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推进以“巴山新居”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综述

28.03.2014  12:39

  2011年以来,巴中市在推进以“巴山新居”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中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注入其中,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在“统筹城乡”理念主导下有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

   让农民就地变市民

  2013年,巴中市城镇化率35.9%,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2011年9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战略,核心是在巴中城乡(尤其在广大农村)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联动,达到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

  市统筹城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明认为,以35.9%的城镇化率论,巴中市目前的城市人口大约在140万人左右,其余260万人主要散居在226个建制乡(镇、办事处)以下的广大农村,如果用10年时间让这260万人中的50%以上实现聚居,又可实现130万人的城镇化。即使从静态角度看,到2020年,巴中市也可以达到四川城镇化平均值。

  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我市提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构想。即:1个中心城市(巴中主城区)+3个副中心城市(三个县城)+40余个重点镇及180余个乡场+180个中心村及2380个聚居点。这个构想的亮点在于通过“180个中心村+2380个聚居点”的建设,达到“农民就地变市民”目标,市委将其称作“新型城镇化的底部基础”。换句话讲,这些中心村与聚居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座大厦,它们就是这座大厦的“底座”。

   让农村快速融入城市

  平昌县城位于巴(中)河与通(江)河交汇处。近几年,平昌县城人口猛增,已从原来的10余万人的小城镇发展成为近30万人的中等城市。平昌县城北面和西面方圆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各乡(镇)的交通、生态、能源、水土条件较好,是该县传统经济腹地。从2011年开始,该县开始在这一区域推进以“让农村快速融入城市”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

  日前,记者在平昌县委宣传干部李帜陪同下,从平昌县城出发,向北到元山,然后向西到得胜,转南到驷马,再向东到坦溪,最后回到县城。沿途经过通木、中岭、巴灵、民意、石马、创举、元峰、天生等十多个中心村、聚居点,全部是平昌为打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而重点着力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巴山新居很吸引眼球,给人一种完美的景象。更吸引人眼球的是那大片大片的农业大棚以及大棚内那些生机勃勃的蔬菜、花卉……尤其在驷马镇,记者竟然看到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清洁能源基地。李帜介绍说,这是平昌布局的三个产业园之一,另外一个机械制造园和食品饮料产业园分别布局在县城其他两个地方。

  从“统筹城乡”角度看,“县城——元山——得胜——驷马——坦溪——县城”这个圈层实际上是平昌城市建成区的延伸,也不妨称其为县城的“后花园”。未来若干年,在这个圈层内,以建成区为龙头,以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为支撑,将集聚平昌最多人口、最大经济产能、最繁荣的城市文化、最便捷的交通基础条件。然后,这些人口、产能、文化又将向更宽、更深、更大的圈层和领域推进,进而辐射带动其他地域的发展。

   建设"巴山新居"的两个要件

  “规划布局”和“群众自愿”是我市建设“巴山新居”的两个要件。“群众自愿”,即意味着“群众主体”,不但显示着这项民生工程的生命力,而且决定着新居建设大部分资金有了着落。

  研读市统筹城乡办公室提供的《巴中市“巴山新居”十年规划(2011——2020)》,可以发现规划布局“巴山新居”的指导思想切合实际。我市属于秦巴山区,各地环境条件、产业条件差异很大,因此,《规划》将巴山新居进行“四区、三通道”(高山区、深丘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交通大通道、河道通道、旅游通道)的分类布局很有特色。平昌“县城——元山——得胜——驷马——坦溪——县城”圈层的新居布局则涵盖丘陵区、城郊区、河道通道、交通大通道、旅游通道等5种类型。

  按照《规划》,全市将在2011年至2020年10年间完成41.39万户贫困户、受灾户、避灾避险搬迁户的新居建设。但在这40多万户中,有6.25万户有意愿到城镇购房或建房落户,有6.21万户愿意在原址上进行改建或散居,我市的政策是“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因此,全市规划建设巴山新居的总户数的确切数据是28.93万户,10年共需要动态投入资金700亿元,其中农户自主投入330亿元,约占总投入的65%。

  刘明说,巴山新居建设,农户投入是关键,这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多体现了群众的意愿。只有在群众自愿、自主前提下,巴山新居建设才有意义,也才更顺利。

   用现代产业支撑"巴山新居"

  巴中市是传统劳务输出大市,2000年以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110万人以上。以巴州区羊风乡楼房村(尚未进行新村建设)为例,总人口1060人,800余人外出务工。

  “巴山新居”可以吸引大量外出人员回流,同时吸附现代产业落地,进而支撑新农村良性发展。平昌县仅在元山——得胜一线就集聚了全县40%以上的养殖大户。随着养殖业的兴起,国内著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和雨润集团也于2011年在平昌落户。

  作为传统农业地区,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因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就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这一点在规划中显得很突出,强调在推进每一个中心村、聚居点建设的同时都要有一个产业发展规划,所规划的产业都必须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产业传统、人文特色等元素,涵盖核桃、巴药、生猪、土鸡、果蔬、茶叶,以及通江银耳、南江黄羊、七彩林业、乡村旅游等多种涉农特色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基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以及品牌、市场。建设以“巴山新居”为抓手的中心村、聚居点,对于人口、土地、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极大。以中心村为例,一般可以集聚人口250户、750——1000人,这相当于过去一个中等乡场的人口规模。今年1月9日——13日,重庆举办渝洽会,巴中市以“巴食巴适”作为巴中市所有农产品的通用品牌,获得较大成功,为巴中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走向大市场,形成大流通格局开了好头。

   建设"巴山新居"的两种模式

  苏山村位于巴中主城区北面,距离主城区4.2公里。苏山村的“巴山新居”建设以及整个新农村建设由巴中市宏昌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公司法人代表李成蓉介绍说,该公司是2011年6月进驻的,是苏山村两委和巴州区农业局共同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目前,苏山村的中心村建设基本完成,800余套小高层楼房和配套设施建设也已完成,所有资金均由宏昌公司先行自筹自投。另外,围绕中心村,宏昌公司还规划了桃园、杏园、李园、玫瑰园、梅花园等多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巴州区政府也打通了苏山村与主城区的连接线,并将全村村道路全部硬化。李成蓉很有信心地说,将来的苏山村将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以及山地运动休闲目的地为一体的具有城市风味的新农村综合体。

  从分类上讲,苏山村“巴山新居”建设属于在政府引导下的“统一规划,市场化建设”模式,这是我市两大新农村建设模式之一,要义在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具有可复制性。另外一种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统一规划,自主建设”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规划,联合建设”,这种模式一般用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偏远、贫困地区。不管哪种建设模式,都有一个农民自愿和规范管理、严格监督,以及产业发展问题。

   以"巴山新居"为抓手推进扶贫开发

  市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截止2011年末,按照国家2300元贫困线标准计算,我市尚有86万余人没有摆脱贫困,其中80%居住在农村。因而,我市面临着既要扶贫攻坚又要建成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切入点仍然是坚定不移推进以“巴山新居”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

  通江县空山乡地处该县北部高山区,是该县最偏远、最落后的贫困乡。2009年,国家把“县为单位、整合资金、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新时期扶贫开发模式运用在这个乡和相邻的诺水河镇、两河口乡25个村,共投入资金2.1亿元。经过3年建设和近几年的发展,不但25个核心村实现脱贫,还辐射带动周边几十个村的发展。

  借助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新思路、新政策,我市在进行巴山新居建设时,强调“全域扶贫”和“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理念。这一点,首先体现在《规划》上,全市共确定了100个片,180个中心村(含新农村综合体),2380个聚居点,覆盖41.39万户、130余万人,要求从2011年按照11.3%的进度,2012年——2015年按照17%的进度推进新居建设,2016年——2020年完成余下的30%,最终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

  去年10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视察了我市“巴山新居”建设情况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要求全市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要向特别困难的群众进行政策倾斜”,市委、市政府随即将城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运行模式移植到巴山新居建设和管理之中,即通过政府大量补贴的办法,确保农村特困群众在暂时交不起建房资金的情况下也能够住上新房。

  市委三届七次全会通报,仅去年一年,全市就让12.39万人住进了巴山新居。

   让农村居民享受发展成果

  去年底,巴(中)达(州)高速、巴(中)陕(西)高速(南江段)竣工通车。至此,巴中市境内共开通四条高速。另外还有3条高速、两条铁路和环城大件路在建。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说,所有高速和铁路建成以后,再加上境内国道、省道等骨干公路与县乡道路联网运行,可覆盖巴中80%人口。

  四川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我市更因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而阻滞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到2017年,当各县(区)全部开通高速,铁路、航空建设也会有大起色的时候,我市将一变而为连接川、陕、渝的交通枢纽地区。

  连日来,记者在各地行走,过去那种“行路难”的感受已经基本消失。沿途的“巴山新居”聚居点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随行的同志介绍说,现在很多城里人都想到农村去买房子居住,但碍于严格的政策控制,只有望“”兴叹。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元潭乡元顶子村、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以及大骡马村、小骡马村等,有的在骨干公路沿线,有的在偏远的山区,整体看,都给人以全新的印象:新居整洁、环境优雅、产业发展、文化娱乐设施齐全、群众精神面貌很好。

  “要让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除了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以外,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社会保障的同步跟进十分关键。”市统筹城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明认为。在《巴中市巴山新居建设总体规划》中,一共有16个配套规划,重点涵盖道路、水务、产业、学校、医疗卫生、文化设施、体育、广播、商贸流通、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

  据了解,在去年基础上,我市今年将在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方面进一步发力。目标是“要让广大居住在中心村、聚居点的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他们就是住在城市里……”。

  以“统筹城乡”为总揽,以“巴山新居”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新村。目前,我们正在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