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扶贫帮困 产业扶持齐奔小康

08.10.2015  10:47

—— 邛崃市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9月22日,连绵多日的秋雨停了下来,走进邛崃市道佐乡鼎锅村,雨后泥土青草混合的清香扑面而来,直透肺腑。举目望去,连片的菜地随着山坡绵延起伏,像一道道绿色的波浪向远处奔去,各种蔬菜长势喜人。这个邛崃市南部山区里的小村庄,正从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转变为以高山生态蔬菜种植为主,并规划建设花果基地,实现一、三产业互动。

 

通过扶贫新村建设,在对口部门的帮扶下,咱们村今年人均收入能破万,村民幸福指数也有很大的提升。”掰着指头估算了一下,村支书王新刚脸上满是笑意。经过第三轮第一批扶贫开发,预计2015年鼎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0490元,新增收1562元,增长率为17.5%。

 

鼎锅村旧貌换新颜,这只是邛崃市相对贫困村变化的一个缩影。2013年,邛崃市有19个村被确定为成都市第三轮第一批相对贫困村。“这些村子大都位于山丘区,也是革命老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较低。”邛崃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时间,按照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的理念,坚持产村相融、因地制宜、科学管用的原则,突出民居建设与改造、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19个相对贫困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数据看变化>>>

 

收入增长:

 

自2013年开始,邛崃市19个相对贫困村、1424户(4178人)相对贫困户经过三年的成都市第三轮第一批扶贫开发,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新村建设,19个相对贫困村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2012年增加4368元,增幅66.9%,预计达到10900元。

 

资金投入:

 

2013-2015年,共9位成都市级领导督查邛崃市扶贫开发工作,23个成都市级部门(单位)、30个发达区(市、县)部门(单位)联系帮扶邛崃市19个相对贫困村,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320.1916万元(行业资金未计算在内)。

 

产业发展:

 

2013年以来,各相对贫困村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实施产业扶贫,形成“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共种植茶叶、蔬菜、金银花等经济作物6960亩,养殖家禽20万只,山羊3000只,水产基地1000亩,,建设干茶生产线2条。

 

基础设施:

 

2013年以来,大力建设和改善与相对贫困村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共新建和维修水泥路119公里、桥4座,新建沟渠46公里、新建蓄水池20口、山坪塘7口、拦水坝2座,改扩建4个村活动室。

 

鼎锅村的故事

 

发展特色种植 高山蔬菜走向全国

 

如何把村里的生活水平搞上去”成为了扶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鼎锅村位于邛崃市道佐乡,距邛崃市区30余公里。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讲,最擅长的还是搞蔬菜和家禽养殖,但是要搞出特色,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还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一户一策”。

 

由于鼎锅村海拔相对较高,昼夜温差大,气候、湿度、土壤成分都非常适合种植高山生态蔬菜,且蔬菜生长环境无污染,是真正的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要把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这个品牌打出去,就不用担心销路了。”在扶贫计划实施前,驻村干部与王新刚的想法达成了一致,“至于家禽养殖,既然是山区,就要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大力发展山羊、土鸡、生猪等小家禽家畜养殖业,在林地里,不再栽种慈竹,改为栽种适合气候特点的林木果树,优化鼎锅村产业布局。

 

农村发展,道路和水源是关键。然而,鼎锅村村民用水一直依靠地下水,不时就会出现没水吃的现象。还要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为了解决村农业用水问题,村里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坡地蓄水池6口。对口援助单位成都市政法委还协调邛崃市水务局多次实地考察测绘,把村“山坪塘”(水坝)工程开展起来,投资近91万元的拦水大坝已于2014年7月修建完工,改善了生产生活用水条件。

 

把农业环境一整改,农业生产养殖马上就开展起来,成效很快。”王新刚谈到用水问题的解决,感到很高兴。此外,截至目前,8公里村道也已全部实现硬化。

 

现在我们村种植的蔬菜有10来个品种,非常受大城市欢迎,比如我们对口西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彭州濛阳镇,部分蔬菜还经周转进入昆明、西安等地的蔬菜市场。”记者了解到,2013年,鼎锅村全村完成了核心区600亩蔬菜生产基地的大环境整体整治,形成以蔬菜基地为核心的标准化蔬菜种植园区,并发展林下养殖土鸡和山羊80户,每户不少于50至100只(头)。2014年,村里再扩展了300亩蔬菜种植,同时进行村环境综合整体整治,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基础。

 

高山生态蔬菜是带动村民增收的一大“利器”。目前,种植规模已达近千亩,并组建了鼎锅村高山蔬菜生产合作社,注册了“道佐鼎锅”蔬菜商标,带动了周边万福、寨沟等村农户共同发展。

 

陶坝村的故事

 

专业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我来看看珍珠鸡是咋个养法,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养鸡还是可以的。”今年70岁的徐宪文把家里的6.3亩土地流转给承包商种植猕猴桃后,他就闲了下来,但毕竟干了一辈子农活,闲不住的他看着村里越来越多农户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动了心思,加入了合作社养殖珍珠鸡。

 

在陶坝村兴成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不远处,就是合作社理事长郑继荣的养鸡场。来到养鸡场,只见一只只小巧玲珑的珍珠鸡在茂林修竹的山坡上自由地觅食,阳光照耀下,黑色的羽毛泛出亮光的墨绿色。“两年前,在村上的支持下,搞起了林下养殖珍珠鸡,而珍珠鸡良好的市场行情让养殖户越做越有信心。”郑继荣说,他十分欢迎像徐大爷这样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为农户免费提供鸡苗,按每户养鸡2000只计算,农户一年就可增收5万元。仅去年一年,陶坝村就有40多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共养了1万多只鸡。今年,合作社将把林下养殖珍珠鸡发展到5万只,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今年6月,成都市公布的2015年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名单里,邛崃市兴成养殖专业合作社名列其中。兴成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和几家大型的食品厂、肉食加工厂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做市场,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广泛征求群众产业发展意愿的前提下,陶坝村为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除了发展林下养鸡产业,还种植金银花500亩,发展佛手瓜种植400多亩。“我们组织村民代表到大邑县悦来镇参观了解金银花种植情况,邀请农林局专家开展金银花种植培训会,确定了‘专项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金银花,并与邛崃市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签订金银花种植和收购协议;种植佛手瓜每亩可以有4000多元的收入,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这也带动了咱村村民自发种植的积极性,我们召开佛手瓜种植和管理培训会,加强了良种佛手瓜管理,并组织营销团队拓宽佛手瓜销售渠道。”村支书孔祥华告诉记者。

 

喻岗村的故事

 

将扶贫与重建结合

 

建好美丽新村

 

出邛名高速平乐收费站口,沿整饬一新的平临夹路行驶2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临济镇喻岗安置点——岗上人家。远观,位于浅丘的安置点被四周的茶地环绕,掩映在绿树与竹林之中;近看,整个建筑群因地势而建,一楼一底的民居矗立于山坡山顶,整个安置点的风貌、绿化已初具雏形。

 

住在岗上人家的黄再元正准备去自家茶园除草。“去年春节,和残疾的老伴搬进了这栋两层小楼,160个平方,对我们一家三口来说,足够用了。”今年60岁的黄再元是喻岗村的一位普通村民,通过灾后重建结合土地整理,总共出资4万多元,搬了新家。“放在以前,这是完全不敢想的事情,按我们家的情况可能一辈子都没法住进新房。

 

黄大爷说:“原来住在山上,出门就是黄泥巴路和山坡,老伴在2002年得病后就行走不便,那些路根本不敢走,搬到这里来后,干干净净的,明明亮亮的,条件不知道比过去好了多少倍。”现在他一个人负责家里3亩多的茶园和两亩多的水稻,一年也能收入一万多元。

 

喻岗村把脱贫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共建美好家园、美好新农村,让村民既要住上好房子,也要装满钱袋子。如今,喻岗村已旧貌换新颜,茶叶种植是老传统,作为村民增收的手段,自然必不可少。然而,村委会还在谋划更大的发展。“临济镇是远近有名的茶乡,喻岗村现有70%的土地种植茶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我们正打造一个1000亩标准化茶园,为成都碧涛茶叶公司提供优质茶叶原料,该项目将带动农户每亩平均增收500元。”喻岗村村支书李平告诉记者。

 

临济镇是邛茶走廊重要一节,依托平临夹道路建设,邛崃市正在大力打造邛茶走廊,塑造兼具茶田观光、茶业体验、文化休闲等功能的生态旅游带。

 

依托科学的规划、优美的环境,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让城里人来咱们村享受清新的空气、体会淳朴的民风、品尝怡人的茶香。”李平说,旅游发展方面将引进乡村酒店的加盟,搞家庭酒店的加盟,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业。(刘洪 记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