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的成都样本
——成都农商银行探索普惠性农村金融服务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而在成都金融改革大格局中,成都农商银行坚持服务“三农”战略不变、目标不动摇,把发展普惠性农村金融服务摆在突出位置,努力使金融服务惠及广大农村地区,让农民享有更高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实用性与便利性,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发展的新路,并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发展壮大。
生于农村,服务农村。
从1952年到2014年,岁月的脚步迈过了62个年头。
62年,是一份感情,倾注了真心真情,目睹了农村的深刻变革和崭新面貌。
62年,是一段距离,经历过无数困惑,也见证了自身成长与变迁后的辉煌。
62年,在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下,成都农商银行围绕农村普惠金融,打出一套“组合拳”——完善支农体制机制、创新支农产品、延伸服务网络、改善金融环境……从根本上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实用性与便利性等困难,为农村金融建立“贴身暖心”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初步构建了普惠性金融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的“三农”服务体系,并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14年6月末,成都农商银行资产规模达424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33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2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018亿元,涉农贷款占比71.65%,全行直接服务农户超过180万户,覆盖农业生产、流通、加工等各产业环节。
今天,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成都农商银行以 “中国梦 农商情”的全新形象站在本届西博会舞台上,与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8956家企业同台亮相,接受8万余名嘉宾的检验。
这,仅仅是开始。
□刘寒松
服务“三农”战略定位
1952年,成都市第一家农信社诞生,开启了成都农村金融服务先河。此后,成都农信社规模不断壮大,机构逐渐增多,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尽管如此,成都农信社和全国农信社一样,经历了诸多坎坷,管理体制、发展策略、机构设置等经过无数次更迭,但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哪种历史条件下,成都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的战略从未变化,始终肩负着支农主力军的重任,在调节农村经济、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越来越大。
1996年11月,成都市各农信社开始独立经营并重新进行了“合作制”规范,回归到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彼时的成都农信社,已经在全市240个乡镇中的234个乡镇设立了645个营业网点,成为全市机构网点最多、与农户业务往来最密切的农村金融机构。此后,成都农信社进行了多次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地位,内部管理也逐渐明晰。
2000年6月,成都农信社以合作制的形态第一次出现在成都农村金融改革史上。在随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突破以县级联社为基础统一法人的建制,转变成全国首家以市级联社统一法人的地市级股份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09年12月31日,四川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成都农商银行注册成立,次年1月15日,成都农商银行正式挂牌开业,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明确提出“转制不转向”,继续以支持、服务“三农”为宗旨。
2011年底,成都农商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金增至100亿元,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战略路径进一步清晰,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新一届董事会牢记使命,将“支农宗旨”提升为“三农发展战略”,并分步渐进实施;2013年,全行将“三农”业务列为3大重点发展业务之一;2014年,全行进一步巩固“三农”核心优势地位,把服务“三农”摆在首位,不断强化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以此为核心加快实施战略转型。
围绕全行确定“三农发展战略”,成都农商银行从组织架构、人员队伍、产品服务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了支撑“三农”战略实施的框架体系,在董事会下设“三农”业务发展委员会,负责制定“三农”业务全年和长期发展规划,协调解决业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总行层面,成立“三农”个金部,负责推进实施全行“三农”业务工作,2013年又专门成立了现代农业事业部,负责重大涉农项目的金融对接与支持;在支行层面设立了“三农”个金部,负责“三农”业务落地生根。
肩负责任与使命的成都农商银行,把“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规模庞大的资金优势和60余年服务“三农”的品牌优势,深入研究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截至2014年6月末,成都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018亿元,涉农贷款占比71.65%。
60多年来,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一部成都农商银行发展史,就是一部服务“三农”史。只有努力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才能为成都农商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农村融资服务瓶颈
农村金融是世界性难题,突出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使农村金融服务变得可得、实用而又便利。与城市相比,农村信贷具有额度少、成本高、难度大、效益低、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等特点。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成都农商银行从创新支农服务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
成立伊始,成都农商银行就致力于以小额贷款逐步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现状,并利用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在产品设计、人员培训、系统建设、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针对农村地区经济特点和金融需求现状,先后推出了特色乡镇住房(商铺)担保贷款、农村新居工程贷款、惠农时贷等多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产品,满足农户日常融资需求。
新形势下,“三农”领域已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农村信息化都提出了新的金融需求,如何在“强农、富农、惠农”的道路上做出新的探索,考验着成都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能力与实力。
在成都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基础上,成都农商银行巧妙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先后推出了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让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变资源为资本,参与生产,既盘活了农民手中的资源,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成都农商银行推出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帮助大量农户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获得资金重建家园,加快了成都灾后重建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农村土地确权,农户的权利明确之后,为授信提供了依据;通过综合评估,贷款的发放也有了充分保障。”成都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为成都农商银行的创新提供了诸多条件,成都市相继建立了农村产权风险基金和农产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机构信贷发放降低了市场风险与价格风险。成都农商银行的这些探索,缓解了农村生产经营者面临的资金困境,加快了农村生产方式快速转型。截至2014年6月末,成都农商银行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共计36.15亿元。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成都农商银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支农信贷产品,对解决农户缺乏有效担保物导致“融资难”问题有巨大促进作用。该产品设计初期,农户可获得贷款金额从几千元到3万元不等,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农民的信贷资金需求也在提升,成都农商银行适时提高了信用额度,平均提升至5万元,在双流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最高提升至10万元。截至2014年6月末,该产品累计支持农户超过30万户。
围绕成都市3大主导产业和7大特色产业,该行创新推出了“惠农时贷”系列产品,共有10种类型20个产品,覆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猕猴桃种植、花木种植、水果种植、茶叶种植、食用菌种植、中药材种植10大农业产业,最高授信额度100万元,最长期限5年,申贷资料简洁明了,在一定额度内无需担保。截至2014年6月末,“惠农时贷”贷款余额1.03亿元,1455笔。
今年以来,成都农商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专业合作社开发针对性的贷款业务,为农村职业经理人设计特色产品,创新推出“金链条”、“专合贷”、“农腾卡”等专项信贷产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经营主体的培育。截至2014年6月末,全行支持专业大户、专合社、家庭农场46个,贷款余额2.05亿元,支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71家,贷款余额共计12亿元。
“成都农商银行给我们的支持不仅仅在于资金,更在于给了我们摆脱贫困的信心。”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村民吴国亮对成都农商银行推出的涉农信贷产品赞不绝口。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成都农商银行不断丰富融资业务种类,优化融资业务模式,形成了多维度、广覆盖的产品体系,有效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基础
初秋的蒲江长秋山像一幅美丽的油画,长秋乡就位于蜿蜒的长秋山山脉深处,距蒲江县城21公里。以前,这里的村民要是去银行办点事,翻山越岭到最近的银行网点也有10余公里的路程。现如今,长秋乡的村民不用来回折腾,就可以在家门口小卖部的助农POS机直接取钱,在这些助农POS机上每取一笔钱,村民们只需支付1元钱的手续费,而这些自助设备安装的成本,每台在1000元左右,而日常的管理、维护、送现等成本则更高。
打造良好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是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2011年以来,成都农商银行通过优化网点布局,着力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集中解决了大邑雾山乡、邛崃孔明乡、蒲江光明乡等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现状,成为成都唯一一家营业网点覆盖所有乡镇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新居工程建设,该行不断延伸服务半径,先后在农村地区布放ATM&CRS机729台、助农POS机2505台,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而这只是成都农商银行构建城乡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从去年开始,成都农商银行开始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推广移动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工具,进一步提高农户办理金融服务的便捷度。传统服务工具与现代金融服务工具相结合,成都农商银行逐步形成了涵盖信贷、结算、缴费、理财等多元化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从2005年起,成都农商银行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搭建了城乡金融服务平台,经过数次升级完善,不断丰富该平台服务功能,实现与国土、社保等多个市级部门信息系统联网。通过该平台,农户可以直接办理日常结算、领取粮补、耕保基金等财政补贴资金,还可以与城镇居民一样,在营业网点直接缴纳养老保险和水电气费等业务。成都农商银行还开通了“民工汇”、“成渝柜面通”和“省市柜面通”等特色结算服务,解决了农民工外出务工回家携带现金不安全的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户欢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金融服务需求逐步多元化,除存款、贷款、转账外,也开始有了理财增值的需求,2007年,成都农商银行推出了面向农村居民的天府稳健系列理财产品。目前,在成都农商银行营业网点,农户除购买理财产品外,还可以购买保险产品、贵金属、基金等产品。
在广大农村地区,当地村民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成都农商银行发挥网点优势,深入村组和农户家中,组织开展支农服务月、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宣传、金融IC卡应用宣传、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等,为广大农户营造了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环境。
为扩大服务半径,除了继续深挖成都金融潜力外,自2012年以来,成都农商银行在达州、遂宁、资阳、广安等地开设异地分行,同步在四川、云南、河北等7省区发起设立39家村镇银行,扩大成都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支持小微和县域经济的力度。
通过创新产品种类和服务形式,不断加深拓展城市与农村之间、行业之间、地域之间的支付结算渠道,成都农商银行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切实改善了成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金融服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