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扶贫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及其战略定位,提出了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内源扶贫、精神脱贫、教育脱贫、生态脱贫、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等重要思想理念,对扶贫开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并在国际上倡议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思想丰富了中国扶贫开发思想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强调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尤其阐述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早在2012年,他在河北阜平考察时就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改善民生是扶贫开发的基本目的,突出了党的宗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扶贫开发中的实践体现。随后,他在云南调研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继续强调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提出要“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2015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扶贫开发对“三农”发展、地区发展以及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这一论述,不仅强调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且明确界定了扶贫开发是“老少边穷”地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明确了“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目前的小康是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地区发展差异及城乡经济文化水平呈现较大差异,东部与西部地区,沿海与内地发展很不平衡。只有贫困地区和人民脱离贫困和实现富裕,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必然要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要与全国人民共同前进,不能掉队。
总之,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的,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开发与党和政府的职责、党的根本宗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结合,深刻阐述中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进一步指出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制定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及具体工作机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全党全国全社会增强扶贫开发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明确了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
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定位不仅是扶贫开发极端重要性的现实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球反贫困趋势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重大战略调整的理论回应。在国际反贫困日益深入,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贫困现状及扶贫任务均发生深刻变化。这对于我国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扶贫开发理论体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形成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内容上讲,消除贫困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消除贫困,实现共享发展,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都得到协调发展的科学架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扶贫开发的行动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党领导的扶贫开发战略的目标定位和内容设计。
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首个“扶贫日”做出重要批示,指出设立“扶贫日”对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号召全党全社会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2015年初,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他再次重申了国家对扶贫开发的决心和要求,表示中央将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党和国家要把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任务,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这些论述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而且将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任务,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定位。
三、丰富扶贫开发工作的时代内涵
扶贫开发工作的时代内涵,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并反映出扶贫开发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截至2016年仍有55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些都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据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考察、讲话中形成了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神脱贫、教育脱贫、生态脱贫、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等思想理念,阐明了中国扶贫工作的时代内涵。
在长期实践探索、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科学扶贫的理念,将求真务实、群众路线在扶贫工作中予以体现,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扶贫工作进行科学思考和科学论证,制定从本地现实出发,既合乎经济效益又合乎社会效益,既产生近期效益又顾及长远发展的扶贫战略政策,选准发展的路子。在贫困地区考察调研中,他多次提出内源扶贫的思想,强调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内在生产力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性,并将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是否具备内生发展动力作为扶贫开发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标志。
精神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灵魂精髓。早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他就提出和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大内容。精神脱贫也从另一层面反映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他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015年两会期间,他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他再次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些论述进一步厘清了教育与贫困的关系,为扶贫开发指出了明确方向。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等思想和论断,全面阐述了生态脱贫、发展扶贫以及兜底脱贫的观点和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不仅构成了中国精准扶贫实现路径、扶贫机制模式,也丰富了新阶段中国扶贫开发的时代内涵。
四、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最重要的体现是提出和完善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论和方略。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就已经提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扶贫、扶真贫”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又多次在贫困地区调研及其他重要场合提及“精准扶贫”思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作为六项扶贫创新机制之一,对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贵州调研时进一步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明确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他还提出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他特别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成为中国当前和未来阶段农村贫困治理的指导思想,而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的进一步探讨,将不断深化和发展这一扶贫方略,并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机制的不断创新提供有益参考,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深入发展。
五、倡议“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扶贫思想贡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对中国减贫与世界减贫关系的深刻思考。他提出要积极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合作与交流,倡议“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示出大国领袖的宽广视野、责任意识和全人类情怀。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他总结和分享了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基本经验,阐述了精准扶贫方略,不仅为中国减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和指导。他还深刻阐释了中国扶贫开发与国际减贫发展的紧密联系,倡议“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示了中国在推动中国减贫与世界减贫共同发展的决心和愿望。在国家发展问题上,他又强调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国际社会要以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新起点,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中国以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己任,团结协作,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不断向前。这一讲话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明确、有力的积极信号,即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实现中国梦与争取世界人民福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又显示了中国对于世界减贫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大国担当。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不仅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和经验举措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共同富裕思想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为中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必将推动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拓展。
(作者: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