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仁和区:明确靶向对症下药,对贫困户“一帮到底”

09.10.2017  14:35

 

9月19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波西村贫困户钟亚生,叫了好几个帮手到他家摘芒果。“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家种了10亩芒果。按4000元/亩价格算,今年稳挣4万元!”所以,他家去年就越过贫困线了。
  摘芒果、收烤烟、卖雪桃……仁和区9月迎来丰收。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构成了喜悦图景。
  从2014年定调“两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以来,仁和区明确靶向,对症下药,对贫困户“一帮到底”,确保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00人左右,到2018年全部脱贫。
  “今年是仁和区脱贫任务最重、最关键的一年,计划让821户2816人脱贫。因此,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今年的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一定要下足‘绣花’功夫,争取早日实现目标。”仁和区委主要领导说。

□张丹大强

  倒排目标提前谋划 区域统筹与精准帮扶同频共振

将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是仁和区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
  据介绍,全区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偏远、中高山、高寒地区,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薄弱,帮扶难度大。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
  晚干不如早干。仁和区倒排目标,提前于2013年就开始酝酿“两区”发展规划,2014年“定调”并开始布局实施。
  鉴于“两区”土地资源有限,适合发展芒果、核桃、烤烟、板栗等特色农业,仁和区将前进镇高峰村、中坝乡大纸房村、务本乡大火山村等列入首批脱贫试点村,每村投入500万元进行项目扶持,后又扩大到其他贫困地区。
  “因为深居山谷,以前一下雨,村民就要被困在家里至少半个月。”波西村村支部书记李自文说,波西村2013年后开始修路,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现已种植雪桃300亩、烤烟1700亩、芒果1800亩。去年全村人均收入8500元。12户贫困户全部越过了贫困线。
  本着“脱贫路上一个不落”的原则,仁和区扶贫工作坚持既要有区域整体的战略眼光,也要精准识别,确保照顾到每一个个体,既着眼于大处,又着手在小处。
  仁和区委办负责人说,全区按照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贫困区域、插花贫困户三个层次施策帮扶,实现了贫困人口全覆盖。具体工作中,各相关帮扶单位或责任人与贫困户结成对子,“一户一策”制定方案,“点对点”精准帮扶,以此打牢脱贫基础。

  波西村贫困户吴文枣家有年迈老人,致富能力有限。帮扶单位帮助其修建了羊圈,种植了8亩芒果,还建成了光伏发电设施。“农闲时候,我还可以到外面打工,日子越过越好!”吴文枣说。

农业现代化植入脱贫产业 “锁牢”脱贫“双保险
  走访大龙潭乡干坝子村多家贫困户会发现一个现象——每家每户的羊圈无一例外大小都是50平方米,而且羊圈周围都种植了一片面积相仿的草地。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政府要求的,统一规范了建设标准。”干坝子村第一书记拿出了一份发展规划资料,上面对村内的产业布局、技术标准、产品供给和市场评估都有非常详细的安排。
  仁和区在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同时,尤其重视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展产业项目,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他们的现代农业思维和技术。
  以标准化羊圈为例。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专家介绍,50平方米的羊圈是按照每只羊占用1平方米的面积建设,最多只能养50只羊。而周围草坪面积不得小于2亩,不然就不够吃。羊圈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一定倾斜度,羊粪可轻易漏到一层粪池,便于收集。
  羊圈大小标准、芒果树之间间距、烤烟种植海拔高度……仁和区邀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专家团队,对这些扶贫产业项目问题做了充分调查研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标准,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倒逼农业品质提档升级。
  一场场科技培训会、一次次田间地头演示示范,将不少贫困人口培养成了“土专家”。“以前贪心,芒果树种得密,反而果子少。现在听专家的,隔开些种,果子就丰收了。”一位贫困户说。
  此外,考虑到种植业见效周期长,仁和区又找到了“长短结合”“种养循环”的帮扶路径,支持同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且力求实现仅依靠某一项产业的发展就能实现脱贫,拒绝“产业拼凑式”脱贫,“锁牢”脱贫“双保险”。
  如今,大龙潭乡大龙潭村已经种下红梨1600余亩、红心火龙果30亩,建起22个标准化羊圈,存栏黑山羊1000余只。“贫困户脱贫,只是时间问题。”大龙潭乡党委书记赖云说。

探索发展“党支部+”模式  大户带小户共奔致富路
  “叶子有点发黄,是不是肥料施多了?”9月19日,布德镇布德村老党员、种植大户万有才,再次来到贫困户熊付国的芒果林,查看生长情况。在万有才的帮助下,曾经对芒果种植一窍不通的熊付国学了不少技术。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是扶贫工作难题之一。仁和区找到答案:探索发展“党支部+”模式,充分发挥乡镇、村组党员种植大户示范作用,采用一对一帮扶、成立合作社等方式,携手实现致富梦。
  布德村将几十名党员种植大户和30多名贫困户按“就近原则”结成帮扶对子,制定了帮扶任务和目标。在村党支部协调下,党员、种植大户吴天才成立了一家合作社,把王树林等贫困户纳为社员,用帮扶资金入股分红,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挣钱。
  务本乡大火山村的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芒果产业,同时帮助贫困人口种植芒果。全村去年芒果种植面积达1500亩,不少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较大改善。一个“+”,联结了党支部与贫困户,架起了连心桥、致富桥,为贫困地区注入发展活力。
  “波西村党支部探索建立并推广了‘党支部+种植大户+贫困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党支部+科研院所+基地+贫困户’等多种合作模式,使过去单打独斗的贫困户与党支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抱团取暖。”李自文说。
  如今,党组织继续发挥着作用。今年8月,仁和区启动“五个一”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四好党组织”(阵地建设好、基础工作好、党员作风好、统筹协调好)创建工作,以“四好党组织”创建引领“四好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创建,明确落实责任制和清单制,为全区扶贫新征程补充组织力量。

农业部谈精准扶贫:搞缩小版“大水漫灌”不可取
  针对一些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不紧密、不精准等问题,农业厅
不能有一个贫困户掉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扶贫与移民
产业扶贫 这里的招式挺管用
      为贫困户发种养补助,扶贫与移民
德阳市2017年第三轮脱贫攻坚全覆盖督导完成
    记者了解到,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