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六湖八湿地建设初见成效 串起成都生态之梦

21.11.2014  14:46

  快速通达 慢行体验 无缝接驳

  根据规划,环城生态区建成后,将形成“快速通达、慢行体验、无缝接驳”的综合交通系统,使市民来得了、进得去、留得住。总体来看,环城生态区未来将形成“两环八轨二十八射”的交通系统,两环———三环路、绕城高速;八轨———8条地铁轨道(1、3、4、5、6、8、9、10号线);二十八射———28条快速畅达的放射状骨架道路,既有快速交通有机接驳地铁、公交、大巴等快速交通系统与绿道,又保障慢行交通,规划300公里慢行绿道网络,在绕城高速两侧形成绿道双环,在环城生态区内形成满覆盖绿道体系。

  成都环城生态区规划布局示意图

  六湖

  指成都依托现有的府河、清水河、江安河、东风渠等水系,规划建设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安靖湖、北湖、青龙湖6个湖泊。

  八湿地

  指在“六湖”周边及成华区龙潭片区、锦江区三圣片区布局8片集中水生作物区。

  环城生态区定位

  不是田园、郊野、简单生态带、农家乐,而是湿地公园,跟一般公园性质不同。建成后,还将具有生态保护、现代服务业与居住、文化景观、基础设施承载、城市应急避难等多项功能。

  安靖湖

  安靖水生作物区

  面积:1.93平方公里(2900亩)

  安靖水生作物区

  面积:3600亩

  金沙湖

  金沙水生作物区

  面积:1.53平方公里(2300亩)

  金沙水生作物区

  面积:500亩

  江安湖

  江安水生作物区

  面积:3平方公里(4500亩)

  其中,上江安湖2500亩,下江安湖2000亩

  江安水生作物区

  面积:2100亩

  北湖

  北湖水生作物区

  面积:2.47平方公里(3700亩)

  北湖水生作物区

  面积:3000亩

  龙潭水生作物区

  面积:3500亩

  青龙湖

  青龙水生作物区

  面积:2.67平方公里(4000亩)

  青龙水生作物区

  面积:1800亩

  锦城湖

  锦城水生作物区

  面积:0.6平方公里(900亩)

  锦城水生作物区

  面积:800亩

  三圣水生作物区 面积:2100亩

  “如果你沿着绕城走一圈,你会依次看到……八大湿地总面积相当于5个西湖、14座颐和园……”这段《城市与水的新不了情》的视频,曾经在网上被数百万次点击,至今还在不断地刷新着纪录。

  这是成都与水的故事。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以在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中举足轻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创了“天府之国”“扬一益二”的天下美名;又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开始了城区内最大规模的生态区建设,全面启动“六湖八湿地”湖泊水系建设,以延续成都人水和谐、生态友好、水兴城盛的梦想。

  “我们的城市,有闻名遐迩的美食,有悠久的文化,有开放包容的市民精神……”这位饱含深情的视频制作者,却是一位外乡人。他自称再没有比成都更热爱的城市,并已将此作为第二故乡。他的动情讲述,不仅让成都人对“六湖八湿地”流连忘返,更让许多成都之外的人对生活在此城此景的美好满心羡慕。

  这是成都与人的故事。这座城市因水而兴,更因人而盛。成都以天府之国的良田美景滋养着千百年来的民众,更以宽容大气的赤诚情怀吸引了诸多慕名前来的人才。自然禀赋是成都历来的名片,但自然生态建设数千年的传承不息,却源于成都对人的尊重和爱护。一如今日的环城生态区大手笔,也是历史使命的秉承。将成都建成一个宜居、宜商、宜业之所,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宜人。

  水与城,城与人,人与水,在这个城市和谐交融。一个传承千年的故事,于此时翻开新的篇章。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而早在2011年底,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就响亮地提出:要打牢生态本底,坚持用抓基础设施的办法抓生态建设,坚决维护“绿线”规划的权威,抓紧推动环城生态区保护进入城市立法程序,让这条中心城区的“翡翠项链”能够世代传承。

  这是一个城市坚持不懈的努力。成都紧跟中央号召,深入持久地将生态筑梦的文明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

  成都迅速启动了环城生态区的规划建设,决定傍河成湖,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极大地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成都的生态环境,立足当下,泽被后世,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

  “六湖”,指成都依托现有的府河、清水河、江安河、东风渠等水系,规划建设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安靖湖、北湖、青龙湖6个湖泊;“八湿地”,是在“六湖”周边及成华区龙潭片区、锦江区三圣片区布局8片集中水生作物区。六湖八湿地,就像一串精美绝伦的翡翠项链,将成都中心城区环抱在一片绿意盎然中。

  但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只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这场革命性变革提供可靠保障。

  为此,成都紧锣密鼓的行动接踵而至:2012年初,“环城生态区”正式命名,成都提出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的设想;为了保障这个梦想的顺利实现,成都按照“把生态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优先打造”的思路,开国内针对城市特定区域规划立法的先河,对环城生态区实行“绿线”控制:6月,《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形成,成都市人大启动相关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8月,环城生态区领导小组成立;10月,成都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并高票通过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六湖八湿地”中每座湖、每个湿地,都编制了操作性极强的实施规划,确保建设突出生态功能和水环境功能。10月底,锦城湖率先开建……

  一个绿色梦想,正在成都地图上徐徐展开。

  不只是历史传承更是科学决策

  “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区,对成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这一决定,一直被视为具有“战略决策”的意义。

  这是符合全球发展趋势的谋篇。城市飞速发展,代价也随之而来。中国各个城市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虽已引起高度重视,但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污、生态保护的任务前所未有的紧迫和艰巨,转型升级,成为摆脱发展桎梏的唯一选择。成都这样一个大都市,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也需要大量的水体来调节生态、净化环境、舒适人居。

  这是着眼未来城市规划的布局:目前,城市发展“摊大饼”现象比较明显,通过构建环城生态区,可形成生态隔离空间,严格控制增长边界,推动成都向组团发展、多中心、特大城市群转变,有利于优化成都的城市增长方式,“科学奠定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城市总体格局”。

  这也是基于对历史自然禀赋的综合考量。在世界各地,水资源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成都虽位于岷江上游,但地面坡降很大,导致枯水期不能蓄水、丰水期不能滞洪。所以,素以水文化闻名的成都,资源禀赋上却是一座缺水城市。因水而生的文化,其实也是成都人治水、用水、亲水、近水的一部不朽的发展史。但成都的中心城区,始终受困于水面和湿地总体比较少,难以满足市民日益迫切想要与水相邻共生的心理需求。

  “六湖八湿地”便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传承和发展需求的“战略”而生。它们紧邻穿城而过的5条河流而建,取水还水。源头,是流动的活水,在流经湖泊后又汇入河道,水量未变、水质更优,更“”下了28平方公里的水面,成了这座城市的点睛之作。据测算,环城生态区“六湖八湿地”建成后,将使中心城区的水面比例从1.8%提升到6%,公共绿地比例从6.8%提高到27.2%,生态效益明显。它可以滞洪、调蓄、补水,可以改善流经城市河流的水质,可以净化空气阻挡污染,可以精致城市的绿色景观,可以方便人们近距离享受自然,可以为成都未来的城市基业,打下坚实的本底,成为成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强劲推力。

  做好这篇水文章,是符合历史趋势和中国改革需求的科学决策。它意味着成都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踏实地保留并发扬了自己的特色,并率先引领城市转型升级。

  不只是景观公园更是生态绿地

  “一个全长80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的环城湿地公园,将是成都绕城的靓丽风景线……

  “未来,市民驾车行经绕城高速,将能看到非常美丽的湖区景观……

  “八十公里环城绿廊,生态区的所有湖泊都将配备船只,方便游客湖心泛舟。

  “规划部门拟把金沙湖附近的永陵服务区利用起来,使其作为进出金沙湖的一个通道,可在此处换乘自行车,也有可能直接在这里换乘小舟。

  自从开始建设,关于这块绿色美地的期待就成了成都人挂念最多的话题,一方人对一方水土的热爱和憧憬,在这些描述中不断延伸。

  “六湖”规划面积揭晓:安靖湖1.93平方公里(2900亩),北湖2.47平方公里(3700亩),青龙湖2.67平方公里(4000亩),锦城湖0.6平方公里(900亩),江安湖3平方公里(4500亩),金沙湖1.53平方公里(2300亩)。这篇巨幅绿卷让每一个在成都生活的人都为之振奋。

  但成都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生态区还将远超他们预期。

  “生态湿地并不是公园。”对环城生态区的定位,不是田园、郊野、简单生态带、农家乐,而明确是湿地公园,跟一般公园性质不同。环城生态区的特色在于其完整的生态系统及强大的生态功能,设计理念紧紧围绕自然性、保护性和可持续性。当然,建成后,它还将具有生态保护、现代服务业与居住、文化景观、基础设施承载、城市应急避难等多项功能。

  白鹭湾生态湿地坐落于成都市区东南部,开放至今已成为成都人最爱去的自然美地。大片植物生长在水中,伞草、美人蕉、芦苇、芦竹和再力花等。“水生植物能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负责完成杂草拦截、泥沙沉淀、硝化反硝化生物反应等任务,再对氨氮、总氮、决磷等成分进行降解,水质将从劣五类水净化为三类水质,也就是从生活污水达到景观用水,发挥净化水源的作用。”这是湿地的技术内涵,湖区即是天然污水处理厂,很多成都人徜徉其中,也开始慢慢了解和认识其中的奥妙。

  “六湖八湿地”环城生态区,不仅能改善中心城区的水生态、水环境,为成都树起一道生态屏障,同时还能起到储水、蓄水的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区水资源调蓄能力,有望调节局部气候,同时在视觉上疏解城市居民的压力,一举多得。就像是一个兼具生态效应的水资源工程,环城生态区的建设,有着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同样的目标,即要长期持久地发挥作用,造福后世子孙。

  为保护“六湖八湿地”的水源环境,“六湖八湿地”严格禁止发展工业,在建设控制要求方面,规划要求,农业种植物、苗木、生态植物植被、树木和水体的占地面积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80%;绕城高速路两侧200米范围内将主要用于生态建设,除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外不得进行其他用地建设;绕城高速路两侧200米至500米范围内允许布局适量现代服务业用地,不得新建住宅建筑。

  截至今年9月,环城生态区建设已初步完成6块(4万平方米)新建公共绿地建设,在建8块,已完成增绿4853亩、植树101.94万棵,田园风光区8500亩。

  环城生态区建设,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示范。目前,包括天府新区、新都区、双流县等周边地区也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改善生态的努力中去。随着兴隆湖、香城湿地等建设的推进,可以预见到,素来不乏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的天府之国将再次拥有一张傲人的名片,吸引八方来客。

  不只是民生工程更能赢得绿色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尊重自然规律、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是环城生态区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

  一切从以人为本出发。根据规划,环城生态区建成后,将形成“快速通达、慢行体验、无缝接驳”的综合交通系统,使市民来得了、进得去、留得住。总体来看,环城生态区未来将形成“两环八轨二十八射”的交通系统,两环———三环路、绕城高速;八轨———8条地铁轨道(1、3、4、5、6、8、9、10号线);二十八射———28条快速畅达的放射状骨架道路,既有快速交通有机接驳地铁、公交、大巴等快速交通系统与绿道,又保障慢行交通,规划300公里慢行绿道网络,在绕城高速两侧形成绿道双环,在环城生态区内形成满覆盖绿道体系;还将规划9处包含机动车(含旅游大巴)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的静态交通设施,以方便市民。

  美好的蓝图正在一一变成现实。首个建成并向市民开放的湿地白鹭湾,水中嬉戏的白鹭,畅快呼吸的空气,清澈纯净的水质,快乐奔跑的孩子,无不让游客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距车水马龙的锦城大道仅几分钟路程,踏入锦城湖休闲广场,一片开阔的水域呈现眼前,石、桥、林、草映于水中,鸟鸣鱼游其间,繁忙的上班族在空闲之余漫步其中,惬意舒适,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好的休憩……

  这真是一种难得的和谐。纵观全球各大城市,能在高度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时近距离保留生态形态的,屈指可数。成都决定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保留下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为城市提供绿肺空间,这不仅得益于卓越的眼光,更有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但得到福泽的还不仅是民生。毋庸置疑,当前各地都面临着一定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常会处于尴尬境地,成都加快实施“六湖八湿地”工程,不仅能够推进成都的城市生态转型升级,更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共同推进的多赢局面。

  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举行。前不久,由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协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绿色中国2013·环保成就奖”颁奖揭晓,白鹭湾湿地荣获“绿色中国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殊荣。近日,成都被亚洲开发银行评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嘉奖背后,是成都经济驱动力、创新力、生态保护力等各类能力在全世界广泛被认可和接受的进步。“六湖八湿地”等环城生态工程的实施,不仅会提升成都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会对那些希望到成都来创业、投资的企业和人才,产生强大的吸附力。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工程,而是对成都的环境、人居、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影响的系统工程。“六湖八湿地”的建成,必然能够推动“宜人成都”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宜居城市,进一步激发城市的经济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成都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