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产城相融铸就魅力家园

25.08.2014  11:06

    众所周知,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战略,二者从内涵上看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实施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反之,城乡统筹发展亦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近年来,会东县大力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县城建设为引领,集镇建设为支撑,新村建设为基础,因地制宜,盘活要素,集约高效地走出了一条多极支撑、产城相融、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多极支撑  布局多元化

    “县城变大了,乡村变美了,群众富裕了,社会和谐了。”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客商,说起会东城镇化建设以来的变化,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据悉,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会东按照“改造好一座旧城、建设好一座新城”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多点多极支撑格局,全面带动全县城镇化进程。

    ——突出县城首位带动。完成了经济适用住房、县城亮化工程、人和广场改扩建、全球通路立面改造等工程,推进了旧城改造、滨河景观绿化带、河东商品房开发、城北农贸市场、城北廉租住房、东区廉租住房等项目建设。据悉,该县2011至2016年共规划推进城镇建设项目41个,现已完工项目15个,已开工项目11个,拟开工项目15个。

    ——强化集镇次极支撑。启动了铅锌镇、淌塘、姜州、堵格、乌东德5个集镇规划建设。同时,区域撤乡并(建)镇有序展开。截至目前,已撤10个乡新设4个镇,2014年撤并27个乡镇建、扩7个乡镇。预计到2015年末,该县通过撤并乡建镇及并乡工作,建制镇13个,保留7个乡建制,城镇化率达45%以上。

    ——推进新村多点突破。结合彝家新寨、移民安置点建设,2011年以来,共新建、改扩建新村94个,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2个。预计到2018年,全县完成新村建设239个,新村建设覆盖点80%。

    城北广场、旧城改造、城市供水工程、城北农贸市场、老街古镇、小河嘴进出口风貌打造、东区廉租住房、 鱼人家楼盘……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柏油路四通八达。该县通过城镇化建设,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渐形成了城乡共融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改旧、建新、提位,逐步形成“一环、两轴、三组团”的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力争在本届县委、政府任期内,把县城建设成12平方公里、人口达15万人的川滇特色优美小城市。

    产城相融  发展全域化

    “我家在石榴种植、畜牧养殖方面扩大规模,规划年人均增收2300元。”在姜州乡民权村刘世东家里,主人滔滔不绝地介绍。该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境内山川秀丽、名胜景点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该村通过区域化布局、精细化养殖、市场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以打造特色旅游为重点,以发展循环养殖、立体养殖为模式,打造集垂钓、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基地。2013年,该村出栏商品仔猪8000头,出栏1000头以上的重点养殖大户4户、出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100户,全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民权村只是会东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该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始终把新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一体”要求,成片推进省级示范县新农村建设和白鹤滩、乌东德两大电站的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加大产城相融,全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

    据了解,2005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新村建设资金15亿余元,建设和改造新村165个,涉及农户18010户、75656人;整村推进建设40个村、42个建设点,启动3个彝家新寨示范村、6个移民安置点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116个新村示范点,确保全县36%以上的村民入住;到2020年建成239个新村示范点,确保全县75%以上的村民入住新村。”该县农办主任王国新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

    如何让进城农民变成消费主体,让城镇化转变为发展动力?怎样倾力支持中小城镇发展,让更多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为破解这些制约城镇化建设的瓶颈,该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做强产业支撑,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

    “扛起锄头搞农业,放下锄头经商,住上了漂漂亮亮的房子,有了增收致富的路子,挣到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城镇化建设后,我们既‘安居’又‘乐业’,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堵格村支部书记曹华金说,“产村相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舞台。

    环保宜居  生活田园化

    城北广场、顺河公园、小河嘴景观带……走进会东县城,满眼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鸟语花香簇拥的亭台楼阁,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花园。

    “在城镇化建设中,既要高效,又要宜居,不能到处都是高楼和工厂,要让乡愁有安放之所。”会东县委书记袁文林说。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伊始,会东县就坚持走“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确立“川滇山水小城,活力宜居家园”的景观风貌特色定位。同时,按照“单条路风格一致,每条路又各不相同”为基本思路,聚合多种要素,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严格实行征地用途管制,统筹协调城市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化建设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高效利用鱼河、獭猫山等自然景观资源,切实把山水、森林等生态要素作为城镇空间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防止了形成缺乏生态和休闲空间的“水泥森林”现象。

    截至目前,共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2.23亿元、城乡交通路网建设资金4.03亿元,农业基础建设资金10.08亿元;经省政府批准征收转用的城市和乡镇批次建设用地9宗。

    采访中,老街村四组村民范云发难掩内心的喜悦:“以前,街面太窄了,拉车水泥只能到街口,然后人工搬运,费时费力;城镇化建设后,路面宽了,环境改善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便多了。”亭台、小桥、古树、草坪……成了会东出入口一道靓丽风景。

    果木千层浪,稻花十里香,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乘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春风,会东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上,“产城相融,魅力家园,富丽山村,景似画,同欢乐”的大和谐景象初具雏形。

    会东:壮大县域经济 促进城乡统筹

    会东宣 杨再平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

    自凉山州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会东迅速行动,对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抓项目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能力。将按年初“力争全年签约引资70亿元以上,资金履约率达40%以上”的目标,继续抓好项目建设,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统筹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环境保障等问题,全面推进100余个重点项目建设。今年1—7月,全县106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3342 万元,完工项目共5 个,按目标进度推进64个,前期工作项目28个,其中25个项目按计划目标推进。

    ——强产业兴县,踏准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做大工业,做强农业,做优三产,加快形成优势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工业方面,按照工业“1466431”发展路径,以构建“一园四区多点”组团式园区发展模式为重点,以建好园区七大平台为抓手,突出重点,对外包装,对内细分,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为把大桥铅锌硫磷化工特色产业园打造成为省级成长型产业园筑牢基础。加快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建设,发展“飞地”经济,共建“两会”有色产业园、宁南会东会理茧丝绸产业园。

    在农业方面,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一园三区五基地”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蔬菜、燕麦、魔芋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规划并统筹建设核桃、油橄榄种植基地,带动农特资源开发和农特产业的良性发展,大幅提高农业附加值。

    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优先发展居民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管理、旅游文化、公用事业等服务类行业,加快建设新云物流中心等项目,发展商贸物流等流通类产业。

    ——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城城市化、城镇特色化、农村社区化,构建“县城首位带动、集镇次极支撑、新村多点突破”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共融发展。全面推进规划、交通、产城、城乡、管理、信息“六个一体化”建设,走出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中,把生产、生活、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等各项功能有机融合起来,依托县城发展服务业,依托城镇建设产业园区,依托产业园区拓展城镇空间,同步实现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和协调城乡的分工特点,促进城镇技术资金与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增强集镇“自我造血”功能。

    ——强基础,不断挖掘发展潜力。加快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跨越发展的条件。加快推进金东大桥、南环线、乌东德专用公路等在建项目;加快新马灌区、新华水库末级渠系配套、病险水库整治、烟基项目等农业农村基础性工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惠民生,全面凝聚发展合力。让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支出占总支出的70%以上,新增财力80%以上全部用于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战场。发展县域经济,会东将策马扬鞭、奋力前行,续写辉煌。

    相关链接

    会东县

    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8月19日上午,会东县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安排部署全县省级新农村示范县建设工作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各区域协调办党组书记,各乡、镇党委书记,联系新农村建设的县直单位及企业主要负责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村支部书记共计170人参加推进会。

    县委农办主任王国新通报了该县新村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及2015—2020年新村建设的规划打算。副县长汤忠国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今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伟对今后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本质内涵的问题,明确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准确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明确新村要建成什么样子;三是准确把握好新农村建设实现路径的问题,明确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四是要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吃透乡情、村情,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县委副书记何桂祥表示,各区域、乡、镇、行政村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新建、改造和保护并重,因地制宜,科学设计聚居点规模和户型,原则上除了移民安置点以外不再搞大规模的新村聚居点建设。对姜州镇民权村、郑家坝村、嘎吉乡官田村、柏岩乡乌龟塘村、红果乡戈衣村五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作了具体要求,同时要求相关部门迅速传达贯彻好本次会议精神,认真梳理,调整工作思路,明确目标责任,扎实推进落实,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更新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东宣 李晓娟 杨再平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

    会东县

    核桃产业发展势头好

    近年来,会东县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推动全县林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突破口来抓,通过大力发展,现在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20万亩,涉及47个乡镇。

    产业发展思路清晰。会东县从全县实际情况出发,把核桃产业列为县域林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县政府到乡镇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具体抓,并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农办主任和林业局长任副组长,发改、农业、国地土、水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县林业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在县林业局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县林业产业发展,做到有人管,有人抓。

    发展目标明确具体。按照“统一规划,连片种植,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通过村组、乡镇申报,林业站实地规划设计,制定全县核桃产业发展规划。全县2014年计划新发展核桃面积10万亩,总面积达到30万亩;今后每年规划发展核桃5万到10万亩,到2020年全县核桃总面积将达到80万亩以上;成立核桃产业协会,筹建核桃加工企业,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全方位服务。

    入户宣传培训到位。一方面,林业局和林业站积极深入各乡镇、村组、农户、田间地块,通过召开群众会、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培训、宣传产业典型大户等多种方式,把发展核桃产业的意义向农户讲深讲透,让广大农户牢固树立“发展核桃既能增收致富,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全面发动广大农户积极发展核桃产业。另一方面,及时聘请相关专家以及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技术培训,及时解决了广大群众在生产管理、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出现的各类难题。去年以来,已培训群众3000多人次,发放资料6000多本。

    创新机制助推产业发展。一是紧紧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通过积极争取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苗圃基地建设、植被恢复工程、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后续产业建设等项目支持,无偿为群众提供优质核桃苗木,进一步激发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二是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核桃产业发展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多元化资金投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和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元经济投入核桃产业化建设格局,调动各方投入核桃产业建设积极性,实现规模种植,带动林农建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基地。三是采取与群众签订核桃种植合同,保障成活率,待次年检查成活达到合格后,兑现政策和资金补助,增强群众栽植管护的责任心,推动产业的迅猛发展。

    会东宣 李晓娟 杨再平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