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咬"全球前沿技术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火力全开
本报制图/卢浩
开栏语
今年以来,成都启动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强化工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一业定乾坤”的作用,大抓产业、项目和园区,上半年交出了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速双双领跑副省级城市的答卷。
按照成都确立的目标,年内要完成2185亿元的工业投资和1668亿元的技改投资目标,创近年新高。这意味着成都要付出超常的努力,也意味着成都在产业结构、园区布局、企业培育、民间投资等方面,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
从即日起,本报将在成都新闻版开设“一业定乾坤——工业强基进行时”栏目,通过深入一线调查、与权威人士对话、剖析具有典型意义的切片等方式,全面观察和记录成都奔向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历程,以及“竞进拉练”“3+N”园区布局调整、重点产业突破等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敬请期待。
□本报记者 冉倩婷 陈碧红
上个月底,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开通运营。与此同时,另一个消息也传来,待3号线2期开通时,其运行列车,将有望实现“成都造”。
完全具备A型地铁列车整车制造能力——这是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背后,成都全线发力轨道交通产业的一个切片。成都提出,到2025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要突破2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要达到1000亿元以上。
任务不可谓不艰巨:2015年,成都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完成收入仅为872.67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尚不足百亿元。
打造千亿产业链,成都底气在哪?
技术研发“紧咬”全球最前沿
5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北边的内华达沙漠,“超级高铁”推进系统首次户外测试。同一时间,位于中国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校区内,一个“多功能高速运行模拟试验台”正在建设,预计将于今年底投用——该试验台能创造出真空管道,形成类似于“超级高铁”的运行环境,实现最高760英里(约合1230公里/小时)的运行时速。
技术研发“紧咬”全球最前沿,映射出了成都在全国乃至全球,在轨道交通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
技术研发方面,位于西南交大校内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代表了顶级、前沿的国家最高水平。“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院士,除一位以外,其余全部来自西南交大。”西南交大校长徐飞介绍。
勘察设计方面,中铁二院勘测设计收入连续9年全国第一,订单证明其“全球竞争力”:2015年6月,中铁二院与俄罗斯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就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勘察设计与俄罗斯铁路公司正式签约。该项目合同金额约24亿元人民币,系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单。
依托这两个极具优势的环节,目前,成都已经构建起一条覆盖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在内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并在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悬挂式单轨等新制式轨道交通方面,掌握大量关键核心技术。
8月4日,由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中国中车、中铁二院、成都地铁和金牛区等,共同组建的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同一天,中铁二院、中电十所等12家单位发起成立“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联盟”,共同参与轨道交通技术开发。
“金三角”今年动态频繁
近几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德国SCIVerkehr铁路工业信息咨询公司统计,2014年全球市场容量达1620亿欧元,预计到2018年将突破190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
仅中国本土就有万亿规模的市场需求。全国38个城市的规划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地铁运营里程将超过8000公里,其中新增5000公里,新增投资约为2.5万亿元。这意味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坐拥 8750亿元-10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盛宴备下,成都如何上桌?
按照《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成都将打造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一总部两基地”空间布局,三者之间形成一个轨道交通产业“金三角”,覆盖科研、设计、施工、制造、运维的全产业链条。“一总部”指金牛轨道交通研发设计总部,“两基地”即新津轨道交通及新材料产业基地、新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今年,“金三角”动态频繁。
在金牛,截至4月下旬,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已经吸引轨道交通和泛轨道交通类企业50余家入驻,产业园二期将于今年内开建。
在新津,已聚集以新筑股份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相关企业32家,并在政府引导下组建了轨道交通产业协会。
在新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于7月正式投产,年内,成都市首批A型铝合金地铁列车将在此实现样车下线和批量交付,该批订单将服务于成都地铁7号线。
短板如何才能补上?
资料显示,成都现有轨道交通规模以上企业91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从全国来看,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起步早、基础牢,行业内单位数量列全国第二。成都还多次参与轨道交通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及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是国内技术标准的领跑者和制定者之一。
但现阶段的产业规模,看上去却与这丰厚的“家底”不太相称。2015年,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872.67亿元,而国内苏州、株洲等地,均已形成千亿级规模的轨道交通产业。
分析原因,装备制造领域相关制造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整体规模不大,产业聚集尚未形成;本地配套水平不高,仅为30%;虽然科研技术水平很高,但成果转化率不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突出。
成都如何迎头赶上?
在抓重大项目促进、加快关键项目引进、加快新制式轨道交通示范线建设、加强产品(技术)本地配套、加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常规动作”下,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成为成都补齐短板、奔向“2025目标”的推手。
根据来自成都市规划局的消息,在未来,成都市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将达到2370公里。在中铁二院的相关专家看来,成都这张庞大的轨道交通规划网,将以需求带动的方式,极大地加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力,“以成果转化为例,以前‘墙外香’,未来也在‘墙内香’。”
轨道交通引领成都城市格局,成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正迎来最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