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让扶贫精准到位

25.03.2016  11:07

 

如何做到“精准扶贫”?从政府的角度而言,需要提升各种扶贫政策的精准性,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扶贫,使企业能发展自身的同时更能契合实际带动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建文在日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呼吁尽快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让农业产业化企业成为精准扶贫的主力军。胡建文说,“实际操作中,精准扶贫光给钱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有致富的产业。

胡建文介绍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精准扶贫中可以干四件事:一是产业扶贫,包销农产品;二是就业扶贫,精准安排就业;三是慈善扶贫,捐钱捐物;四是精神扶贫,传导企业家精神。

胡建文以他自己所在的舜华鸭业为例,  18年前临武鸭只是个濒临灭绝的特色鸭品种,但在政府的支持下,舜华鸭业构建了从养殖到加工再到商贸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形成了一个近10亿的产业。“现在围绕临武鸭产业的2000多户养鸭户、1000多户辣椒种植户、600多户生姜和茶油种植户都实现了精准脱贫。

政府积极引导    企业热情参与

2015年,贵州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大会在贵阳召开,对外发布《贵州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倡议书》。据悉,此次贵州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倡议书》旨在倡议贵州省民营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做贵州省扶贫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

据了解,此次会议期间,企业与村之间进行了签约仪式。本次签约涉及107个村,其中51家民营企业与51个村签订帮扶协议,5家商会组织与5个村签订帮扶协议,赤水市政府市长谭海代表赤水市51个村与贵州宏立城签订帮扶协议。

贵州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孙志刚表示,“民营企业家是贵州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扶贫的主力军,积极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民营企业可以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等多种方式,把民营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创业置业,增收致富,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做出更多贡献。

此外,2015年7月,甘肃省工商联积极组织省工商联直属商会、民营企业家以产业开发的方式积极参与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积极响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能没有项目的带动与产业的支撑。甘肃省工商联先后组织一批有投资意向、实力雄厚的企业家赴有关市县开展项目考察和对接活动。每到一地,企业家们都深入实地考察项目,与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交流座谈,分析开发前景,研讨项目规划,初步达成了一批合作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认为,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脱贫,实现农户、企业、政府“三赢”。

张令平表示,定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是目前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矛盾。定西市在政府帮扶的基础上,目前已动员430多家民营企业对口帮扶400多个贫困村。张令平说:“民营企业结合自身经营活动,既可促进企业发展,又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企业机制活、‘鼻子灵’,而农户缺乏应对市场的能力和经验,在企业帮扶下,农户能学会如何融入大市场。

据张令平代表介绍,在定西,政府帮助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依托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对于小微企业遇到的“融资难、成本高”的制约,张令平说,地方政府应搭建担保平台,协调金融部门,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企业参与    探索扶贫新路径

2015年12月,恒大集团宣布投入30亿元扶贫资金,通过一揽子精准扶贫措施,帮助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表示:“恒大集团将把精准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探索企业帮扶精准扶贫新路径。

而在国家级贫困县贵州丹寨县,中国另一家知名企业万达集团正在以“企业包县”的方式进行扶贫。2014年末,万达集团“进驻”丹寨县,计划在5年内,累计投资约10亿元支持丹寨县黑毛猪扩繁加工、锌硒茶加工和教育事业等,建设容纳5000人的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吸纳毕业生和农民工到万达集团就业。

恒大集团和万达集团对贵州贫困县的整体帮扶,是中国正在开展的扶贫事业的一个缩影。截至2014年底,中国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日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一些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看,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有关人士指出,需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其中,企业参与被认为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项宗西表示,在当前扶贫工作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阶段,通过企业帮扶,实现了内外力量相结合,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

建言:补足短板  实现扶贫精准度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何伟建议,应让更多的企业和公益机构参与进来,做好精准扶贫。

全国政协委员何伟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而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此外,目前社会扶贫工作主要还是政府发动,真正的社会扶贫还没有充分动员起来,存在动员组织不够、政策支持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何伟建议,应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特别是整合企业、公益机构,包括民营公益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企业及公益机构的社会资源,通过在贫困地区引入创业培训课程、创业导师团、创业扶持基金、商品集采联盟、电商帮扶联盟等服务,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引入人才、技术、产品、资金;积极为贫困地区开展培训、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帮助贫困地区百姓增产增收;积极推动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帮助其通过劳务输出、劳动力转移,实现百姓的脱贫致富。

扶贫还应重视企业和公益机构的作用,政府可与扶贫企业及公益组织签订合作指南与工作备忘录,共建“扶贫合作中心”;保证扶贫企业及公益机构向各级政府扶贫办征询扶贫的权利,各级政府部门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由其代表参加出席;在建立畅通的信息披露平台的同时,强化公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