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打造新农村综合体 54个已建成55个在建
核心提示
新农村综合体的“三体现一方便”
体现田园风貌:利用原有的林盘、农田、水系等资源,尊重乡村自然肌理,规划建设新居组团,形成“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川西田园风光,彰显生态田园新村风貌。
体现新村风格:注重川西民居、民俗的保护与传承,采取小规模、组团式、院落式布局,保持农村特色,展现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现代川西民居村落。
体现现代生活:注重功能集成配套,同步规划实施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10分钟生产生活圈”,既方便生产,又方便生活,提高农民现代生活品质。
方便农民生产:突出新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融合,统筹兼顾农民生产半径,同步推进产业连片规模发展和一三互动项目建设,形成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格局。
5 个统筹
城乡制度统筹
成都农交所累计交易额已达411亿元,交易量居全国同类交易所第一,其中农村土地交易额占9成以上
培育形成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78家,抵押融资累计达90亿元
城乡建设统筹
新农村综合体,成都目前已建成54个,55个在建
形成包括1个特大城市、7个新型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1个小城市和80个特色镇的全域城乡规划体系
全市基本实现了镇镇通燃气、村村通公交和光纤、组组通水泥路,自来水、污水处理设施覆盖所有乡镇
城乡产业统筹
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4.1%
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535家、农民合作社达3519个,带动农户面超过80%
城乡公共服务统筹
构建起涵盖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社会救助各个方面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
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
城乡社会治理统筹
成都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推行新型社区自治管理,村民满意度达96%
去年11月,成立了全国首个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村政学院———成都村政学院
郫县三道堰镇的青杠树村,绿树掩映,水流淙淙,人们生活富足。但时间回转到2012年6月前,这个村还是川西坝子上一个地道的农业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村里公路、水电气、光纤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兼具乡村之美与城市之便利。
与以往农民新居有所不同,青杠树村是成都市近两年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首批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建设起来的新农村综合体之一。类似的“青杠树”,在郫县安德镇安龙村、花园镇筒春村等地茁壮生长。
近年来,成都积极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制度统筹,构建了城乡一体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推进城乡建设统筹,构建了梯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城乡体系;推进城乡产业统筹,构建了三产融合规模经营的产业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统筹,构建了城乡统一均衡配置的服务体系;推进了城乡社会治理统筹,构建了民主决策联动高效的治理体系。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按照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梳理出了47条经验条目作为备选推广的试验区成熟经验,有9条涉及成都。
一个村民的幸福生活
美丽村落 舒适方便
9月24日下午,阳光明媚,通往郫县花园镇筒春村的郫花公路两侧,绿树茵茵,三三两两的游人尽情享受着秋日的暖阳。
蒋秋菊正坐在自家川西特色小楼的客厅里,只要她略一转头,就会看到门前那条弯曲着通往村外的青石板路、花圃中的朵朵鲜花……
这是一幅筒春村民的典型生活图景。在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蒋秋菊与筒春村2600多名村民一道,率先享受到了成都“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成果。这些新农村综合体,无一例外地具有传统农村的田园风貌、川西特色的新村风格、功能齐备的现代服务以及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
看着满眼的田园风光
过着城里人的生活
蒋秋菊家的小楼在筒春村祝家院子,这是个只有42户人家的村民聚居点。
从村委会出发,沿绿道环线步行不到10分钟,就到了这个聚居点。绿树红花掩映下,一栋栋川西特色的小楼散布在曲折的青石板路两侧,粉墙黛瓦,青石灰砖,镂空花窗。高的三层,矮的两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聚居点外,是数百亩花木丛林,红绿交相辉映,意趣盎然。
蒋秋菊的家就在青石板路的尽头。蒋秋菊一家是今年2月才搬进这栋2层小楼的,19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让每个房间都显得宽敞明亮,全新的装修及崭新的家具、电器,让人很难将其与传统印象里的农村联系在一起,只有走上二楼大大的露天阳台,看着满眼的田园风光,才让人确信这里就是农村。
蒋秋菊对这个家十分满意,房子大、干净、舒适,水电气都全通,有线电视、网络也有,村里卫生站、学校、农贸市场、警务室等一应俱全,村里还有专门打扫卫生的人—————简直就是城里人的生活,彻底脱离了“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的日子。
让蒋秋菊最满意的还是“可以用天然气,我儿子10岁,很淘气,以前的房子要烧柴,我最怕他玩火了”。
3分钟可到自家田地
10分钟能进工厂
让蒋秋菊安心的是,家里的生产并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现代化而受到影响。
她家有4亩地,主要栽种桂花和紫薇,这也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她并没有因为住进小楼就远离了田地,出门左转,沿着青石板路不到3分钟的路程,她就可以走进自家的田地,照料着这些赖以生活的花木。花木并不用每天照看,3分钟的耕作距离也让蒋秋菊和丈夫有时间出去打工,贴补些家用。她会因此每个月得到800元到1000元不等的报酬。在家里工作,也得以让她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公公婆婆和年幼的儿子。她老公则在更远一点的双流县某食品厂内开车。
“年收入很难说,跟花木的销售情况好坏有很大关系,我没有算过”,尽管蒋秋菊没有说一年的家庭收入,但也表示,一年的收入满足家里的生活毫无问题。
一个川西花园村庄
享受着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像祝家院子这样的聚居点,筒春村共有10个,都是带着浓郁川西特色的村落。
任何一个聚居点到村卫生服务站、幼儿园等公共服务中心均可10分钟内到达。
10个聚居点,不规则地散布在花木田园之中,通过一条环形绿道串联,与村里的公共服务中心和产业项目,共同构成了一个新农村综合体。
在筒春村公共服务中心,村务公示栏上的《郫县花园镇筒春村村庄规划(2012~2020)》图纸,让整个村的平面布局一目了然,图上的10个不规则聚居点标示十分醒目。
“在规划之初,我们就充分考虑了城乡空间、功能、形态和群众需求。”参与该村规划的乡村规划师郭继青称,“并没有强制要求集中居住,最小的聚居点才10户,大部分居民的新居仍在原地。”
在新村的建设中,筒春村村民也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筒春村共有两个公共服务中心,共有33项公共配套服务,不但包含幼儿园、水电气代收点、农贸市场、公厕、停车场、社保工作站和村卫生服务站,还包括以前几乎只有城市里才有的电子阅览室、产权交易服务点等。
产村融合也是筒春村的特色。在筒春村,810多户村民主要种植桂花、银杏、紫薇等,年产值超过2300万元。筒春村民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