教育,突义务教育,谋高中教育,形成追赶式发展的良好格局。
越西县共有6万多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一个都不能少”地接受教育,县委、县政府严格“控辍保学”,认真落实县长、局长、乡长、村长、家长、校长“六长”责任制,层层监控,将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为保障师资力量,全县今年公招教师174人,特岗教师150人,引进教师、外县调入等多种渠道共补充教师450人。同时,越西县着力打造“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促进办学精品化、内涵多元化。
越西县西城中学是“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该校足球队已连续两年获得凉山州冠军。学校里,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场馆一应俱全;为了让学生安全地学会游泳,学校还与金鑫园林花卉公司共同建设了游泳馆。在“三免一补”,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育扶贫救助政策,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免学费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学生可在学校吃到中饭和晚饭,每顿家长只需负担两元钱。寄宿生所需被褥等住宿用品均由学校免费配给,每学期还能领到100元补助。
“与此同时,群众教育也不能忽视。我们通过开展‘农民夜校’、素质提升工程等,要让老百姓掌握基本的技能、谋生的手段,有劳动力的同志能自食其力。” 越西县县长肖正权说。越西县开展“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计划用2年半的时间,对贫困户每户培训1名劳动力,达到“培训一人、改变一家、脱贫一户”的目标,助推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
在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人员身着统一的迷彩制服,正在技能实训基地练习着焊工技能。“‘培训物资4件套’(作训服、床上用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是免费配发的,学员培训期间,每天还有20元务工补助。”越西县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冯玉壁说,越西县对现有130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入户调查,建立9109名准参训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档案。培训分类开设学用普通话、法律常识、禁毒防艾、习惯风气、感恩奋进等素质提升必学课程,和挖掘机、厨师、彝绣、电焊工、种养殖等9门实用技能自选课程。目前,第一期结业的35名贫困劳动力已推荐进入公益性岗位,150人通过岗位定向推荐、扶贫专场招聘等渠道实现就业;第二期在训的31名贫困劳动力与德阳市旌阳区16家用工企业达成招聘意向。
记者来到位于南箐乡新华村5组的申果乡达布村易地扶贫安置点时,已是下午放学时分。村里的大人孩子在屋外聊天、嬉戏,热闹非常。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挂着一排排苞米。村舍的装饰、宣传标志等均以红、黄、黑三色为主,显示着浓烈的彝族风情。走进一户村民家中,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统一配给的储物柜、电视、沙发等家具,正房两侧设有厨房、厕所、杂物间等附属用房。
达布村驻村第一书记蒋明洪告诉记者,达布村位于海拔2800至3200米的高寒山区,无霜期仅有100多天,只能种植一些土豆、荞麦。这个集中安置点是由广东佛山市出资援建695万元,当地配套投入国家易地扶贫资金464万元,共集中安置63户314人。每间房屋均是轻钢结构,面积为75m2,总计投入10多万元中,村民自己只需出1万元。
在村民阿海体西家的正房外墙上,贴着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联系卡、贫困户“五件实事”情况和“四个好”家庭创建动态三块牌子,详细列明了帮扶责任人、精准施策的方式,政策补贴、劳动收入、技能培训、子女入学、健康档案等的落实情况一目了然。老人家里共4口人,已于2015年脱贫,在她的贫困户资料袋中,不仅有厚厚一摞“一超”“两不愁”“住房安全”“广播电视”“基本医疗”“义务教育有保障”等达标认定书,记者还看到了健康体检书。
“2016年,达布村实现了全村贫困户的脱贫和贫困村退出。经过统筹推动,异地搬迁的村民已融入了当地生活。”蒋明洪说,“搬迁后,村民仍能享受原有的草原生态奖补、退耕还林等政策。他们与当地老百姓协调土地,在河滩地种上了庄稼。经过政府协调,孩子可以前往南菁小学、中所中学就近读书。为了使主要劳动力都能够外出、就近务工,我们引入劳务经纪人,介绍青壮年前往广东、深圳等地;今年我们还计划用村集体资金,带领村民在附近的草场发展养殖业。”
“越西县正在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截至目前,省州年初下达的1050户彝家新寨和1423户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主体已全面完工,我县扩面实施的3055户安全住房正抓紧建设,同步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0月底将全面完工达到入住条件。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努力推进保障覆盖,保证已享受的教育、医疗、低保等政策优惠不变,让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四好’生活。”袁洪说。
(记者 姚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