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精选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28.02.2017  14:32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造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交流各地精准扶贫经验,本期特刊发国务院扶贫办收集整理的 12 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来自基层,并接受过实践检验,对指导各地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镇贫困群众喜获扶贫小额贷款

      扶贫小额信贷

      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 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印发《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 身定制一款信贷产品。这种扶贫小额信贷的特点 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 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 偿金”,探索出有效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等 问题的新途径。

        到2016年底,全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2833亿元,贫困户获贷率由2014年的2%提高 到2016年底的26.7%。全国共有740万贫困户 受益。以宁夏盐池县为例,2016年贷款总额5.4 亿元,贫困户获贷率达86%,共支持8181户贫 困户发展滩羊养殖、黄花菜种植等扶贫产业,户 均增收1.2万元。

        扶贫小额信贷瞄准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薄弱环节,将金融活水引入贫困地区,调动了贫困户 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其市场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意识,激活了贫困户内生发 展动力,增加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也存在着地区间推进不平 衡、贫困户获贷率低等问题。工作推进最快的省放贷412亿元,贫困户获贷率 61% ;推进较慢的省放贷则不足 8亿元,贫困户获贷率不足6%。 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把扶贫 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到户的重要抓手,加强指导和监测评估, 解决已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 题,提高贫困农户获贷率,促进 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电商扶贫

      陇南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 一。这里有丰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难以转化为群众收入。2015年初,陇 南市经批准成为全国电商扶贫首个试点市。两年 来,该市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通过网店带动、电商产业带动、电商创业带动、电商就业带动和电 商入股带动,促进电商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到 2016年底,全市共发展网店超万家,两年网络销售农产品64亿元,718万人实现就业。其中, 7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980家,带 动15万贫困人口增收。

      陇南电商扶贫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政策扶 持。设立电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网店建设、网货开发、教育培训。二是建立网店带贫机制。 通过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方式,以保护价 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网 上代购等服务。三是加强电商技能培训。组织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进村入户,帮助村民学 电商、开电商、用电商,让贫困农户享受到新技 术发展成果。四是完善电商发展产业链。加快完 善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等产业链,提高电商运营效率,吸纳贫困农民就业。五是培育 农特产品网销品牌。许多做电商的农民开始注册 商标,对产品开展食品安全QS认证,提升了当地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六是完善电商发展的基 础设施“短板”。实现硬化通村公路一万公里,行 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9.7°%,全市行政村宽带覆 盖率80.8%。

      陇南电商扶贫的主要成效。一是基本解决了 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两年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45元增长到6108元, 增长了 40%,电商对增长的贡献率为43.4%。贫 困人口通过电商2015年人均增收430元,2016 年人均增收620元。二是提升了减贫成效。全市 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64.4万人下降为2016年的 36.9万人,减少42.7%。贫困发生率由26.04%下 降为14.86%,下降了 12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 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提高了他们的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和品牌意识。四是促进了“双创”。学网、 触网、用网成为农村的新时尚,返乡青年、回乡 大学生、农村致富能人等竞相创业开办网店。由 于电商扶贫成效显著,陇南市荣获“2015中国消 除贫困创新奖”,2016年10月被授予“电商扶贫 示范市”称号。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电商扶贫带贫作用, 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16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 知》,确定15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明确今后3年对所有国家扶 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全覆盖。

      光伏扶贫

        2015年起,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 合在河北、安徽、山西等6省的30个县开展光 伏扶贫试点,共探索出光伏发电扶贫的四种类型。 2016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村级光伏电站确定为光伏扶贫的主推方式。

        村级光伏电站扶贫,是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土地,投资100-200万元,建设100—300千瓦的 小型电站,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取得的发电收益 由村集体讨论使用,可用于设立村内公益岗位, 为部分贫困户提供就业;可用于村内小型公益事业;也可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没收入来源的贫 困人口进行补助。

        甘肃省渭源县是2016年光伏扶贫项目县,田 家河乡元古堆村在去年5月投资240万元建成了 全县第一个村级300千瓦光伏电站,并于当年6 月16日并网发电。截至2016年12月底,该电 站运行198天,发电收益为21.2万元,当年已分 配给村集体11万元。

        元古堆村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有三个特点。一是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投资以财政扶贫资金 为主(占2/3)、企业配套资金为辅(占1/3)。政 府负责提供土地和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企业负责 光伏电站的设计、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管理。村 集体拥有电站的所有权。二是收益合理分成。分成按阶段进行:2017-2025年,运营企业确保村 集体每年获得固定收益20万元,剩余的上网收益在支付电站运营维护成本后,归企业所有,企业 自负盈亏。2026年起,每年的发电收益首先支付 运营维护成本,再由村集体与企业按照2:1的比 例分配利润。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光伏运营管理委 员会,村两委代表、村民小组代表为成员,负责 收益的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三是村集体收益的 90%用于支持60个贫困户增收脱贫。支持方式有 三种:1.设立村保洁员、独居老人护理员、监督 员三种公益岗位,贫困村民竞争上岗并获得劳务 费。2.每年在贫困户中评选“脱贫致富先进家庭”,给予奖励。3.资助因灾、因病、因学而生活困难 的家庭。

                光伏扶贫发电,既发展了新能源,又实现了 脱贫增收,一举多得。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务 院扶贫办、能源局已下达516万千瓦的光伏扶 贫项目建设计划。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能源 局将在全国贫困村中选择光热资源好、具备电网 接入条件、消纳能力强、两委班子有能力的村建设村级扶贫电站,并指导完善收益分配使用办法 和电站运营管理。

 

        旅游扶贫

        河北省涞水县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 林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几年来,

        该县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许多群众脱贫致富。但景区周 边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并没有分享 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

为带动这些群众脱贫,2016 年涞水县采取了专门办法。一是精 准分类。将野三坡景区33个贫困 村按区位分成三类:景区核心村1 个,景区周边村18个,景区辐射 村14个。33个村的贫困人口分为三种类型:没有劳动能力的(1328人)、具备劳动能力但缺乏 就业技能的(835人)、有就业技能且有意回乡创业的。二是精准施策。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县政府从旅游扶贫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投入景 区建设。旅游公司每年从收入中提取1000万元 作为资产收益,对扶贫对象进行帮扶。对具备劳 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各村成立旅游合作社,政府 统筹使用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帮助每个村统一规划建设扶贫农业观光园、扶贫生态停车场、 扶贫经营一条街,安排贫困村民就近就业,每人 月收入2000元左右。对回乡创业的贫困人口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其回乡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有 159名贫困人员回乡创业,也带动了其他贫困群 众增收。

        野三坡旅游扶贫,建立了把贫困人口“带起来” 的外力机制和让贫困人口“动起来”的内力机制。 2016年,33个试点村60%以上的贫困人口已实 现脱贫。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 将在全国2.26万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做 到景区带动贫困村、能人带动贫困户,推广涞水 县旅游扶贫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把贫困户带动起来、把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来、把文化特色弘扬 起来“两带四起来”经验,让旅游发展惠及更多 的贫困群众。

        扶贫车间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地处黄河滩区,全县有贫困村129个,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 下大量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当地群众一直有 从事发制品、条柳编、纺线等手工业加工的传统。前几年,有些厂家为降低生产成本,将一些对技 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村里,搭起 “小窝棚”招揽群众务工。2015年起,菏泽市因势利导,对这种“小窝棚”进行改造提升,将其 建成“扶贫车间”。截至去年12月,全市共建成 “扶贫车间” 1803个,有383家企业入驻,直 接安置和带动191341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使 57685名群众脱贫,其中妇女49724人、残疾人 519人、60岁以上老人8653人(含80岁以上 的69人)。

        鄄城县“扶贫车间”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力推,多方援建。鄄城县通过县财政扶持、第一 书记和县直部门援建、重点企业捐建等方式,利 用闲置民房、小学旧址、村级活动场所旧址等, 在每个行政村都新建或改建了 1个300平方米左 右的“扶贫车间”。二是明确四项要求。即:“扶 贫车间”内贫困人口用工占比不低于30% ;车间 离村公路不超过200米;靠近村幼儿园、小学、 卫生室等公共场所;实行弹性工作制,务工贫困群众送完孩子、伺候完老人、干完农活后,再去 车间打工挣钱。三是对经营“扶贫车间”吸纳安 置贫困人口较多的企业,给予用电、租金等方面 的优惠,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并由金融机构对其量身定做贷款支持方案。

        鄄城发展“扶贫车间”,群众在村里接单搞加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小,还缓解了企 业“招工难、用工贵”困难,探索出一条贫困群 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新路子。一是消除了贫困 群众“等靠要”依赖心理,增强了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二是留守妇女有了工 作,专心生产、增加收入的多了,串门聊天、玩 扑克打麻将的少了。三是“扶贫车间”成为村民 交流重要场所,拓宽了社情民意了解渠道。四是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节约了建设成本,降低了 用工成本,实现了群众就业增收和企业持续发展 的双赢。

        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发挥东西扶贫协作制度优势,引导一批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 企业转移到西部贫困地区,在交通便利、有独 特资源禀赋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 建设分布式扶贫就业车间,更多地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构树扶贫

        2015年,浙江金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贵 州省务川县参与构树扶贫试点,投入资金3700 万元,建成年产4000万株杂交构树育苗基地、 年产3万吨构树饲料加工厂、5000只“构树羊” 示范养殖场各1个,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两 年来出售种苗4000万株,生产饲料3万吨,出 栏构树羊3000多只,实现利润1600多万元。 目前,务川县已有3家企业参与构树扶贫,种植 杂交构树2万多亩,组建了 53个农民构树专业 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721户6845人, 户均增收1800元。截至2016年底,贵州、安 徽等11个省区市的35个县开展了构树扶贫工程, 构树种植面积15万亩,带动4万建档立卡贫困 人口增收。

        构树是我国原生树种,早在《山海经》和《诗经》中就有记载,蔡伦造纸用的主要原料就是构树皮。 目前全国推广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杂交构树新品种。

        杂交构树有三个特点:一是生长快,产量高。种植当年就可收割,第二年起进入丰产期,每年 能收割3—5茬,亩产鲜叶及嫩枝8吨左右,可连续收割15—20年。二是粗蛋白含量高,用途广泛。构树叶粗蛋白含量达26%,粗脂肪达5.2%, 高于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19%,粗脂肪2.6%)。 构树叶、树皮、果实可以开发利用,用于饲料、 造纸、饮品、制药等。三是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杂交构树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抗污染和病虫害,在荒山荒坡和石漠化、盐渍化区域都 能生长。

      杂交构树有三大作用:一是能够解决粗蛋 白饲料。杂交构树经发酵加工后,是养殖猪牛羊鸡鸭鹅鱼等畜禽和水产品的优质粗蛋白饲料,适 口性好、转化率高、产出的肉蛋奶品质优。每亩 构树饲料可分别饲养2头牛、6头猪、10只羊。 我国是粗蛋白饲料进口大国,大豆、鱼粉的对外 依存度分别超过80%和70%,紫花苜蓿进口量 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构树饲料是进口蛋白饲料的理想替代品。二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杂 交构树在跑水、跑土、跑肥严重的石漠化区域种 植,绿化效果明显。目前,全国仍有石漠化土地 面积12万平方公里,涉及贵州、云南等8省(区、 市),“十三五”期间,国家确定了 200个石漠 化治理重点县,其中有140个县是贫困县。构 树扶贫工程是脱贫攻坚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三是产业扶贫的好形式。种植杂交构 树当年就有收益,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高于 全株青贮玉米1435元/亩、紫花苜蓿1800元 /亩,可稳定收入15至20年。贫困农户还可以通过养殖、务工等方式从构树扶贫工程中获利增 收。

        金鸡帮扶”项目

                2015年11月,河北威县与蛋鸡企业德青源公司 合作,开工建设一个年饲养蛋鸡240万只、产蛋5.5亿 枚的现代化蛋鸡场,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这个“金鸡帮扶” 项目,由威县政府流转出540亩农业设施用地,并筹 资2.5亿元(其中整合涉农财政资金1.25亿元、农发行 贷款1.25亿元)用于场平土建和设备设施;德青源公 司投资1.25亿元,用于生物资产和流动资金。该项目 由德青源公司租赁运营,租期15年。德青源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向威县支付租金,即每年2500 万元,15年共支付3.75亿元。合同期满后,德清源按 照项目净残值一次性回购所有资产。

      “金鸡帮扶”项目的扶贫效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 是项目租金扣除还本付息和纳税后的部分全部用于精准扶贫。其中,4424名入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分红 1000元,用于提高兜底收入;48个重点贫困村,每村 每年分红10万元,各村用这笔钱共设立288个村内公 益岗位,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二是德青源蛋鸡 产业园区提供800个就业岗位。150个低技能要求岗位, 定向接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月工资2000元左右; 650个技术岗位面向社会招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 录用,月工资3000元至4000元。三是贫困乡镇组建 六个蛋鸡养殖合作社,吸收贫困人口入股合作社。合作 社整体参与德青源的养殖项目,德青源每年向合作社提供2000万元的劳务和采购订单。这些订单以前都是市 场化采购的,现在都到贫困人口入股的合作社定向采购。 四是从每一枚品牌鸡蛋中提取一分钱,设立“金鸡产业扶贫基金”,用于组织和扶持蛋农,促进产业升级,实 现共同富裕。

        德青源“金鸡帮扶”项目2015年11月开工, 2016年6月进鸡,只用了半年就投产运营。目前已有 4424名贫困人口通过德青源支付的400万元租赁费, 每人已分红300元,48个重点村每村已获集体收入2 万元。今年9月满产后,预计可年产鸡蛋5.5亿枚,总产值6.2亿元,每年可创税2268万元。

      这个帮扶项目好在四个方面。一是采用公私合营的 PPP模式,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充分调 动了政、企、农三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将贫困地区的传统 农业提升到蛋鸡养殖、蛋品加工、物流和电商等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的现代农业,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通过实施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鸡,将贫困地区 打造成了生态鸡蛋供应基地,形成了一个好产业。四是将 农村的畜禽粪便、秸秆两大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既解决了讎养殖场难以克服的面源污染问题,也带 动了贫困地区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威县已将德青源“金鸡帮扶”模式复制到肉鸡、 奶牛、梨果、生物肥等4个项目,推动实现贫困人口产 业精准扶贫全覆盖。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协调和中国农业 发展银行的支持下,德青源公司已与河北、西藏、河南、贵州、安徽、山西、陕西、重庆、湖北、内蒙、云南、 广西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个贫困县达成合作 协议。目前已有2个县的项目建成投入运营,5个县的 项目已开工’ 8个县的项目正开展前期准备。

 

      三有村易地扶贫搬迁

      2016年3月,西藏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动工。按照“有房子、有 产业、有健康”的三有要求,统一规划,配套建 设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村委会、幼儿园、 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了奶牛和藏鸡养殖、药材种植等产业。2016年7月,来自曲水 县3个乡10个村的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陆 续搬进了三有村新家,产业项目也同步投产,10 月开始盈利。

        三有村这个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有三个特点。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每个建档立卡贫 困人口6万元,投入政府专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 4272万元,用于房屋和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援藏 和涉农资金3287万元,用于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产业资金1887万 元用于产业项目。二是住房、公共设施、产业项 目同步建设。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的要求,在建设184户住宅的同时,配套建设32 间商铺用于出租。建设藏鸡、奶牛养殖基地300 亩,规划养殖藏鸡5万只、奶牛500头,现已养殖藏鸡1万只、奶牛200头。建成中藏药材、饲 草作物种植基地365亩。设立公益岗位、园区就 业岗位,提供给326个贫困人口。三是产业项目实行股份合作制形式运营。按照“合作社+贫困户” 股份合作形式,管理运营奶牛养殖合作社、藏鸡 养殖合作社、特种种植合作社,全村712人全部 入股并参与分红。合作社将利润 的30%留作流动运营资金,10% 用于公众事业,剩下的60°%用于贫困户集体分红。这样,既可保 证合作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又 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 全国有近1000万的建档立卡贫 困人口需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 脱贫困。三有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建设的做法,为其它地区提供了 有益的借鉴。

 

        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2014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和福建、宁夏、 甘肃三省(区)启动了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闽甘宁”培育工程试点,从甘、宁两地贫困村选送 有创业条件、有带动贫困户增收意愿的培养对象, 到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学习培训。

这一培训将现场学习和跟踪指导服务有机结 合,以实用管用为原则,以创业为导向。培训期 为一年。

        一是为期1个月的基地培训内容实。有四方 面内容:第一,点燃创业激情。通过励志教育、 扶贫形势教育,让学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第二,选准创业方向。根据自选创业方向,分小班学习 专业课程。第三,观摩学习。组织学员到对口的 专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参观,感受沿海创业氛围, 了解创业过程,开阔视野,启迪思路。第四,制定创业计划。在创业导师指导下,学员设计自己 的创业计划书。

        二是为期11个月的“拜师认徒”创业辅导 方式新。基地聘请政治可靠、有扶贫意愿和辅导 能力的中小企业高管担任扶贫创业导师,与学员 签定《扶贫创业对接协议书》,双方“拜师认徒” 导师对学员进行不少于11个月跟踪辅导。三年来, 先后聘请创业导师500余人,培训学员7期997人。 目前学员创业成功率达到50.6%,每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10户不等, 最多的已带动上百户,累 计带动两千多个建档立卡 贫困户参与创业行动。

        这些本土创业致富带 头人的创业活动,激活了贫困村的内生动力,促进 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 升了“造血”能力。下一步, 国务院扶贫办将积极推广 这种模式,为脱贫攻坚培 养出更多的乡土人才。®

        重庆本土人才回引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吸引了不少在外就业创业的重庆人回流,全 市累计回流劳动力160多万人。重庆市紧紧抓住 这一机遇,针对农村特别是贫困村“两委”班子普遍老化弱化、驻村工作队难以长留的状况,及 时出台专门政策,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引”工 程。回引的人才主要是两类:一是重庆籍特别是 原籍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二是在外地创业或打工、事业小有成就的本乡本土人士。实施这一 工程,有效缓解了当前脱贫攻坚人才匮乏这一突 出问题。

      深入摸底动员,确保引得回。以乡镇为单位, 对本乡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外出成功人士进行调查摸底,全市建立4.2万余人的本土人才库。 在此基础上,由乡镇、村两级党组织采取电话 联络、座谈联谊、主动登门拜访等方式,进行“点对点”动员。对有意向回村任职、创业的,通 过乡镇党委公开遴选、统一考察、集体研究等 程序择优确定。

      打包用活政策,确保留得住。做到了 “三给” 一是给待遇。对回村挂职的本土人才,参照村干部标准发放报酬和参加养老保险。二是给扶持。 打捆用好脱贫攻坚、国家关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 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等相关政策,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 税费减免等多方面给予创业支持。三是给晋升通 道。统筹谋划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在做大本 土人才回村任职数量的基础上,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力度, 实现本土人才长远发展。

        跟踪管理培养,确保干得好。将回引人才培训纳入扶贫培训统一规划,由区县组织实施,全 市累计开展培训550余期,实现集中轮训全覆盖。 各乡镇建立一人一档,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对回村挂职的,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日常考核;对回 村创业的,落实土地、产业等帮扶措施,为他们 扎根创造有利条件;对回村后不适应、群众不认 可的,及时帮助另找出路、自谋发展。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回引10237名本土人 才回村挂职或创业,累计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 织1062个、小微企业1852个,牵头推进电商、 金融、超市“三进村” 2970个,直接带动3万 多贫困户增收。在2016年村级换届中,8000 余名回引人才被选进村“两委”班子,群众对 回引本土人才的做法充分认可,对村干部满意 度明显提高。

 

        十八洞村的变化

        十八洞村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的一个纯苗族村。2013年,有225户、 939人,人均耕地仅有八分。人均纯收入仅为全 县平均水平4903元的41%。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136户、贫困人口 54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百分 之57.7°%。没有村级集体经济,村民收入主要靠 外出打工。全村35岁以上光棍汉就有40个。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在这里首次提出了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 扶贫”重要指示,并提出十八洞村“不能搞特殊化, 但不能没有变化”的要求。自此,十八洞村进入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快车道。

        三年多来,十八洞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选好第一书记、建强村 党支部。村班子很快理清了发展思路,精准识别 贫困户,逐户制定脱贫措施,逐项论证发展项目。 二是多方筹集资金2713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拓宽硬化了3公里进村道,村内 修起了游道和护栏,修通了供水主管道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完成了房屋改造、改厨、改厕、 改浴、改圏等“五改”,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 维修和改造了两所小学,建成了两个村卫生室。 三是因地制宜、精准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烤烟、猕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荼 等种植;特色养殖业,重点发展湘西黄牛、养猪 和稻田养鱼;特色加工业,重点发展苗绣织锦; 特色乡村旅游业,以自然景观、民俗民风为依托,开办了 8家农家乐。

      三年时间,十八洞村发生了可喜变化。全村 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年的8313元,年均增加2208元,年均增长130°%。 十八洞村全部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村摘帽。20

          名光棍汉成了家,新娘都是外村人。

 

        下党村的“扶贫定制茶园

        下党村是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一个革命老区村。2013年有309户1341人,当时村集体负债7万多元,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住在土 坯房里。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通村道路坑坑洼洼,没有路灯,村里也不通网络和有线电视。从 2014年7月开始,在福建省委组织部派驻下党村第一书记曾守福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下党 村因地制宜,紧紧抓住荼叶这一传统产业,通过 开发“扶贫定制荼园”增产增收,同时带动农家 乐发展,全村发生显著变化。2016年,全村有 27户贫困户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 年的4600元增长到11000元,村集体收入增长到2016年的22.3万元。

      “扶贫定制荼园”就是将原来一家一户零散 的种荼卖荼方式,提升为成立专业合作社 组织村民按标准化程 序科学种植并打造自 有荼叶品牌、引入专 业荼叶经营公司负责 项目推广和销售。具 体做法:一是认购荼 园。动员企业或企业家以每亩2万元的价 格,与村里签订为期 5年的荼园认购合同。 荼园所有权仍归荼农,荼园在合同期内生产的荼叶归认购者所有,这 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二是创新管理。为了让 企业家对自己“认购荼”的品质放心,下党村 的荼园、荼厂安装了 48个摄像头,并开发可视 化预订系统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企业家可以 通过手机APP随时看到荼园的管理、采摘、和制作全过程。三是标准化生产。要求所有加入 村合作社给荼厂提供荼叶的农户不能私自给荼 叶打药、施肥,全部用村里统一购置并免费发 放的有机肥。四是打造自有品牌。下党村注册的荼叶品牌“下乡的味道”正在产生品牌效应。 村里的荼叶产业发展起来后,游客也纷至沓来, 目前村里办起了 6家宾馆、3家民宿、5家农家 乐,带动2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