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赶快叫停“家长作业”

28.01.2018  03:12

  点读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就像这条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所言,一提到陪孩子做作业,瞬间能让一堆父母崩溃。“写作业”以及“陪孩子写作业”已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

  最新发布的《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91.2%的家长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每天陪写的家长高达78%。被作业束缚的还有老师,65.39%的中国老师喜欢在讲台上教学,然而每天有40.37%的时间要花在批改作业上。

  学生、家长、老师三大人群的“集体焦虑”,引发社会关注。“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其实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本报记者吴梦琳

  学生家长老师

  都叫苦

  考试学渣、作业学霸“高分低效”现象愈演愈烈

  省两会期间,民进四川省委提交了一份《治理“家长作业”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据统计,成都市曾做过一次调查,84%的受访家长因陪孩子写作业而头疼,其中24.4%表示非常头疼。陪伴督促、辅导作业、检查批改作业、作业签字、做手工作品等,“家庭作业”数量多、难度大,家长和学生苦不堪言,甚至影响到家校和谐关系。

  省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秘书长张宏告诉记者,这个问题并非只有家长在反映,不少教师同样关注到这一现象所带来的不合理之处。“学生的家庭作业异化为‘家长作业’后,家长检查修正后的作业呈现出的‘满分’,与孩子参加考试后的分值落差明显,教师不能真实掌握学生学习状况,造成‘考试’‘作业’两张皮,无法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教学和辅导改进,‘高分低效’现象愈演愈烈。

  省政协委员、乐至县副县长李炜也关注到这一问题。李炜分管教育工作,她认为,让家长陪着孩子做作业,初衷是好的,希望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来。但是随着作业的加码,如今出现了不少“变味”现象,成为社会痛点。

  习惯比成绩

  更重要

  建议借鉴上海、江苏等地做法 从作业减负和理念转变入手

  “家庭作业问题虽然只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小点,但其反映的却是《义务教育法》的落实情况、学校的规范管理、良好的家校关系等深层次的教育及社会管理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对此,张宏建议,应从治理“家长作业”入手,可以参考上海、江苏等地的做法,制定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秩序。例如通过“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指导学校和老师建立多学科作业协调机制和作业备案制,开发“必做”基础性和“选做”拓展性作业,按孩子能力和进度完成“动态分层作业”,不布置超越课程标准规定的作业。“这背后,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让教育回归到自然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本质。

  同样,李炜也提出,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共同行动,特别是家长的观念应积极转变。否则会出现学校进行课业减负的同时,家长却为了保持孩子的竞争力,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财力自行给学生加码。

  省人大代表、广元中学校长苏国刚建议,老师和家长不应一味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有时候,‘学渣’和‘学霸’之间的距离,往往只差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