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变股权 泸州福集镇农村改革经验全省交流

22.09.2014  13:44

   四川在线消息(曾利 特约记者 曾佐然) 9月17日,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泸县福集镇党委书记唐栋良以《产权变股权带动农村资产增值增效》为题作经验交流发言。

  福集镇属典型的丘陵农业乡镇,人均耕地0.62亩,多年来,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纯收入的2%左右,依靠传统的农业经营和确权流转,其增长空间已严重不足。

  2013年,福集镇抓住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机遇,在龙桥文化生态园大胆探索并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园区农民实现现金收入7853元,增速和总量均高出全县30%;其中财产性收入664元,占比8.5%,高于全市7个百分点。

   探索四种股权 做大本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增加收入,必须增大本钱。为此,福集镇在完成承包地、宅基地、房屋、林权等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探索拓展4种股权机制,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

  合作组织经营股权。2000多户农民将1.25万亩承包地经营权折资入股,成立“龙桥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流转土地集中整理、打捆经营,农民享有每亩1股的土地流转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红收益。

  集体资产量化股权。对园区内的塘库堰、提灌站、公路、停车场等集体资产进行评估,按现有人口,股份量化给园区农民,并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

  国有资产变通股权。将国家项目、政府投入建成的游客服务中心、卫生室、养殖小区等国有资产进行集中清理和分类管理,农民拥有70%的生产经营性资产股份。

  社会投入置换股权。引进社会资本形成的农场、果园、农家乐、乡村酒店等固定资产,业主经营权到期后交回园区,其资产按股份量化给园区农民。新的4种权属确定,在解决了农村零星土地“亏本经营”,集体资产权属“有名无实”,国家投入“效益不足”、业主投入“与民争利”等顽症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了农民资产权益和股份收益。目前,园区已实现量化股权2.37万股,总股本金7.26亿元。

   走好三步棋 做足收益

  产权固化了,资产增加了,不想办法增值也只能是“抱着金娃娃哭穷”。为此,福集镇走出了“提升环境增值、引入市场增值、实体经营增值”三步棋。

  在新村建设的基础上,连续三年投入财政资金3.2亿元对园区进行提档升级,着力打造乡村旅游。通过创建中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举办荷花节、乡村风情节等活动,以环境吸聚人气,以人气形成商机,以商机提升价值。目前,园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达12万元/亩,是以前的3倍。

  引入市场机制,将已确权的土地、林权等录入交易系统,实行评估价挂牌、竞拍流转交易,确保产权价值最大化;将园区内的超市、医疗点等场所的经营权进行拍卖,以商业化运作推动固定资产升值;与金融机构对接,通过“旅游公司”担保,农民以林权、农房、土地经营权作抵押,开展贷款业务。目前,园区共竞拍土地8730亩,土地租金增值282万元,实现产权抵押贷款220万元。

  合作社组建龙脑桥旅游发展公司,通过旅游公司积极开展集体农场、自行车骑游、乡村酒店等实体经营;扶持园区农民利用自家农房发展“房东经济”,以出租、入股、自营等方式兴办农家乐、乡村旅店、农产品商贸等个体经营。目前园区已建成家庭农场7个、主题观光园5个、农家乐17家、农家超市13家,实现产值近3亿元。

   收放转 做好保障

  农民的产权范围拓宽了,增值渠道打通了,如何管好权、理好财,确保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这又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对此,我们尝试了“一收一放一转”的管理模式。

  一收就是收拢行政管理权,解决权益管理乱的难题。2012年6月,我们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组建首个基层联合党委——龙桥文化生态园党委,并成立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等“八大服务中心”,统筹管理园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股权分配,有效解决了原来3个村受行政分割和利益纠纷影响,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扯皮的问题。

  一放就是放开自主经营权,解决产权效益低的难题。园区农民既是合作社的股东,也亲自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旅游公司”由群众自己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管理自己的资产,经营自己的公司。股民到各部门、生产班组参与生产和管理。合作社与股民风险共担,公司与股东利益共享,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财务监督和协调服务职能,不再大包大办。

  一转就是转变农民户籍身份,解决产权流动慢的难题。在龙桥文化生态园核心区成立龙桥社区,农民可在不放弃房屋、土地等农村产权的前提下,自愿申请就地城镇化,享受城镇教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建立产权有偿退出机制,农民可申请整体退出,将土地承包权、林权、股权等参照征地拆迁标准,转让给合作社,打破户籍与产权的依附关系。目前,已有792户农民成为拥有农村产权并享受农村和城市双重待遇的城镇居民。