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访谈】何康林:突重点抓精准 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16.07.2015  12:44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访谈·甘孜州甘孜县委书记何康林

  何康林:啃硬骨头必须有股韧劲 突重点抓精准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何康林与达通玛牧民群众座谈

 

何康林看望结对孤儿

 

何康林检查泥柯乡住房解困工程

 

何康林在下雄乡俄措村通村公路建设现场调研

 

  (记者 雷兹 何小平)“啃硬骨头必须有股韧劲,穷地方办事更必须一个眼子一个钉。”这是甘孜州甘孜县委书记何康林总结的工作经验;“县里再贫困,花在百姓身上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要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这是何康林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自2011年担任甘孜州乡城县委书记到如今的甘孜县委书记,何康林俨然是群众眼中的好干部标杆,以至于不管他是在乡城县还是甘孜县履职,总能破冰前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拥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前夕,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对在县(市、区、旗)委书记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102名同志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予以表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并坚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的何康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深入村寨寻找建设思路 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2011年,何康林担任甘孜州乡城县委书记,2014年,何康林调任甘孜县委书记。尽管乡城县和甘孜县在基础条件、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工作侧重等方面都迥然不同,但不管在哪里,何康林总能破冰前行。由于与群众走得近,何康林成为群众眼中的好人好干部标杆,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拥戴。

  即便是在乡城县和甘孜县最远的藏家村寨,总能看到何康林为群众生产生活奔忙的身影。担任县委书记4年来,何康林走遍了两个县34个乡镇315个村,如今只要一提到何康林,农牧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

  乡城县有两万多名藏族群众沿河而居、依山而耕。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有的缺桥过河,有的缺路下山,有的缺水饮用。何康林在乡城县工作期间,为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曾和同事一起走遍全县12个乡镇89个村,深入农牧民家中开展调研,找寻解决办法。

  2008年何康林在担任乡城县县长期间,始终秉承细心、规范的原则,全心全意配合县委书记工作,提出“1245”发展战略和“四地建设”总体目标取向,围绕优势资源,强力推进能源开发,全县水电装机达50万千瓦,占资源开发的60%。玛依河水利工程完成竣工验收,整合资金4.82亿元建成“1镇3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财政和农牧民人平均收入连续翻番,实现了乡城3.3万人的“第二次革命”。大抓农业基础,带领乡城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大抓党风廉政,带领乡城连续四年名列党风廉政,群众满意指数全省前三、全州第一。

  2011年何康林担任乡城县委书记。何康林到白依乡、定波乡调研基层农村工作,同以往一样,群众提的最多的还是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何康林认真总结以往经验,认真调研论证,提出通过实施“四小工程”(小能源、小水电、小路、小桥)建设,一方面,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形成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共建乡城的良好格局。乡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县本级财力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将新增财力的50%用于农村建设,实施以小路、小桥、小水、小能源为主的“四小工程”建设。

  2012年一开年,乡城县财政拿出2000万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占到上年县本级财政收入的近50%。

  2012年8月,“通水的那天,全村老少都来了,把洁白的哈达系在出水管口,那场景真感人。”沙贡乡达根村主任邓珠说,由于缺水,过去每到灌溉季节,达根村村民们不分白天夜晚守在一个很小的取水口旁,经常纠纷不断、邻里不和。去年3月,投资30多万元、村民投工投劳近千个工日后,一条大口径引水管道把两公里外的山泉引进村,给400多名村民和 1000多亩庄稼解了“”。尽管这些工程不大,但在当地村民眼中,却是自己生产生活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他们说,建好这些工程,家家都受益。听说哪里修路架桥需要搬石材,大家袖子一挽就自发地来了。财政资金实现了放大效应。在青德乡布吉村,13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水泥等必要物资购买上,村民投工投劳折合资金达到70万元。仅2012年,全县“四小”工程的投工投劳就折合达1500余万元。经过两年时间持续建设,全县已有68个偏远山村直接受益。

  “四小”工程投入不高却管用,还发挥了“造血”功能。在热乌乡东尔村,这几年随着牲畜饲养量增加,全村33户人的用水陷入困境。去年,县水务局到村里新建和更换了水管,村民八比告诉记者:“现在养再多牲畜也不愁水了,我还要多养一些。”由于基础设施改善,许多受益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成倍增长。变化不仅体现在看得到的直接受益中,也给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尼斯乡沙孜村的村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用上了水电能源的73户村民全部改用电炉等电器设备,告别了伐林当柴。如果以20年来计算,能保护至少3000亩森林。除了环保意识,爱美意识也增强了。青德乡党委书记泽朗初笑着告诉记者,告别一身尘土的日子,村子里的男男女女都爱上了打扮,在家生活一身衣服,下地劳动一身衣服,人人都有“工作服”。

  这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工程起了大作用。如今,乡城县89个村实现道路村村通,3726户农户水、电、通讯、太阳能实现全覆盖。

  到甘孜县履职后,何康林深入基层调研,推进“民生大改善”专项攻坚,落实民生项目276个,投入资金6.5亿元,有效解决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交通、饮水、用电等民生问题。

  干部作风与民生改善同行 躬身诠释“四有”内涵

  2014年任甘孜县委书记后,何康林根据甘孜县情,提出凝聚“四个共识”、聚力“三大主题”、力推“五个下移”总体工作思路,谋划“游康北、住甘孜”及“一城、一镇、一条线”的旅游发展思路和定位,助推牧民定居、产村相融等格局,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民生改善有效推进的同时,干部作风建设同样需要跟上节奏。2014年底,甘孜县委对全县各乡进行综合摸排,发现斯俄乡存在干部管理松散、“走读”现象严重、服务意识差等问题,被评定为“后进党组织”。为让斯俄乡摆脱后进“帽子”,何康林先后两次约谈乡党委书记,逐一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安排驻乡村工作组成员与乡村干部谈心谈话,查找不足,迅速整改。

  “藏区要发展,党员必须带好头”。何康林带头挂帅庭卡、茶扎、斯俄等乡的集中整顿,以软乡弱村集中整顿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22名县级党员领导蹲点开展整顿工作,指派23名县级机关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后进村“第一书记”。

  以群众工作全覆盖为抓手,何康林组织甘孜县2952名干部职工与12870户农牧民结对子、认亲戚,送温暖、办实事;全面推行党建目标责任管理,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对全县机关单位和乡镇领导班子的“责任田”进行细划;推行“千件万件小事暖人心”为主题,以“认识人人、服务人人、人人需要、人人喜欢”为载体的藏区网格化管理。

  甘孜州开展结对认亲工作以来,何康林有8户“亲戚”,“亲戚”扎西是来马乡来马村一位60岁的老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常年卧床不起。在下乡走访了解情况后,何康林通过各方渠道为扎西打听病情,在得知扎西的病可以治愈时,何康林说:“找个时间去康定看病,我已经帮你联系州医院的医生了。” 面对贴心关怀,扎西连声感谢。6月20日端午节这天,何康林又一次到扎西家走访看望,看着扎西不仅能下地走路,还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何康林非常高兴,他嘱咐不要忘记复查时间和吃药、换药。

  在乡城县工作时,针对松茸、虫草等集中的边界常产生纠纷的现象,何康林提出收获季节在这些地方设立临时党支部,白天采摘、晚上组织百姓开展电影放映、唱歌跳舞等活动,将矛盾化解在未发之前。同时对一些党员人数较少的支部,由邻近大村建立“联合支部”,以商议解决边界常产生纠纷问题。

  以自身行动影响和带动班子的廉政建设,何康林工作以来,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并坚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真正实践着“四有”和“四个人”的内涵。据了解,2011年以来连续4年,乡城县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指数名列四川省前四名、甘孜州第一名。

  突重点抓精准 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如何更好地推进甘孜县精准扶贫工作,是何康林思考的一大问题。刚刚召开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是我省在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何康林说,甘孜县认真组织县四大家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负责人集中收看了会议实况,并结合甘孜实际,围绕东明书记的讲话精神就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动甘孜精准扶贫开发开展了讨论。

  甘孜县作为国家扶贫连片开发地区重点县,是全国、全省、全州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县有贫困户5354户,贫困人口12294人,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脱贫致富的基础还十分脆弱,离“精准发力”工作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何康林介绍,目前甘孜县围绕12项重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五大扶贫工程”,精准识别国家级标准贫困户5354户12294人,“一对一”制定脱贫计划,“多对一”挂联帮扶;投资3800余万元实施以住房解困、通村道路硬化、村民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的基础扶贫工程;强化产业扶贫,抓好生猪养殖基地、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紫皮马铃薯基地、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和高原优质自给蔬菜基地的管理和建设;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扶持力度,重视能力扶贫,落实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解决720名学生就学难问题。

  何康林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今后一个时期,针对农牧区“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增收难、通讯难、就医难、就业难、上学难”等最突出的民生难题,甘孜县将从选准最困难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群众最急需的事入手,抓好规划编制,做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同时抓好精准扶贫,落实“五个一批”措施,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何康林还表示,甘孜县将不断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县负总责,乡镇、村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分类施策,按照经济基础、发展方向、人口素质等,实施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并结合群众工作全覆盖,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确保每一个贫困村有一个驻村帮扶工作组、有一个联系单位、有一名“第一书记”,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何康林表示,与此同时,甘孜县将于近期召开全县扶贫攻坚座谈会,专题研究全县扶贫攻坚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