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教育“三问”:拿什么吸引孩子来读书?

12.06.2014  11:23

 

布拖县沙洛乡中心校学生在助教志愿者帮助下做“风车”。 5月21日,福慧教育基金会的36名助教志愿者来到布拖县多所学校,看望他们长期资助的学生,送来了文体用具等,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一天。四川日报记者 衡昌辉摄

核心提示

面对大凉山的特殊实际,拿什么吸引孩子来读书?学校教给孩子什么?为大凉山孩子还能做些什么?凉山州试图从“三问”中给出一份答卷。

5月底,加拿大福慧教育基金会助学者探访小组深入凉山布拖县,看望受资助学生。从2004年起,福慧教育基金会通过与四川海外联谊会合作,已捐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资助8000名贫困学生、特困孤儿及女童,其中在凉山州布拖县助学规模最大,受助学生超过2500人。

来到大凉山,探访小组看到一所所崭新漂亮的学校。“比我预想的好太多了。”助学者谭人俊对于当地的贫困早有耳闻,但他发现凉山学校的条件并不差。“可见政府和社会各方都做了好多事情。

这种改变得益于凉山州对教育的大手笔投入。”凉山州教育局局长谢宁说,去年凉山州财政对教育投入65亿元,较2012年增加5亿元,增长8.3%。

  A 拿什么吸引孩子来读书?

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的实施,让学生不花一分钱,在学校也有最基本生活保障

在布拖县助学长达10年的福慧教育基金会副会长谢国雄说,福慧教育基金为布拖的孩子提供在校期间的衣食住行,但助学之初招生常常吃闭门羹。

拿什么吸引孩子来读书?这是凉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喜德县贺波洛乡中心校长阿说木呷逐渐有了答案。

5月28日,贺波洛乡中心校食堂外的墙壁上,贴着周一至周五的食谱,周二这天早餐是馒头稀饭,中午是土豆炖鸡肉,晚上是土豆丝炒肉。阿说木呷说,贺波洛乡是典型的彝族乡,学生家庭大多贫困,因为学校里生活条件好,学杂费也不用交,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

数据为证,去年5月之前,该校仅有425名学生,今年增加到813名,增长来自一年级新生,仅去年就新增了300多个。

变化来自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的实施,营养餐每月补助60元加寄宿制补贴175元,学生不花一分钱,可在学校有最基本生活保障。六年级学生谢阿友,家住距学校约15分钟路程的贺波洛乡跃进村,去年,她父母去世,她带着弟弟妹妹在学校开始寄宿生活,9岁弟弟成为一年级新生。“吃住都没有问题。”谢阿友说。“有了这些国家政策,极大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家长愿意送,孩子愿意读。”谢宁说,截至2013年底,凉山州寄宿制学校达752所,寄宿制学校在校生31.03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学生23.0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享受学生达71.77万名。

学生增加,对学校基础设施提出了挑战。5年前,西昌市礼州中学仅有2900名学生,现增到3280人,礼州中学办公室主任效朝晖计算了一下,这5年西昌市投入礼州中学的资金约有500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学校的变化,让高二(3)班学生高翔心动了。5年前入读初一时,她因为学校硬件太差而转出去读书,5年后她又转回来了。

据统计,去年凉山州在教育方面累计投入中央及省州项目资金7.1亿元,实施项目建设372个,全州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舍总面积达567万平方米。凉山教育大手笔的投入,“让学校成为最漂亮、最安全的地方。”谢宁说。

  B 学校教给孩子什么?

如果不能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一套安身立命的本领,依然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走进贺波洛乡中心校的学生宿舍,空气清新,高低床的上下铺,被子、鞋子、牙具、脸盆摆放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六年级学生吉克阿咪洗完脸,把毛巾整理好,挂到架子上。“来这里才学会洗脸洗脚,叠被子。”吉克阿咪说,她从4年级住校,开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因为家境贫困,很多孩子并不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喜德县教育局民教股股长莫色依格说,2001年刚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时,大量涌入的寄宿制学生让喜德县一筹莫展,“仅仅教孩子学习不够,还得从生活习惯等各种自我管理教起。

为此,喜德县探索出一套管理模式,在每个宿舍都张贴宿舍管理制度,“勤洗手、勤洗澡,被盖要方块,床单要平整,室内无异味……”在“学习、行为、卫生、内务、安全”5个方面引导规范学生。“有些一年级刚来的孩子,要从蹲厕所、使用卫生间开始教。”五年级语文老师兼职生活管理员尼善古尔说,35个宿舍只有2个兼职管理员,贺波洛乡中心校想的办法是,姐妹或者兄弟一起住,相互照应。

无独有偶。在布拖县,由福慧教育基金资助的福慧班级中,学生内务“七个一条直线(即鞋等各种生活物品摆成一条直线)”标准被列入受助学生的习惯培养中。记者跟随探访组看到,学生穿戴整齐,热情有礼,阳光乐观。“一个人外观改善后,会有效提升自信心。”布拖县教育局基教股股长荣敬龙说,在有福慧班的学校,其他班级纷纷效仿。

谢宁说,这些力量汇聚成海,未来将改变整个彝区的生活方式。

但这远远不够。“如果不能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一套安身立命的本领,依然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谢宁说,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就是发展职业教育。

布拖县罗家坪乡丰收村阿俄有沙,2010年初中毕业后,他仅有17岁,他这个年纪的年轻人,都是去新疆或者山东打工。“干的都是重体力活,我体格太小又干不了,成绩又不太好。”阿俄有沙说,在德昌职业高级中学前来宣传彝区免费职业教育时,他选择了职业教育,就读计算机系,通过3年学习,他目前在德昌德铸金矿冶有限公司上班,月薪2800元。“像我这样年龄的,在我们当地来说,算是收入高的。”阿俄有沙说,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目前他负责供两个妹妹读书,家里有了双份收入,经济宽裕很多。“带动的不仅仅是一家,而是整个村庄。”德昌县职业教育高级中学副校长许德权说,该校曾经做过就业反馈调查,该校每年大概培养1200名左右的学生,有95%的学生就业,基本无人闲散在家。“教育会改变他的思维方式,成为大凉山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手段。

截至2013年底,全州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3.3万人,职普比达3.3:6.7,初中毕业生基本实现“应读尽读”,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达93%以上,学生正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C 为大凉山孩子还能做些什么?

大凉山教育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太多,急需更多软硬件投入

通过十年的教育攻坚,大凉山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谢宁说。

5月28日,记者在贺波洛乡中心校看到,由于宿舍不够,校长阿说木呷自创了一套床架子,这个高低床分三层,高约1.75米,用于一年级寄宿制新生。

我们根据一年级孩子的身高设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学生安置下去。”阿说木呷说,目前像这样安放三层高低床的有8个宿舍,每个宿舍都安置了33个学生。

不仅仅是宿舍,还有教室、食堂等教学及辅助用房,都捉襟见肘。因为没有舞蹈室,贺波洛乡中心校把原来的食堂用作舞蹈室,用餐时是食堂,上课时把桌椅折叠用作教室。

大凉山教育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太多。”谢宁说。

以在凉山州经济水平处于中上的德昌县为例,2011年至2014年,德昌县教育项目建设共65个,总资金投入11836万元,其中中央投入9215万元,省级资金1389万元,州级资金417万元,县级配套815万元。“这些项目的建设如果没有上级政府的支持,根本就建不起来。”德昌县教育局局长唐志龙说。

单靠凉山难以解决的还有师资力量。福慧教育基金在布拖助学10年,孩子的生活习惯大有改善,也有数据表明,福慧班学生期末考试平均分要高出同级平行班20%。“布拖县很多学校都希望像福慧班一样高标准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但没有足够的老师,根本就做不下去。”谢国雄说,福慧班的做法是每个班配备一名生活管理员。

走访喜德县的寄宿制学校时,校方普遍反映,寄宿制学校的工作量比非寄宿制多一半。“如果能给每个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管理员,会有助于提升整个教育水平。”莫色依格说,这就需要大量补充师资力量。

但事实上,即便招收的新老师,也很难留下来。甘洛县从2006年开始招聘特岗教师,每次来报名人数都达不到1:2的比例。“两个选一个都达不到,这怎么选?”甘洛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昌联说,即便签订了协议,3年过后的转正比例也只有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