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六亿人 共圆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成就回顾

17.10.2014  10:32

贫困人口减半,是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在世界各国中,有谁能想到,人口多、负担重、底子薄的中国,竟率先完成了这一宏愿!

减贫6.6亿人,超过世界人口大国美、俄、日、德4国人口的总和。这是1978年以来,按照国际扶贫标准,我国累计减少的贫困人口数。

从贫穷到温饱

田是这片田,人是这些人,如今,这些人在这片田上创造了粮食连年增产的奇迹。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端牢了自己的饭碗,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但改革开放前,这片土地上温饱还是问题,“穷根”还没挖掉。

1986年以前,我国政府部门尚未单设扶贫机构,扶贫主要是通过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从而达到在短时间内帮助大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当时我国农村增收脱贫的神奇效果,可用“立竿见影”4字来概括。头年粮食还不够吃,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蹭蹭向上涨,家家都能有存粮。回忆起1979年分田到户后小村的巨变,曾经的河南省沈丘县周营公社欧营大队党支部书记欧阳绍虞老人笑逐颜开。

欧阳绍虞老人说,当时欧营2700多口人、3450亩地。分田到户以前,全村集体种田,敲钟出工,按日计分,大家都出工不出力。虽然田不少,单产却很低,一年人均只有60多斤小麦,填饱肚子主要靠吃红薯。1979年分田到户,人均一亩五分四。“俺家9口人,头年就打了7000斤小麦,亩产500斤,单产比大集体时提高了一倍。”分田到户两年后,欧营村上缴国家小麦70万斤,比分田前增长了5倍。

按我国当时标准,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 人民币 的,属于贫困。1978年以前,全国统计的贫困人口超过2.5亿人,点农村总人口的33%。导致当时大面积贫困的主要因素是低效的人民公社大锅饭体制。有鉴于此,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大锅饭制,作为解决温饱、消除贫困的有效手段,被迅速在全国推行。

体制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大批贫困农民得以迅速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农业部数据显示,1978年至1985年,全国农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了14%, 棉花 增长了73.9%,油料增长了176.4%,肉类增长了87.8%,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97%。农业土地产出率的大幅度提高,导致农村贫困状况大幅度缓解。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迅速下降到1.25亿,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

 从开发扶贫到扶贫攻坚

层山叠翠,公路萦回。栋栋小楼如朵朵红花,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这是云南省勐腊县深山里的克木人村寨。10多年前,这些克木人同胞仍住着破木棚,打猎采集为生。在政府的帮扶下,克木人住上新楼,用上电器,告别了极度贫困,日子越过越甜。克木人生活的传奇变迁,折射了最近30年来,我国扶贫攻坚的巨大成就。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力量,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存需要。

为此,我国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最初划定了273个国家级贫困县。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发式扶贫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展开,中国扶贫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平均每年减贫640万人,年均递减6.2%。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贫困人口分布地缘性特征日益明显: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区以及青藏高寒区。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发育落后。为此,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标志着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勐腊县深山里的克木人,就是扶贫攻坚的受益者。

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93年的8000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以下。这些人主要是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少数社会保障对象以及部分残疾人。到2000年底,贫困地区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95.5%、89%、69%和67.7%。

从连片扶贫到精准扶贫

滂沱大雨扫过山野,杨德顺异常高兴。他说:“政府帮我们刚建好水库,就赶上下大雨。有了水,我就可以种葡萄赚钱了!

杨德顺今年31岁,是贵州省江口县凯德办事处黑岩村人,因为贫困,还没娶上媳妇。黑岩村地下溶洞多,暗河深,有水就漏,因此种的是“望天田”,十年九不收。如果连续几天不下雨,喝的水都要从山下运上来。

政府帮江口县贫困村建水库蓄水,帮杨德顺建葡萄园,是因为江口县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区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而杨德顺属于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2001年6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并在上述四类地区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江口县被列入了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2011年底,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

要扶贫减贫,首先要弄清贫困人口在哪里、谁是贫困人口。由于以前全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既往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是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推算出来的。减贫首先要切实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漫灌’问题,改‘漫灌’为‘滴灌’,把宝贵的扶贫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杨德顺就是精准扶贫的直接受益人。他说,今年4月份,工作组就开进村。先由村民自愿写贫困户申请书,然后,村民代表和村监会成员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审定。初选名单先在村里公示7天,无异议后上报凯德办事处审核,然后再次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里复审,再公告确定。杨德顺和另外80多户,最后被认定为贫困户。

所有贫困户认定,都要经过‘三审两公示一公开’程序。按照去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户识别标准,经过摸排核查,我县共计确定贫困户13783个、贫困人口53837个、贫困村79个。”江口县扶贫办主任刘元兴说。

2736元是按2010年确定的贫困线2300元不变价折算而来的。刘元兴所说的“2736元”与“三审两公示一公开”,也是全国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和原则。据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识别贫困人口约9200万,已完成贫困村识别约12万个。预计到10月底,识别工作可望全部完成。预计到年底,数据录入也将全部完成并试运行。

2011年11月29日,我国宣布将扶贫标准调整为年收入低于2300元,比以前大幅提高了92%。贫困人口数量因此大幅增加,扶贫工作压力也显著加大,即便如此,到2013年末,我国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又成功减少了3989万人。这表明,在长期实践中,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可以想见,到2020年,我国将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共同富裕的美好中国梦一定能变成现实!(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